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安徽省蚌埠二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496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2题)

1.
下列语句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句是(3 分) (   )
A.即将在安庆举行的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颁奖典礼准备就绪,压轴(zhóu)大戏——民族风联唱将会星光熠熠,名流荟萃。
B.谈及这部即将展映的影片,导演讳莫如深。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只好以“影片很精彩,不易过早泄漏”来搪塞(sè)。
C.地方政府的忧柔寡断是导致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只有果断放弃“卖地财政”,才能实现民有所居的夙(sù)愿。
D.孤独症是一种让人费解的儿童疾病,近年来有蔓(màn)延之势,这让许多家长一筹莫展。专家表示,根治孤独症的药物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2.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 分) ( )
A.“他是一个可信赖的人,我们共事十年了,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嘛’!”小张这样陈述着。
B.天柱山麓既是黄梅戏的发祥地,也是“京剧鼻祖”程长庚、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出生地。
C.距离高考只有六七个月了,我不知道这种方法能否有效,但我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应用它。
D.我们在陆地上观赏珊瑚时只能看到珊瑚的矿物化骨骼,而看不到薄薄的珊瑚虫(水螅体)。
3.《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4.《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5.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6.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7.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8.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9.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10.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1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12.用竖式计算

294÷42=(   )

2.句子默写(共1题)

13.
补写名句(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          。    。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乙:(1)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届原《离骚》)
(2)岂无山歌与村笛, 。 (白居易《琵琶行》)
(3)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不亦重乎?    (《论语十则》)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 分)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汉代郡守年俸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国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尚书》,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资治通鉴》二十四卷)
宣帝者,武帝之曾孙也。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而胜以加诸其君而无忌,是证父攘羊之直也,而天理灭矣。苟其曰武帝之奢纵而泽不及民,万世之公论,不可泯也,则异代以后,何患无按事而檄功罪者。
(王夫之《读通鉴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百姓流离,物故者半物:自己以外的人,这里指“百姓”
B.公卿共难胜难:为难
C.或人民相食或:有时
D.所幸郡国皆立庙幸:皇帝到某处
【小题2】以下各句内容全都表现夏侯胜“直言正论”的一项是(3 分)(  )
①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②诏书不可用也
③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④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
⑤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    ⑥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A.①②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夏侯胜敢于非议汉武帝“文功武治”,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黄霸虽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
B.夏侯胜敢于非议汉宣帝的诏书,表现了他刚强正直的精神和不畏凶险的勇气;黄霸因连坐而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不计生死追求正义的情操。
C.王夫之认为汉武帝骄纵暴虐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夏侯胜的看法本身没有错;但不宜由夏侯胜在汉朝当世声讨,而应由后世的人声讨。
D.王夫之认为汉宣帝为汉武帝立庙敬祀,在礼制上没有错,而夏侯胜只是有正直的精神,并没有顾及后人对自己先祖的情感。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3 分)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3 分)
(3)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4 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 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 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忆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文章第2 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3 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4 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小题2】文本第2 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指孟子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
B.指孟子因社会矛盾尖锐而忧虑担心的态度。
C.孟子没有孔子的耐性,什么事都感到紧张。
D.“孟子凡事紧张”是因为他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下列概括不属于孔子和孟子比较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D.在性格方面:孔子比较洒脱,孟子比较拘谨。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和秋天,桥下的积水和水沟一般平了。“黄良子⋯⋯孩子哭啦!”也许是夜晚,也许是早晨,桥头上喊着这样的声音。久了!住在桥头的人家都听惯了。尤其是在雨夜或刮风的早晨,静穆里的这声音受着桥下的水的共鸣或者借助于风声,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从桥东的空场上黄良子走了出来。黄良是她丈夫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把“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啊?这么早就饿了吗?昨晚上吃得那么晚!”在初醒的朦胧中,她的呼吸还不能够平稳,她走着,她差不多是跑着。停在桥西第一个大门楼下面,用手盘卷着松落下来的头发。——这不就是百八十步⋯⋯可是必得绕出去一里多!起初她试验过,要想扶着桥栏爬过去。但是,那桥完全没有底了,只剩两条栏杆还没有被偷儿拔走。这桥,这桥,就隔一道桥⋯⋯她家的草屋正对着这桥,她看见门上的纸片被风吹动。在她理想中,好象一伸手她就能摸到那小土丘上面去似的。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肥壮起来了,桥东黄良子的孩子哭声也大起来了!那孩子的哭声会飞到桥西来。桥西,小主人那白嫩的圆面孔,满身穿着洁净的可爱的衣裳。而自己那个孩子,黄瘦,脖子略微长一些,看起来很像一条枯了的树枝。但是黄良子总觉得比车里的孩子更可爱一点,哪里可爱呢?她自己不知道。
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走——走,推着宝宝上桥头。
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她简直忘记了她是站在桥这边,她有些暴躁了。当她的手隔着桥伸出去的时候,那差不多要使她流眼泪了!“爹,爹是不行的呀⋯⋯到底不中用!可是这桥,这桥⋯⋯若不有这桥隔着⋯⋯”借着桥下的水的反应,黄良子响出来的声音很空洞,并且横在桥下面的影子有些震撼:“你抱他过来呀!就这么看着他哭!绕一点路,男人的腿算什么?我⋯⋯我是推着车的呀!”桥下面的水上浮着三个人影和一辆小车。但分不出站在桥东的和站在桥西的。
从这一天起,“桥”好像把黄良子的生命缩短了。但她又感到太阳挂在空中整天也没有落下去似的⋯⋯究竟日子长了,短了?她也不知道,天气寒了,暖了?她也不能够识别。⋯⋯她把馒头、饼干,有时就连那包着馅、发着油香不知名的点心,也从桥西抛到桥东去。
——只隔一道桥,若不⋯⋯这不是随时可以吃得到东西吗?每次她抛的东西若落下水的时候,她就向着桥东的孩子说:“小穷鬼,你的命上该有一道桥啊!”向桥东抛着这些东西,主人一次也没有看到过。可是当水面上闪着一条线的时候,她总是害怕的,好像她的心上已经照着一面镜子了。——这是偷的东西⋯⋯老天爷也知道的。因为在水面上反映着蓝天,反映着白云,并且这蓝天和她很接近。
第二年的夏天,桥头仍响着“黄良子,黄良子”的喊声。尤其是在天还未明的时候,简直和鸡啼一样。第三年,桥头上“黄良子”的喊声没有了,像是同那颤抖的桥栏一同消灭下去。黄良子已经住到主人家里。在三月里,新桥就开始建造起来。夏天,那桥上已经走着车马和行人。她每次看到她的孩子从桥东跑过来的时候,无论隔着多远,不管她的声音怎样小,她却总要说的:“跑跑吧!这样宽大的桥啊!”桥头上孩子的哭声,不复出现了。在妈妈的膝头前,变成了欢笑和歌声。黄良子,两个孩子都觉得可爱,她的两个膝头前一边站着一个。黄良子把“桥”渐渐地遗忘了。
但有一天,黄良子发现她的孩子的手上划着两条血痕,并且常常哭。“不许这样打的呀!”在墙外,黄良子才把小主人的木枪夺下来。小主人立刻倒在地上,哭和骂,有时候立刻就去打着黄良子。黄良子带着东西,从桥西走回来了。她家好像生了病一样,静下去了,屋顶上也好像不曾冒烟。桥下面的水,静静的流着。
黄良子重新被主人唤回去上工的时候,那是秋末,也许是初冬,总之,道路上的雨水已经开始结集着闪光的冰花。站在桥头,她忽然感到高了!使她踏不上去似的。一种软弱和怕惧贯穿着她。——还是没有这桥吧!若没有这桥,小良子不就是跑不到桥西来了吗?然而小良子照样是向桥头奔跑。“找妈去⋯⋯吃⋯⋯馒头⋯⋯她有馒头⋯⋯”一面奔跑着,一面叫着。他看到爹爹的大手就跟在他的后面。桥头上喊着“妈”和哭声⋯⋯这哭声借着风声,借着桥下水的共鸣,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等这桥头又安息下来的时候,那是从一年中落着最末的一次雨的那天起。小良子从此丢失了。冬天,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红色的栏杆被雪花遮断了。桥上面走着行人和车马,到桥东去的,到桥西去的。那天,黄良子听到她的孩子掉下水沟去,她赶忙奔到了水沟边去。看到那被捞在沟沿上的孩子连呼吸也没有的时候,她站起来,她从那些围观的人们的头上面望到桥的方向去。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于是肺叶在她胸的内面颤动和放大。这次,她真的哭了。
(选自《桥》作者:萧红)
【小题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5 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请用简洁的话语说说文章首尾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 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请理解“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这句话的含义。(5 分)
【小题4】这篇小说虽然发表于1936 年,但它所揭示的主题在当下也富有意义。请结合全文,就其当代意义作一简要探究,不超过80 字。(8 分)

5.语言表达(共2题)

17.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消息,称今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突破5 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38%。中国早已成为互联网人口第一大国,互联网普及率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0 岁以上年龄段网民上升为41%,互联网正从低龄群体向中高龄群体渗透;低学历和低收入网民增长更快。这些数据显示,中国日益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普通中国人都有可能借助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表达意见,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各种利益的角逐场。
对此有人认为网民多了,对于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并非好事,互联网聚集了大量怨天尤人的失意者,网络暴力逐淅演变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你认为呢?请写一段话,不少于60 个字,且运用修辞手法。(7分)
18.
在下面文字中提取有用信息,用一个不超过50 字的单句给“近体诗”下定义。(5 分)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形成于唐代,严格讲求格律。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古代格律诗。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近体诗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2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