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583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2题)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嵘 (zhēng)色(zhě)饿(piǎo)然 (mù)慰 (jiè)
B.磕(bàn)按 (nà)席(rèn )怪 (pǐ )桠(chá)
C.染 (jiàn )酒 (shī )拾 (zhí)泥 (nào)啮 (shì)
D.徉 (cháng)意 (zī)栗 (zhuì )绿(lù)林自 (xǔ)
2.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mathml#}Nt+1Nt{#/mathml#}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3.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mathml#}Nt+1Nt{#/mathml#}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4.
下列句式特点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余怀 (主谓倒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D.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5.
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水墨山水画。(夸张)
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C.它继续依恋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拟人)
D.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借代)
6.科研人员对一块荒地中由植物、田鼠和鼬3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单位:cal/hm2•a).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请据表分析下列问题:

食物链环节

GP

5.56×103

1.76×105

5.8×107

NP

1.3×102

6×103

4.95×107

R

5.43×103

1.7×105

8.8×106

未利用

﹣﹣

1.226×104

4.9374×107

7.

根据乘法口诀分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四九三十六

三九二十七

七九六十三

{#blank#}1{#/blank#}

{#blank#}2{#/blank#}

{#blank#}3{#/blank#}

{#blank#}4{#/blank#}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8.

根据乘法口诀分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四九三十六

三九二十七

七九六十三

{#blank#}1{#/blank#}

{#blank#}2{#/blank#}

{#blank#}3{#/blank#}

{#blank#}4{#/blank#}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9.

根据乘法口诀分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四九三十六

三九二十七

七九六十三

{#blank#}1{#/blank#}

{#blank#}2{#/blank#}

{#blank#}3{#/blank#}

{#blank#}4{#/blank#}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10.
下列各句中,对有关课文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江南的冬景》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名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各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B.《西地平线上》通过对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和阿勒泰草原三处观看到的三次落日景象的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雄阔的境界和深刻的主题,在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时,又给人心灵以洗礼。
C.《前方》一文的立意表面上是写思乡,实际上写的是离家。用思乡的苦反衬离家的痛。
D.《像山那样思考》作者通过对山、狼、鹿、牛、草木之间关系的描写,分析,启示人的尊重自然,从自然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自然的生态的平衡。
11.如图表示细胞呼吸强度与O2浓度的关系(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

在()里填上“>”“<”或“=”。

42÷6({#blank#}1{#/blank#})35÷5          40÷5({#blank#}2{#/blank#})54÷6    72÷9({#blank#}3{#/blank#})72÷8

56÷7({#blank#}4{#/blank#})18÷2          81÷9({#blank#}5{#/blank#})36÷4     45÷9({#blank#}6{#/blank#})28÷7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13.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选段,完成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日与其上高山同一类人
B.望西山,始指之感到……奇异
C.外与天交会
D.攀援而登,箕踞而游览,指观赏
【小题2】下列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自言本是京城女。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觉起,起归漫漫
B.高下之势曲中规
C.故为文以志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洋洋与造物者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小题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柳宗元)物我两忘、出世超尘的句子是   ( )
A.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B.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14.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随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自己遭遇的一切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小题1】下列关于第二节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小题2】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
【小题3】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15.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古村的雨
费振钟
(1)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2)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秘的通道?
(3)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4)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便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5)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小题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2分)第三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1分)
【小题2】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4分)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对古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而文章结尾的“古村微雨图”又蕴含了本文怎样的主旨?(6分)

4.语言表达(共1题)

16.
给下面一段以“大自然的作用”为中心的文字补写结尾。(3分)
1928年,英国人弗莱明正埋头于研究对付葡萄球菌的方法,他曾用了几年时间,仍然无计可施。一天,他忽然发现碟子里的葡萄球菌几乎全死亡了,同时附近又长出了一团团青绿色的霉花,他想,也许是这些霉菌杀死了葡萄球菌吧!正是他这一重要观察和设想导致了青霉素的发现,换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进而毫不夸张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其他(共1题)

17.
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 ”(1);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 ”(2);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 ”(3);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 ”(4)。——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③④②①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④③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2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