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0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通缉(jí)娱乐(yú)创痛(chuāng)潜移默化(qiǎn) |
B.嫁奁(lián)契约(qì)横暴(héng)老气横秋(hèng) |
C.官饷(xiǎng)沏茶(qī)涅槃(pán)规行矩步(jǔ) |
D.狂飙(piāo)紊乱(wěn)纤细(xiān)说媒拉纤(qiān) |
6.
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侯嬴暗暗地观察公子无忌,公子的脸色愈发谦和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用;要走,就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 |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守住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来盗取异常珍贵之物 |
C.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战士竭尽全力才在战场上把他们捉住,妇人几句话一下子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 |
D.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
7.
下列句子按顺序编为四组,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可以用来很好地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为准备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为探索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为豁朗期。周立伟先生认为在这之后应该还有一种境界,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种变化是科学研究第四境的形象说明。
②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与探索的过程,令人遐想。
③看吧,小溪流到了尽头. 仿佛到了绝地,忽然云霭从远处升起,云天一色,时隐时现,多么美妙的变化啊。
④“行到水穷处”讲的是实践检验,“坐看云起时”讲的是理论升华,为验证期。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可以用来很好地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为准备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为探索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为豁朗期。周立伟先生认为在这之后应该还有一种境界,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种变化是科学研究第四境的形象说明。
②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与探索的过程,令人遐想。
③看吧,小溪流到了尽头. 仿佛到了绝地,忽然云霭从远处升起,云天一色,时隐时现,多么美妙的变化啊。
④“行到水穷处”讲的是实践检验,“坐看云起时”讲的是理论升华,为验证期。
A.①③②④ | B.②④①③ | C.②③①④ | D.①②③④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1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20世纪3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通过质能守恒原理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之后又经过20多年中微子才被真正探测到,而这项发现直到39年后才为发现者赢得了一项诺贝尔奖。科学家们认为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它一开始被命名为中子,后来才改名为中微子,意思是极微小的中子,性质类似于中子,并不带电。粒子物理学家们之前一直以为中微子没有质量,后来才发现它有极小的质量,可就是因为质量实在太小,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测量出中微子的精确质量,只知道它的质量还不到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中微子只与其他物质在极短距离内发生弱相互作用,因此它可以穿越一切而如若无物。这个确实存在却让人难以把握、甚至无法理解的中微子行如鬼魅,科学家们常说它如同“幽灵”一般。
②2011年9月22日,位于意大利的国际研究小组OPERA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向全世界公布:从瑞士的欧洲核子中心到意大利的约730公里的比赛中,中微子以微弱的优势跑赢了光速;比光快了60纳秒(0.00000006秒),超出了每秒2.99792458亿米的宇宙速度极限。
③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仍然持否定态度,这并不是顽固守旧,而是相对论自从诞生以来经受了无数次实验的检验,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有任何违反相对论的物理现象,中微子的速度是否可以超过光速还需要反复的实验来证实。匹兹堡大学的物理学家亚瑟科索斯基说,听说中微子比光速快100倍恐怕都比这个结果听上去更容易让人相信,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使测量出现如此微小的误差。
④精确测量中微子的速度绝非易事,可以重复这种实验的地方屈指可数。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MINOS研究组之前也曾经测量到中微子的速度稍微高于光速,但是因为可信度比较低,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测量系统的误差所致,所以并没有公布他们的实验结果。听说了OPERA研究组的实验结果后,MINOS研究组已经打算尽快重复这个实验。
⑤爱因斯坦在1905年得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个被人们沿用至今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极限,任何有质量的粒子速度都无法达到或超过真空中的光速。现代人类科技文明全都是建筑在量子力学和狭义、广义相对论这几块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上。如果真的存在超光速粒子,就说明现代物理学理论需要修正,从实验到理论,必将引发出更多基础物理定律的发现。
【小题1】关于中微子,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关于国际研究小组OPERA的实验,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3】中微子的速度超过光速还不太令人信服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简要作答。(2分)
①20世纪3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通过质能守恒原理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之后又经过20多年中微子才被真正探测到,而这项发现直到39年后才为发现者赢得了一项诺贝尔奖。科学家们认为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它一开始被命名为中子,后来才改名为中微子,意思是极微小的中子,性质类似于中子,并不带电。粒子物理学家们之前一直以为中微子没有质量,后来才发现它有极小的质量,可就是因为质量实在太小,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测量出中微子的精确质量,只知道它的质量还不到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中微子只与其他物质在极短距离内发生弱相互作用,因此它可以穿越一切而如若无物。这个确实存在却让人难以把握、甚至无法理解的中微子行如鬼魅,科学家们常说它如同“幽灵”一般。
②2011年9月22日,位于意大利的国际研究小组OPERA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向全世界公布:从瑞士的欧洲核子中心到意大利的约730公里的比赛中,中微子以微弱的优势跑赢了光速;比光快了60纳秒(0.00000006秒),超出了每秒2.99792458亿米的宇宙速度极限。
③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仍然持否定态度,这并不是顽固守旧,而是相对论自从诞生以来经受了无数次实验的检验,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有任何违反相对论的物理现象,中微子的速度是否可以超过光速还需要反复的实验来证实。匹兹堡大学的物理学家亚瑟科索斯基说,听说中微子比光速快100倍恐怕都比这个结果听上去更容易让人相信,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使测量出现如此微小的误差。
④精确测量中微子的速度绝非易事,可以重复这种实验的地方屈指可数。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MINOS研究组之前也曾经测量到中微子的速度稍微高于光速,但是因为可信度比较低,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测量系统的误差所致,所以并没有公布他们的实验结果。听说了OPERA研究组的实验结果后,MINOS研究组已经打算尽快重复这个实验。
⑤爱因斯坦在1905年得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个被人们沿用至今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极限,任何有质量的粒子速度都无法达到或超过真空中的光速。现代人类科技文明全都是建筑在量子力学和狭义、广义相对论这几块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上。如果真的存在超光速粒子,就说明现代物理学理论需要修正,从实验到理论,必将引发出更多基础物理定律的发现。
【小题1】关于中微子,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微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 |
B.顾名思义,中微子是极微小的中子,它的质量非常小,科学家们难以测量其精确质量。 |
C.中微子可以穿越一切而如若无物,因为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
D.中微子虽然难以把握,科学家对它的了解也还不够深入,但它确实存在。 |
A.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了中微子的速度超越了光速。 |
B.这个实验与MINOS研究组实验的结果一样,反响很大。 |
C.对于这个实验取得的结果,科学界的反应不完全相同。 |
D.这个实验结果直接向现代物理学基础发出了挑战。 |
1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3)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4)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5)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6)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7)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8)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9)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10)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11)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12)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13)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14)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阅读文章的第(6)~(13)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内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分)
【小题3】文章结尾写“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此文曾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6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3)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4)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5)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6)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7)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8)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9)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10)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11)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12)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13)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14)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中作者用“居然”和“还有”强调了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接受。 |
B.参观者只是看到牢房、毒气室、焚尸炉就感到痛苦和残忍,可想而知当年受难者们所遭受的虐待之深。 |
C.第(9)段中解说员说“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说明了恶劣的居住环境与残忍的屠杀相比已经不算糟糕。 |
D.第(13)段中,“够了”一词表达了参观者们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祈祷这种行为的不满、不屑和痛斥。 |
(1)这部分内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分)
【小题3】文章结尾写“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此文曾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6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