2013-2014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772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3/12/3

1.选择题(共7题)

1.
下列加点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迤逦(yǐ lǐ)酒(zhuàn)送(nuó)了一脚(chuài)
B.熟(rěn)轻(yáng)出(yiù)或孤舟(nào)
C.越(zhēn)江(zhū)飞(chuán)命运多(chuǎn)
D.联(jué)挑(xùn)福(zuò)过蒙拔(zhuó)
2.有常温条件下甲、乙、丙三种溶液,甲为0.1mol•L﹣1的NaOH溶液,乙为0.1mol•L﹣1的HCl溶液,丙为0.1mol•L﹣1的CH3COOH溶液,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的大小关系为.{#blank#}1{#/blank#}.
3.在25℃时,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0﹣12mol/L.下列有关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4.在25℃时,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0﹣12mol/L.下列有关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5.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10﹣13mol•L﹣1,有关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6.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10﹣13mol•L﹣1,有关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7.已知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OH.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2.文言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奇零草》自序
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词,求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③。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②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岁以上。③义熙:晋安帝年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笔墨之不幸也诚:实在B.而丙戌所作矣亡:逃亡
C.年来叹天步之未夷:太平D.求于后世哉知:了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尚得余闲吟咏性情  州司临门,急星火B.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 实迷途未远
C.思借声诗代年谱   处涸辙犹欢D.岂欲以有韵词    悦亲戚情话
【小题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张煌言“好为诗歌”的一组是(3分)
① 然犹时时窃为之    ② 往来赠答,岁久盈箧
③ 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 ④ 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
⑤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 ⑥ 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十七年中写诗编集遇到多次厄运,接连不断的“亡诗”记录,是诗的不幸,也是诗人的不幸,国家的不幸。
B.作者靠“索”“忆”只得了所有诗作的一部分,但他依然要编成诗集,这是因为作者青少年时期酷爱写诗,但诗稿很多都在战火中散失了。
C.作者笔下的杜甫、陶潜等历史人物,都经历了激剧动荡的年代,遭受过厄运的打击,他们的志向和情操使作者深受感动。
D.诗集之所以命名为“奇零草”,是因为诗篇散落,已非全貌;还因为集中所收,都是作者在战斗岁月的间隙中写成的。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4分)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3分)
 
(3)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3分)
 
9.
文化经典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
  

3.名著阅读(共1题)

10.
文学名著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复活》情节和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疏忽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B.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
C.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D.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毒死那个商人。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
E.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员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这使他十分震惊。他回想起勾引玛丝洛娃的经过,认为玛丝洛娃是一个坠落的女子,不值得同情。他在诱奸玛丝洛娃后,一度曾受过良心的苛责。但当他想到上流社会的人都这么干时,便心安理得了。
【小题2】简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简述卡秋莎(玛丝洛娃)被涅赫柳多夫抛弃沦落妓院的经过。

(2)简述卡秋莎(玛丝洛娃)在火车旁追聂赫留道夫(聂赫留多夫)的情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文言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