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760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4/1/7

1.选择题(共7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或(jiàn)片(tà) 缩(cù)   直栏横(jiàn)
B.造(chì)纨(kuà)弱(chán)叱咤风云(chì chà)
C.然(shān)两(yè)懂(měnɡ)陈老祖(tuán)
D.踌(chú)联(mèi)蹂(lìn)少不事(ɡēnɡ)
2.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正视图(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侧视图,且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mathml#}83{#/mathml#} ,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可以是(   )

3.
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戍卒叫,函谷举B.然今卒困于此
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D.汉军至,无以渡
4.已知函数f(x)= {#mathml#}{xlnx2xx>0x2+32xx0{#/mathml#} 的图象上有且仅有四个不同的点关于直线y=﹣1的对称点在y=kx﹣1的图象上,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5.已知向量 {#mathml#}a{#/mathml#} =(1,2), {#mathml#}b{#/mathml#} =(x,﹣1),若 {#mathml#}a{#/mathml#} ∥( {#mathml#}ab{#/mathml#} ),则 {#mathml#}a{#/mathml#} , {#mathml#}b{#/mathml#} 的夹角为{#blank#}1{#/blank#}.
6.已知锐角△ABC的外接圆O的半径为1,∠B= {#mathml#}π6{#/mathml#} ,则 {#mathml#}BABC{#/mathml#} 的取值范围为{#blank#}1{#/blank#}.
7.已知锐角△ABC的外接圆O的半径为1,∠B= {#mathml#}π6{#/mathml#} ,则 {#mathml#}BABC{#/mathml#} 的取值范围为{#blank#}1{#/blank#}.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19分)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去:离开
B.然不能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之烛:照亮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孰能讥之乎不物喜,不以己悲
A.素悍勇轻齐B.遂成竖子名劳苦功高如此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D.孙膑此名显天下
【小题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2)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4分)
(3)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3分)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定 局 楼
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
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
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
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刘伯温佯作不解。
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那潭水未现波纹。
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
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
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
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
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
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
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
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
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
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_______,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
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
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2】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3】“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两人的神态,可窥见他们此时的内心怎样?(6分)
【小题4】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4分)
【小题5】根据文意推测,在文中省略处刘伯温最终把白子放到了哪里去了?(2分)
【小题6】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
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
C.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
D.“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
E、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

4.语言表达(共1题)

10.
电视新闻“编后语”,是节目主持人代表电视台在具有新闻价值、比较重要的某条或某组新闻前或后依托于新闻内容进行评说的“小言论”。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提要,为其拟写一则编后语。不少于70字。(5分)
2009年9月19日,一位父亲在武汉市新洲城关的网吧抓到了逃学上网的儿子小波,对其拳打脚踢,并将孩子全身衣服扒下当众焚烧。随后他将孩子带到学校,让其赤身裸体并罚站近半小时。此后,小波一直不敢出门,说要和父亲脱离父子关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