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19分)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去:离开
B.然不能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之烛:照亮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孰能讥之乎不物喜,不以己悲
A.素悍勇轻齐B.遂成竖子名劳苦功高如此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D.孙膑此名显天下
【小题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2)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4分)
(3)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05 08:4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默先生传
宋·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三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附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徒从者百人  卒取下者矣B.来,吾语 试言其次者
C.冀用世 何疾不容D.不如亟行,适异国 又公议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舍颖为居庐——先生在颖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②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贵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面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小题6】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
【小题7】《论语》中有孔子关于“友”的言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以孔子的标准,你认为任意是公议先生的益友还是损友?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时宰相蔡京方以爵禄钩知名士,良贵屹然特立,亲故数为京致愿交意,良贵正色谢绝。靖康元年,钦宗问孰可秉钧轴者,良贵极言:“何、唐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误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既见,请诛伪党,使叛命者受刃国门,即敌人不敢轻议宋鼎。又乞封宗室贤者于山东、河北,以壮国体,巡幸维扬,养兵威以图恢复。黄潜善、汪伯彦恶其言,改除工部。良贵以不得其言,求去。
除考功郎,迁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谓良贵曰:“旦夕相引入两省。”良贵正色对曰:“亲老方欲乞外,两省官非良贵可为也。”退语人曰:“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士大夫受其牢笼,又何以立朝。”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到官两月,请祠。起为中书舍人。
会户部侍郎向子諲入见,语言烦亵,良贵故善子諲,是日摄起居,立殿上,径至榻前厉声曰:“子諲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良贵求去,既归,不出者十牟。李光得罪,良贵坐尝与通书,降三官。卒,年五十七。
良贵刚介清苦,壮老一节。为博士时,王黼、张邦昌注俱欲妻以女,拒之。晚家居贫甚,秦桧讽令求郡,良贵曰:“良贵不敢为也。”其谏疏多焚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朱熹为之序。
(选自《宋史·潘良贵传》,有删改)
【注】王黼、张邦昌,当时朝廷权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B.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   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C.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 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D.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玄宗、钦宗、太祖,并非所有帝王都有庙号。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王后,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王后的尊称。
C.幸维扬,文中指皇帝到维扬。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请祠,请求担任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良贵有操守,有主见。宰相蔡京拉拢名士,通过潘良贵的亲戚朋友表达愿意和他交往的心意,被他拒绝;他大胆指出何、唐等人不能任用,否则,会误国。
B.潘良贵忠于国家。他请求朝廷清除奸臣,惩罚叛徒,威慑敌人;他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他建议养精蓄锐,恢复国家。
C.潘良贵敢于直言。吕颐浩私下告诉潘良贵要提拔他,潘良贵直言担心这种做法;向子諲和皇帝说废话,潘良贵厉声制止,而得罪了皇帝,被皇帝罢官。
D.潘良贵不攀附权贵。他做博士时,权臣王黼、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被他拒绝;晚年在家很贫穷,秦桧暗示让他求官,也被他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
(2)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钱文僖公惟演,生贵家,而文雅乐善,出于天性。晚年以使相留守西京,时通判谢绛、掌书记尹洙、留守推官欧阳修,皆一时文士,游宴吟咏,未尝不同。洛下多水竹奇花,凡园囿之,无不到者。有郭延卿者,居水南,少与张文定公、吕文穆公游,累举不第,以文行称于乡闾。张、吕相继作相,更荐之,得官职,然延卿亦未尝,葺幽亭,艺花卉,足迹不及城市,时年八十余矣。一日,文僖率僚属往游,去其居一里外,即骑从,徒步而访之。延卿道服延接,相与晤谈。数公疏俊爽闿,天下之选。延卿笑曰:“陋居罕有从,而平日所接之人,亦无若数君者。老夫甚惬,愿少留,对花小酌也。”遂以陶樽果蔬而进,文僖爱其野逸,为引满不辞。既而吏报申牌,府吏牙兵,排列庭中,延卿徐曰:“公等何官,而从吏之多也?”尹洙指而告曰:“留守相公也。”延卿笑曰:“不图相国,肯顾野人!”遂相与大笑。复曰:“尚能饮否?”文僖欣然从之,又数杯。延卿礼节杯盘,无少加于前,而谈笑自若。日入辞去,延卿送之门,顾曰:“老病不能造谢,希勿讶也。”文僖登车,茫然自失。翼日,语僚属曰:“此真隐者也,彼视富贵为何物耶?”因称叹屡日。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凡园囿之(______________)
(2)然延卿亦未尝(_______________)
(3)即骑从(______________)
(4)陋居罕有从(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文雅乐善,出于天性    徒步访之
B.晚年使相留守西京 遂陶樽果蔬而进
C.无少加前 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D.称叹屡日 不如善遇之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累举不第,以文行称于乡闾。
(2)不图相国,肯顾野人。
【小题4】文中写张文定和吕文穆两公的目的是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这篇短文的主要人物是钱文僖,还是郭延卿?说说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复圭字审言,通判澶州。北使道澶,民主驿率困惫。豪杜氏十八家,诡言唐相如晦后,每赇吏脱免,复圭按籍役之。知滑州。兵匠相忿阋,挥所执铁椎,椎杀争者于厅事,立斩之。徙知相州。
自太宗时,聚夏人降者五指挥,号“厅子马”,子弟相承,百年无它役。复圭斥不如格者,选能骑射士补之。为度支判官、知泾州。始时二税之入,三司移折已重,转运使又覆折之,复圭为奏免,民立生祠。历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六转运使。浙民以给衙前役,多破产,复圭悉罢遣归农,令出钱助长名人承募,民便之。濒海人赖蛤沙地以生,豪家量受税于官而占为己有,复圭奏蠲其税,分以予民
熙宁初,进直龙图阁、知庆州。夏人筑垒于其境不犯汉地复圭贪边功遣大将李信帅兵三千授信以陈图使自荔原堡夜出袭击败还复圭斩信自解又欲澡前耻,遣别将破其金汤、白豹、西和市,斩首数千级。后七日,秉常举国入寇。御史谢景温劾复圭擅兴,致士卒死伤,边民流离,谪保静军节度副使。岁余,知光化军。张商英言:“夏人谋犯塞之日久矣,与破金汤适相值,非复圭生事。”乃召判吏部流内铨,知曹、蔡、沧州,还为盐铁副使,以集贤殿修撰知荆南,卒。
复圭临事敏决,称健吏,与人交不以利害避。然轻率躁急,无威重,喜以语侵人,独为王安石所知,故既废即起。
(选自《宋史·李复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筑垒于其境/不犯汉地/复圭贪边功遣大将/李信帅兵三千/授信以陈图/使自荔原堡夜出/袭击败还/复圭斩信自解/
B.夏人筑垒于其境/不犯汉地/复圭贪边功遣大将/李信帅兵三千/授信以陈图/使自荔原堡夜出袭击/败还/复圭斩信自解/
C.夏人筑垒于其境/不犯汉地/复圭贪边功/遣大将李信帅兵三千/授信以陈图/使自荔原堡夜出袭击/败还/复圭斩信自解/
D.夏人筑垒于其境/不犯汉地/复圭贪边功/遣大将李信帅兵三千/授信以陈图/使自荔原堡夜出/袭击败还/复圭斩信自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时男女幼年时由父母所取,供长辈呼唤。而名则是成年后才有。
B.太宗,皇帝的庙号。通常情况下,开国皇帝为太祖,第二代帝王为太宗。
C.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D.卒,古人称大夫死为卒,称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死为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复圭公正果断,处事干脆利落。他在澶州任通判期间,发现杜氏大户谎称名相的后代,通过贿赂官吏的手段来逃避官府差役,李复圭让他们正常服役。
B.李复圭关爱百姓,能够为民着想。在泾州任职时,赋税的收入经过三司、转运使的折扣后,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李复圭奏请免除,百姓为他立生祠表谢意。
C.李复圭处事有方,恰当解决问题。两浙的百姓因为服衙前役,无暇顾及农业生产,所以破产的很多,李复圭全部放他们回去,让他们出钱代役。
D.李复圭建功心切,遭弹劾而被贬。他在升直龙图阁、任庆州知州时,两次对夏采取军事行动,结果连遭败绩,损失惨重,受到御史弹劾而被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濒海人赖沙地以生,豪家量受税于官而占为己有,复圭奏蠲其税,分以予民。
(2)夏人谋犯塞之日久矣,与破金汤适相值,非复圭生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字子功,第进士。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旱,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五路置三十七将,专督所部兵,至许辟置布衣参军谋。百禄察其中,或以恩泽市,或以败收,或未历边方,或起于群盗,疏列其亡状者十四人,将佐颛教阅,余付之州县,事多施行。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是岁郊祀,议合祭天地,礼官以“昊天有成命”为言。百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宰相曰:“百禄之言,礼经也;今日之用,权制也。陛下始郊见,宜以并事天地为恭。”于是合祭。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B.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C.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D.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向上级奏事或向下发布通告的文书。
B.路,宋时常常用来指行政区域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C.布衣,本指百姓最普通的廉价衣服,文中指平民百姓。
D.郊祀,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百禄善于进言,敢于劝阻。范百禄请求用文官统领军队,用以管辖边界,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有夷人首领力竭请求投降,副将贾昌言想要杀了他来报功,范百禄进言熊本,予以劝阻。
B.范百禄关心百姓,勤于民事。遇到旱灾时,范百禄请求处理当前的紧要事务,收回对百姓不利的法令,从而挽救那些将死百姓;任开封府尹时,勤于民事,监狱中没有被关押的罪犯。
C.范百禄熟悉政事,反对舞弊。五路军队将领众多,专门统率所在地的军队,范百禄深知其中的违规情况,于是上书,陈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提出让武官专管教练检阅等,多被采纳。
D.范百禄坚守礼制,反对合祭。郊祭时,礼官等建议合祭天地,范百禄反对,认为自己的说法符合礼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权宜之制,并以春夏祈谷之礼为喻来争论,但没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
(2)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