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天津新华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346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加横线字字音都不同的一组是(   )
A.所无敌/长歌哭自不得脱/书被十余/痍慷/同仇敌
B.围/振聋发美人之/暖目而叱之/怒田/果
C.窃/骑将军斩将旗/狭汉军皆披/费不而遇/
D.丁解牛/易数理/下/法网恢恢/
2.
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学生只有目无全牛,成为答题的机器,自身却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B.“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
C.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D.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3.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赋这种文体源于《楚辞》《诗经》,把散文的章法和诗歌的韵律结合在一起,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对偶和排比。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阿房宫赋》是开文赋先声的作品。
B.《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位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C.《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史记》也叫《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庄子散文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句子默写(共1题)

4.
补出空白处名句(共11分,每小题1分)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绿云扰扰,    ,弃脂水也。
(3)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4)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_  ,烟光凝而暮山紫。
(6)景翳翳以将入,  
(7)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履②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①敷:安置坐具。
②杖屦(jù):扶杖漫步。
③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
【小题1】请分析首联中“取”与“酬”的妙处。
【小题2】诗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略作分析。

4.文言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②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小题1】 下列各项中对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积至数十,辄一之扣:扣问
B.安于贫贱,不人知之蕲:通“祈”,求
C.客有就访,亦欣然纳延:招待
D.辞之卒: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邑人所敬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
B.久人皆信服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C.无不迎刃解提刀立,为之四顾
D.邻里或薄少致馈汉军至,无
【小题3】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④⑤⑥D.③④⑥
【小题4】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有很省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讨价还价,买其他东西也是这样。大家慢慢信封他,不欺骗他。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II卷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2)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3)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小题6】翻译课内文言文的句子
(1)族庖月更刀,折也。
(2)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身亦十余创被:受
B.骑能者百余人耳属:随从
C.籍不愧于心乎独:唯独
D.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小题2】下列加横线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亦足也纵江东父兄怜而
B.沛公霸上项王壁垓下
C.项王乃欲渡乌江项王乃复引兵而
D.田父绐曰 “,乃陷大泽中
【小题3】 选出加横线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始臣解牛之时是何楚人多也
B.项王瞋目叱之乃自刎
C.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无厚入有间
D.于是项王上马骑平明,汉王觉之
【小题4】下列加横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山东为三处
B.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D.汉军皆披靡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而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深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先后杀掉了一名汉将和都尉,共杀死有数十上百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