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衔接班3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699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谛听(dì)  缜密(zhěn)   搭讪(shàn)   量体裁衣 (liánɡ)
B.冗长(rǒnɡ)  窈窕(yáo)    蟊贼(máo)    流觞曲水(qǔ)
C.熨贴(yù)    袒护(tǎn)    吮吸(shǔn)   插科打诨(hùn)
D.提防(tí)    嗟怨 (jiē)   广袤(mào)    繁文缛节(rù )
2.
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大赛组委会宣布从2017年开始将先后 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大都市的喧嚣 给人以繁华之感, 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③周朴园:(指身侧)你站在这儿,(向大海)你这么只凭 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A.起用 即使/也 义气
B.起用 尽管/但 义气
C.启用 尽管/但 意气
D.启用 即使/也 意气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天,赵曼丽独自在操场一角哭泣,王婷婷连忙跑过去问怎么回事。
B.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的子孙。
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
D.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发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2.诗歌鉴赏(共3题)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1)这首词是作者元丰五年九月在黄州谪所所作。(2)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比喻水的波纹。
(1)作者因何而醉?试概括其思想原因。
(2)“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5.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词的上片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词的结尾“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两句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6.
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第下面小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小题1】下列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代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与“暮霭沉沉楚天阔”中“楚天”含义相同。
B.玉簪螺髻,用来比喻纵目望去所见到的远方群山,群山姿态万千,苍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层峦叠嶂的山峰好比螺髻。
C.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处借代武器,也喻指诗人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D.树犹如此,为用典,原句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写出了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的现实。
【小题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B.“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写出了诗人对季鹰归隐行为的否定,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小题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诗人运用景物烘托、动作描写、排比修辞来刻画人物。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诗人运用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自己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远山在“献愁供恨”。
C.下阕连用三典,诗人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写年华虚度,壮志难酬。
D.下阕的三个典故,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使得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能收到言近旨远,辞约意丰的效果。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日:“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封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
节选自《汉书•卷七十一•于定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狱 狱:案件。
B.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壮:年轻男子。
D.其后,姑自经死   自经:上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定国为丞相     ②今不速往,恐为他人所先
B.①其父于公为县狱吏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①郡中为之生立祠     ②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
D.①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
①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②郡中为之生立祠 
③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④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⑤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
⑥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定国的父亲曾做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她,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当在是乎?
(2)我治狱,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封者。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时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芬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小题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小题2】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D.写意体系
【小题3】填空
戏曲与百戏相比,增加了________和________,保留了_________和_________。
【小题4】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

5.材料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60分)
鲨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但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得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
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而另一位老研究员却认为它是最聪明的鱼。
要求:①自选“触发点”;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