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二中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617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8

1.选择题(共10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愀qiǎo然歆xīn享敛裾jǜ木寿且孽zhī
B.潜qián伏踯躅zhízhú鲰zōu生方枘ruì圆凿
C.招徕1ái玉笏wǜ萌蘖niè星殒yǔ如雨
D.相勖xǜ修禊qì压轴zhòu仗义执zhí言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老师上课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不仅校内的学生喜欢他上课,连校外的许多学生也纷纷请他去做讲座,这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啊!
B.最近,国内一位专家指出我国城市建筑有“三宗罪”,即没有经典、崇洋媚外、规划无序。
C.尽管警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令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片头曲仍深得观众的喜爱。
D.林庚因为提出了“盛唐气象”的概念丽在唐代文学研究领域古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家喻户晓、炙手可热的学者,其影响延续至今。
3.

“坐地日行八万里”,其中的八万里是指( )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怎么了?你?”水生嫂看出丈夫笑得不像平常,赶忙间道。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B.在太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光带,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最后化成一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周围。
C.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D.米洛斯失去双臀为什么反而增加了魅力?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美学界对这些问题从未停止过思考气。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碾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 。废墟是课本, ;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目的;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①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②没有今天就无所谓昨天和明天
③让我们把立体的事情读成平面
④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
⑤因此,废墟是手段
⑥因此,营造是手段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⑥
6.

以下符合南半球,低纬度的地点是(      )

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8.

下列纬线中,最长的一条是(      )

9.

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则这两地间实地距离为(     )

10.

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则这两地间实地距离为(     )

2.诗歌鉴赏(共1题)

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阳细雨睛,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①武元衡的家乡在洛阳城附近的缑氏县。
(1)诗歌第一、二句描写的是哪一个时节的景色?何以见得?(4分)
(2)三、四句是这首诗的佳句,请指出其中最富表现力的两个字,并分析其妙处。(4分)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1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号,吾从而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常无贱,元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能无惑 徐公来,视之
B.其闻道也先乎吾 秦孝公据崤函之,拥雍州之地
C.吾师也 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三人行,则必有我  吾从而
【小题2】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惑不从师
A.人非生知之也B.字幼孩,遂而鸡豚
C.耻学于师D.废王道立私爱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1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闻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售。我在蒙眬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1】以上两莰文字描写了祝福的情景,寓意很深刻。下列见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描写,反映出鲁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揭示出人们的迷信与落后。
B.两段描写,描绘了鲁镇人们迎接福神的热烈景象,表达出穷苦人们欲摆脱命运,遏望光明的心情。
C.两段描写,反映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当时人们乞神祝福的风俗习惯、落后愚昧的思想意识仍没有变革。
D.两段描写,描绘出农村贫富对立的图景,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题2】(小题2)在(乙)段的“□”内,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A.一扫而光飞舞B.一笔勾销游荡
C.一下笼罩缭绕D.一扫而空蹒跚
【小题3】(小题3)《祝福》中“我”的作用是()
A.“我”是一个串连故事线索的人物,是作者鲁迅的化身,“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现实,但是又具有软弱性,尚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B.“我”是一个胆小怕事、软弱无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虽然不满黑暗现实,但是“我”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革命者的;“我”虽然同情祥林嫂,却不能帮助祥林嫂解脱芦难。因此,“我”与祥林嫂形成鲜明的好比。
C.“我“就是鲁迅,这样写不仅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而且使《祝福》的人物画廊更加丰富多彩。
D.“我”是一个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也是一个典型人物,“我”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面好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氩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候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先贤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当年在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儿女。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固,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上一世纪初年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后辈看”(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那些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
【小题1】从文中看,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各有什么特点?(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6分)
【小题3】第⑤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的理解。(6分)
1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以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运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南州六月荔枝丹》
【小题1】对本段文字在说明荔枝的贮藏期时使用“左右”一词,有不同的看法,正确的说法是()
A.用得不准确:“经研究证实”的东西,应是精确的,不能用“左右”这样模棱两可的语言。
B.用得不准确:“左右”表示估计,与“经研究证实”相矛盾。
C.用得准确:“左右”表示的意思是即使按照科学方法贮藏,其贮藏期也是浮动而不能完全确定和划一的,这是客观规律的准确反映。
D.用得准确: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荔枝的变质有先有后,贮藏期自然不同。
【小题2】(小题2)对本段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作用分析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此诗呆仅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而且嘲讽了唐明皇、杨贵妃奢侈腐化的生活,增强了文章的沉重感、历史感和说服力。
B.此诗意在借进奉荔枝一事,嘲讽李隆基、杨玉环奢侈腐化的生活,与荔枝的特性毫无关系。
C.此诗所反映之事,单与荔枝有关.但毕竟没有说明荔枝的特性,只是学加文章的文学性罢了,显示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D.引用古诗,意在于今,不仅证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嘲讽唐明皇、杨贵妃奢侈腐化的生活,而且激励今人“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造福人民。

5.语言表达(共1题)

16.
请结合下面材料给我们的信息,概括“家是什么”。
在美国洛杉矾,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6.命题作文(共1题)

17.
请以“你,温暖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