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660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8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地雷隐姓没人才
B.抉不开饥不善而从
C.耀乐队然泪下头晕目
D.微亭出类拔形容憔
2.

2012年2月16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文件的意见》,明确提出环境优先这一基本原则。今后所有有关环境质量的指标,如污染物总量控制、PM2.5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都将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的考核指标,决定其仕途升迁。坚持“环境优先”这一基本原则(  )

①符合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②犯了“以点代面”的形而上学错误 

③是“牵牛要牵牛鼻子”的典型表现 ④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

3.

2012年2月16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文件的意见》,明确提出环境优先这一基本原则。今后所有有关环境质量的指标,如污染物总量控制、PM2.5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都将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的考核指标,决定其仕途升迁。坚持“环境优先”这一基本原则(  )

①符合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②犯了“以点代面”的形而上学错误 

③是“牵牛要牵牛鼻子”的典型表现 ④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

4.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来自合肥屯溪路小学五年级的马滢同学代表合肥市民,为卡丹先生送上了三份大礼,卡丹先生和本报幸运读者交流的照片,文房四宝和马滢自己画的漫画。
B.去年中国在三亚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的第三次会晤。会晤通过的《三亚宣言》及行动计划,为“金砖国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C.河村隆之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出言不逊,是日本政府暗中纵容?还是日本右翼势力故意挑衅中国的底线?许多爱好和平的日本友人都产生这样的质疑。
D.国家发改委今天上午召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28日),部署今年改革重点工作。按照部署,今年要继续深化改革,上半年要出台居民阶梯电价方案。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辩证法依据是(  )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革命的批判精神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可法的扬州
肖复兴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 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摘自《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场景,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
B.作者之所以写出前两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游人稀少,是为了与下文第三次来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C.史可法祠堂里两副对联,都富有诗情画意,巧用比兴与对仗,用明月象征史可法,含蓄地赞美了史可法对扬州城的热爱。
D.国家大剧院演出《桃花扇》,史可法的唱词体现了英勇无畏和誓死抗敌的精神,史可法也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的形象。
E. 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经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小题2】(小题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6分)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小题3】(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小题4)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8分)
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想到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公平总是理所当然的,不公正的事却长久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而事实上,这世界不只有血流成河,不只有征战杀戮,无论世事怎样变迁,阳光依旧在温暖我们的身骨,草木应季生长。
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位官员腐败了;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某地有人自焚了,有人推倒他家的房屋。而你对此无能为力…
天天都有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我所处的世界、时代就是这样的吗?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就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要在生活中维权,不要在维权中生活”,那好,也请你不要活在新闻里。
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就个人而言,如果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旦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并由此得出“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正如当年“形势一片大好”的宣传不能遮蔽现实的困境一样;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就政府而言,负面新闻并不意味着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
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同情之理解之,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难免脱离实际。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必须承认的是,媒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最近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接连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报道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报道中,我的确看到许多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另一方面,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
作为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经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澡层次原因”;有人自杀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说一个人以死“唤醒社会”,实在是轻贱了人的生命,因为谁都应该好好活着;如果这种死不能让社会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责是媒体起了坏作用,并加以讨伐,实在是用错了力。
(选自2010年5月22日《新京报》,有删改)
【小题1】对作者在文中引用划线句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形象地说明我们当前所生活的世界充斥大量负面新闻,我们要想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努力维护我们的基本权利。
B.通过类比告诉人们:要理性地对待新闻报道,不要天真地认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全部内容。
C.运用比喻警示人们要把生活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维权而牺牲我们自己的生活,必须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前提下维护权益。
D.含蓄地劝诫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人,不要看了“说人性坏话的新闻’’就对社会绝望了,其实这样的绝望通常是不会长久的。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冲突、流血的事实,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认为,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了人性坏话的记事本。
B.媒体之所以频繁报道社会阴暗面的新闻,是因为担负着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社会运行是否正常的责任,同时还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
C.最近恶性杀人事件时有发生,的确需要有些媒体认真反思,过去许多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无疑是含蓄暗示读者去犯罪。
D.社会需要直面发生的不幸事件,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而不是一味指责媒体,这样才有可能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述个人和政府对待新闻应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4分)

3.材料作文(共1题)

8.
(题文)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人生很简单,只有两件事:谋生与乐生。
“谋生”是一个苦涩的词语,它意味着忍受、付出、疲累、无奈……可是,“谋生’’是人之为“人”必需的本事与责任。
“乐生”却是一个愉快的词语,它意味着享受、欣悦、知足、爱……物质富裕的人不一定乐生,贫穷的人不一定不乐生。
这段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幸。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语言表达(共1题)

9.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
叶子的离开不是风的召唤,而是树的舍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