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585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漪沦(yī)酝酿(niàng)浸渍(zì)载歌载舞(zǎi)
B.绯红(fěi)执拗(zhí)弄堂(nòng)刚劲挺拔(jìn)
C.沉淀(diàn)匕首(bǐ)攒射(cuán)长歌当哭(dàng)
D.纤巧(qiān)创伤(chuàng)谄媚(chǎn)舐犊情深(shì)
2.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从8月份开始,起源于印度的“超级细菌”一度使全球陷入恐慌。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告诫大家:一是保持冷静,不要恐慌;二是不要掉以轻心;三是不要相信谣言。
B.中国医学有这样的传统理论: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异常情况下,风又是致病的一种因素。
C.有人发出设立《中国手书日》的号召,呼吁人们在一年中的某一天,放弃手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用手书方式写一封家信,记一篇日记,抄写几首古诗词等。
D.“酒后驾车是比较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危害性大,然而由于对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处理过轻,有些驾驶员存在‘不怕罚’的心理,带着酒精疯狂上路。”马建清说:“酒后驾车的处罚应该往刑事方面靠,否则没有震慑力。”
3.将一定量的镁铝合金样品分成丽等份,一份加入足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6.72L;另一份加入到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11.2 L。则原合金样品中镁的质量为(      )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B.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C.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亟:屡次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今乃用之,可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A.



吾其还也

B.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期曰

C.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A.②③⑥B.①④⑥
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⑦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⑧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⑨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小题1】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2)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
【小题2】文章开头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作者紧接着在第二至四段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列举了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引用蒋捷的词《声声慢·秋声》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1)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人们不是从落叶中而是从蟹黄和广告中知道秋天的来临,作者对此为什么会“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2分)
(2)作者认为“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分析。(4分)

4.语言表达(共1题)

6.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游记》被多次翻拍;《红楼梦》拍摄之前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演员海选;《四世同堂》翻拍完成后,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材料二:1985版的电视剧《四世同堂》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本土电视剧“正史”的开端,新版刚播出一集,新旧版的对比就越来越热闹,甚至有人直言翻拍多余,超越经典是妄想。
对以上的材料反映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1)从肯定的角度写:
(2)从否定的角度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