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甘肃天水第三中学高二上第三次阶段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380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12/31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修(qì)躅(chí)逦(yí)肤如凝(zhǐ)
B.然(shù )水(yì)回(móu)天崩地(chè)
C.凝(tì)舟(biǎn)石(jié)云萦纡(zhàn)
D.巨(bò)鸟(luán)砧木(zhēn)切肯綮(zhòng)
2.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3.
下列诗句都出自王维作品,都属于山水田园诗的一项是(   )
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②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③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⑤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⑧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A.①②⑤⑧B.①③⑤⑦C.②④⑥⑧D.③④⑥⑦
4.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B.贺知章、杜甫C.贾岛、杜甫D.孟郊、陆游
5.
从修辞角度看,下面古诗词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塞外寒苦,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运用对偶的句式,拟人化的手法,将“一水”“两山”转化为富于生命情感的亲切对象,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人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手法,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D.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设问,又是比喻,以景物喻愁思,显示出闲愁之多。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持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审美意蕴的一项是(   )
A.在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时,冲入秋空,布阵南征,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B.翅膀拍动频率适中,沉雄有力,引吭嘹唳,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C.大都以动态出现,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与鹰、燕、鹤鹭等有所不同。
D.翔姿优美,亦刚亦柔,阵容壮观,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小题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之浅吟低唱、鹰的竦持树端、燕的栖息房梁、鹤鹭的兀立江滩,其审美意蕴较之鸿雁列阵高飞低下得多。
B.鸿雁的随阳、健飞之习性,显示的是一种阳刚强劲之美,由于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因而就给人一种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文章拿蟋蟀、鸣蝉、鹰鹞、鹤鹭等与鸿雁做对比并引用古诗词中的句子,是为了突出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D.文章最后一段中说“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互生”。
7.
现代文阅读(二)
诗人与酒
洛夫
①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②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淡,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③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④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⑤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了。《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⑥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小题1】作者说,小时候读《问刘十九》,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请简要概括作者所体会出来的“味道”。
【小题2】说说第四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3】从全文看,诗人喜欢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
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全是纯感性的文学。
C.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酒的态度。
D.“只要听到这两句就够醉人的了”,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很会持家。
E.这篇文章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化底蕴。

3.语言表达(共2题)

8.
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引用诗文,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恰当,语意连贯。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挚爱;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放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苏幕遮》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王国维赞之“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试就这两句描写一幅画面,体现其“神理”,100字左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