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膘肥/鱼鳔压轴/舳舻典当/长歌当哭 |
B.麾下/羁縻灰烬/缙绅蛮横/横征暴敛 |
C.毗邻/蚍蜉炽热/窒息数落/数见不鲜 |
D.狙击/沮丧掮客/天堑强健/强词夺理 |
2.将下列生物和他们所在的生物圈匹配起来。
①斑马 {#blank#}1{#/blank#} A.河流生态系统
②松鼠 {#blank#}2{#/blank#} B.草原生态系统
③鲤鱼 {#blank#}3{#/blank#} C.森林生态系统
④人 {#blank#}4{#/blank#} D.农田生态系统
⑤水稻 {#blank#}5{#/blank#} E.湿地生态系统
⑥丹顶鹤 {#blank#}6{#/blank#} F.城市生态系统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人曾同我争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弊
病。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无足轻重的吗?我承认我不是很理
直气壮,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积弊时弊并存,近忧远虑交集。此时此刻,治国者固然身临千钧一发的险关,运思者何尝不是肩负着莫衷一是的难题?
①鉴于前者,仁人志士戮力于改革、开放和振兴之举
②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
③一方面,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
④面对后者,哲人贤士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净化之道
⑤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
⑥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
有人曾同我争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弊
病。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无足轻重的吗?我承认我不是很理
直气壮,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积弊时弊并存,近忧远虑交集。此时此刻,治国者固然身临千钧一发的险关,运思者何尝不是肩负着莫衷一是的难题?
①鉴于前者,仁人志士戮力于改革、开放和振兴之举
②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
③一方面,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
④面对后者,哲人贤士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净化之道
⑤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
⑥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
A.③⑥①④⑤② | B.②⑤①④③⑥ | C.⑤②①④③⑥ | D.①④③⑥⑤② |
2.句子默写- (共1题)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云树绕堤沙, , 。(柳永《望海潮》)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云树绕堤沙, , 。(柳永《望海潮》)
3.诗歌鉴赏- (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对雪秋怀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小题1】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对雪秋怀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小题1】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
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
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探知:藕、菂小旦小生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
(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小题2】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理”字有哪几重意思?(4分)
【小题4】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4分)
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
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
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探知:藕、菂小旦小生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
(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A.一种观点认为,《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 |
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 |
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 |
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 |
A.面对“理”与“情”,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 |
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 |
C.《红楼梦》第58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 |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万物皆然的思想。 |
【小题4】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4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①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
②它们太脆弱了,有一些仅仅被铲车的巨大手臂轻轻一碰,便轰然倒了。伴着摧枯拉朽之声,在大地上腾起一团浓浓的白烟,继而满目疮痍。以后的几天,便有几个或男或女的工人,把废墟里的钢筋、木料、完整的砖块挑拣出来。那些工人在巨大的废墟上如移动的尘埃,灰得像几只蚂蚁。
③谁还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家,这里曾经有老人,有孩子,有女人,有锅灶,有饭菜,有热炕头和炕头上的梦。这里曾经让一个个外出上学和打工的年轻人魂牵梦绕;这里曾经让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守候一生……而现在,这里只有风。风穿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哨。
④在更大的装卸车到来铲除最后的印记之前,站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只有那些树。枣树、香椿、石榴、柿子……几天前,它们中的一些因为挡住了铲车的去路,那巨大的金属手臂,便粗暴地落下来;打在那些叶子上,枝千上。这些树并不稀奇,亦不珍贵,几乎每家都有,而且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每家都要有厕所、厨房、压水井、影门照壁一样,每家都要栽些这一类的树。
⑤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而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要离开这样安静的小院,搬到楼房上去了。想想多可怕啊:那鸽子笼一般的楼房,一层层的楼梯,上去之后,便可能一辈子都下不来了。纵使下来,也是被年轻人背着,丧失了尊严,像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婴孩。想到这里,老人们便哭了。这些树们,一定还记得老人临走之前每个晚上的啜泣吧?他们真想死也死在这里,死了就埋在这些树下。但无奈的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说“树挪死,人挪活”。他们没有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所以他们不会管这些树的感受,不会费事地挖出一个大大的泥坨子,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走。
⑥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片叶子、每一条纹路上都印满了对于家的记忆。是的,每一棵树都记得当年把他们从外面扛来,又用铁锨一下下挖开坚实的黄土,再将它们栽种在地下的那个人。每一棵树也都记得这个家里的一个个年轻媳妇进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尤其是那些枣树、石榴。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在媳妇们老去的时光里,孩子们也正像一茬一茬的庄稼。他们一开始总是在树下玩耍,撒了尿和泥垒屋;后来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后便在树下喝水,吃瓜,写作业。……从前那些外出上学或者打工的游子,上了火车,翻开背包,便会看见娘塞进包里的红枣和石榴。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影一样,伴着咔嚓咔嚓的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了……
⑦除了枣树和石榴,还有那些椿树。那些年的春天,那些像火苗一样的叶芽总是唤醒了人们惫懒了一个冬天的肠胃,无疑是餐桌上的美食。跟其他几种树相比,椿树几乎要算是家园里最丑陋,最不修边幅的树了。但就是这样的丑陋,却并不影响它最后跟其他的树木一样对于院落忠诚的守候。
⑧当然,除了这些树,我相信跟人们一块儿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可以说是人类最熟悉的邻居。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它们便仓皇而去。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漫损减着了……
⑨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结合⑥⑦段内容,概括废墟上的树能讲出哪些感人的故事。(5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废墟上的生命》为题?(6分)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①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
②它们太脆弱了,有一些仅仅被铲车的巨大手臂轻轻一碰,便轰然倒了。伴着摧枯拉朽之声,在大地上腾起一团浓浓的白烟,继而满目疮痍。以后的几天,便有几个或男或女的工人,把废墟里的钢筋、木料、完整的砖块挑拣出来。那些工人在巨大的废墟上如移动的尘埃,灰得像几只蚂蚁。
③谁还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家,这里曾经有老人,有孩子,有女人,有锅灶,有饭菜,有热炕头和炕头上的梦。这里曾经让一个个外出上学和打工的年轻人魂牵梦绕;这里曾经让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守候一生……而现在,这里只有风。风穿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哨。
④在更大的装卸车到来铲除最后的印记之前,站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只有那些树。枣树、香椿、石榴、柿子……几天前,它们中的一些因为挡住了铲车的去路,那巨大的金属手臂,便粗暴地落下来;打在那些叶子上,枝千上。这些树并不稀奇,亦不珍贵,几乎每家都有,而且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每家都要有厕所、厨房、压水井、影门照壁一样,每家都要栽些这一类的树。
⑤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而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要离开这样安静的小院,搬到楼房上去了。想想多可怕啊:那鸽子笼一般的楼房,一层层的楼梯,上去之后,便可能一辈子都下不来了。纵使下来,也是被年轻人背着,丧失了尊严,像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婴孩。想到这里,老人们便哭了。这些树们,一定还记得老人临走之前每个晚上的啜泣吧?他们真想死也死在这里,死了就埋在这些树下。但无奈的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说“树挪死,人挪活”。他们没有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所以他们不会管这些树的感受,不会费事地挖出一个大大的泥坨子,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走。
⑥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片叶子、每一条纹路上都印满了对于家的记忆。是的,每一棵树都记得当年把他们从外面扛来,又用铁锨一下下挖开坚实的黄土,再将它们栽种在地下的那个人。每一棵树也都记得这个家里的一个个年轻媳妇进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尤其是那些枣树、石榴。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在媳妇们老去的时光里,孩子们也正像一茬一茬的庄稼。他们一开始总是在树下玩耍,撒了尿和泥垒屋;后来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后便在树下喝水,吃瓜,写作业。……从前那些外出上学或者打工的游子,上了火车,翻开背包,便会看见娘塞进包里的红枣和石榴。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影一样,伴着咔嚓咔嚓的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了……
⑦除了枣树和石榴,还有那些椿树。那些年的春天,那些像火苗一样的叶芽总是唤醒了人们惫懒了一个冬天的肠胃,无疑是餐桌上的美食。跟其他几种树相比,椿树几乎要算是家园里最丑陋,最不修边幅的树了。但就是这样的丑陋,却并不影响它最后跟其他的树木一样对于院落忠诚的守候。
⑧当然,除了这些树,我相信跟人们一块儿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可以说是人类最熟悉的邻居。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它们便仓皇而去。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漫损减着了……
⑨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结合⑥⑦段内容,概括废墟上的树能讲出哪些感人的故事。(5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废墟上的生命》为题?(6分)
5.语言表达- (共2题)
8.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王羲之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文句表达不拘泥于示例。(不超过80字)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