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8题)
A.悖论/背包 投奔/水泵 秕谷/先妣
B.针砭/褒贬 濒临/湖滨 泊车/船舶
C.裤衩/树杈 差劲/惊诧 称职/谶语
D.鞭笞/嗤笑 觇视/搀扶 惩罚/田塍
A.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 各种事实,也许可以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因为是“在1837年想到”, 还未得到各种事实的证实,对于问题的了解显得相当谨慎,所以用“也许”、“一些” 加以限制,很有分寸。) |
B.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当 时”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作者的认识是在发展的,加点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一个 科学家严肃的科学态度。) |
C.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至少是可能”说明了作者心 中尚未把握遗传变异的情况,遗传变异只在人类的选种、家养状况下才会出现。) |
D.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混入”说明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
B.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
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每次移动桌子,回头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
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A.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B.刚被扭送进派出所的窃贼,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
C.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叹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
D.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 |
机爆发以来,G20相继举行了多次金融峰会,在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定国际金融
市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携手合作,共度危机。从经济生活角度看,G20金融峰
会的成功举办说明( )
2.诗歌鉴赏- (共2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
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A.这首词上片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 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 ![]() |
B.三、四两句用特写镜头描写弹筝女子。“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明写弹者心声,又暗写作者情绪,“细”字连结二者。 |
C.下片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 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 |
D.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 |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小题1】对【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 |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 |
的情态。
【小题2】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的孤 ![]() |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宴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 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只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椎桴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渡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固境而引兵归。
【小题1】用斜线“/”为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小题2】将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最比其羸弱者
【小题3】将下列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子卿曰明月照高楼想见馀光辉子美曰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庾信曰落
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梁简文
曰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韦苏州曰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三者虽有所祖然青
愈於蓝矣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黄帝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黄帝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黄帝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1、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2、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3、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令人惊奇的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小题1】下列对“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B. 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C. 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D. 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背景下来考察。
【小题2】下列对“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B. 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C.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
D. 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不同,按照自身的反应呈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小题3】下列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黄帝内经》确立“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现象也是自然现象,和谐是健康的根本。
B. 《黄帝内经》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并与医疗经验有机结合,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C. 《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D. 《黄帝内经》认为各事物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健康和疾病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的。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 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小题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命题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8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