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②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小题1】 下列各项中对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积至数十,辄一之扣:扣问
B.安于贫贱,不人知之蕲:通“祈”,求
C.客有就访,亦欣然纳延:招待
D.辞之卒: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邑人所敬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
B.久人皆信服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C.无不迎刃解提刀立,为之四顾
D.邻里或薄少致馈汉军至,无
【小题3】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④⑤⑥D.③④⑥
【小题4】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有很省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讨价还价,买其他东西也是这样。大家慢慢信封他,不欺骗他。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II卷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2)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3)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小题6】翻译课内文言文的句子
(1)族庖月更刀,折也。
(2)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7 09:5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农桑督促
B.卒奏其事搁置
C.遣校尉数辈宝左顺门邀请
D.命有司以礼问看望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会诸生学宫②受知李东阳
B.①杖巫遣之②宝三岁
C.①宝至京,绝不通②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
D.①行计口浇田法,备凶荒②修白鹿书院学舍,处学者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邵宝性格耿直、不附权奸的一组是()
①峻却之 ②独无宝迹 ③虑生他变
④绝不与通   ⑤欲使宝劾之  ⑥勒致仕去
A.①③⑥B.③⑤⑥C.②④⑤D.①②④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小题5】(小题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3分)
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
②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B.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D.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第”就是科举考试考中,但文中的“唐恪”是凭借“荫护”考中。
B.“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文中指“改变当初行径”。
C.“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D.“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执政有方。为官期间,豪绅子弟称霸乡里,后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得到重用。“大观”“靖康”两朝分别任“屯田员外郎”“中书侍郎”“少宰”等职,两朝皇帝对其礼遇有加,亲自下旨褒奖。
D.唐恪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2)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蟠字士龙,滨州渤海人。汉乾祜二年举进士,解褐益都主薄。宋初,历 安远军及河阳节度推官、保义军掌书记。乾德五年,召拜监察御史,典染院事。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顿于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开宝七年,与殿中丞刘德言同知准南诸州转运事。太平兴国初,就迁仓部员外郎,改转运使,岁漕江东米四百万斛以给京师,颇为称职。秩满,部内僧道乞留,诏许再任,赐金紫,改驾部员外郎。八年,丁内艰,时以诸州纲运留滞,起复,知京城陆路发运司事。会河决韩村,大发丁夫塞之,命蟠调给其饷,未几河塞。朝廷方议封禅,以蟠为东封水陆计度转运使,会诏罢其礼。俄迁工部郎中,充河北水路转运使,改刑部郎中,就充水陆转运使,入判本部事。籍田毕,迁左谏议大夫。淳化初,兼同考京朝官差遣。二年,暴中风眩,上遣太医视之,赐以金丹。卒,年七十三。赐钱十万,给其丧事。蟠性清介寡合,能攻苦食淡,专事苛刻,好设奇诈,以售知人主。典染作日,太祖多临视之,蟠侦车驾至,辄衣短后衣,芒腾持梃以督役,头蓬不治,遽出迎谒。太祖以为勤事,赐钱二十万。尝受诏巡茶淮南,部民私贩者众。蟠乘羸马,伪称商人,抵民家求市茶,民家不疑,出与之,即擒置于法。子锴,初以父荫为大理评事,咸平二年,擢进士第。尝献《幸太学颂》。真宗中夜观书,得锴颂,颇嘉赏之,出以示辅臣,且言锴幼孤,能自立,召试,命直史馆。累迁至户部郎中、盐铁副使。

(选自《宋史·刘蟠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B.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C.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D.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B.金紫,金印紫绶的简称。秦汉时期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列侯等皆金印紫绶。
C.纲运,成批运送大宗货物。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纲。
D.累迁,指多次升迁官职,“迁”与“授、拜、陟、擢、进”意义相同,都有升迁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刘蟠深得民心,官职多次升迁。在他做转运使任满的时候,统辖区内的僧人道士请求留下他。他多次升迁至工部郎中、左谏议大夫。
B.刘蟠兼任官职,深得皇帝体恤。淳化初年他兼任同考京朝官差遺。中风后,皇帝派遣太医给他看病,他去世后,皇帝赐钱供给其家人办理他的丧事。
C.刘蟠尽职尽责,认真勤于政务。在他主管典染作坊时,亲自穿着草鞋拿着木棒监督劳作,头发蓬乱不整,急忙出迎太祖,深得太祖信任。
D.刘蟠光耀门相,后辈不辱门庭。他的儿子刘锴因为进呈《幸太学领》而受到真宗赞赏,通过面试被任命为直史馆,多次升迁至户部郎中、盐铁副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河决韩村,大发丁夫塞之,命蟠调给其饷,未几河塞。
(2)蟠乘羸马,伪称商人,抵民家求市茶,民家不疑,出与之,即擒置于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滕公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单于本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
C.吕后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惠帝时被尊为皇太后,在惠帝去世后临朝称制,
D.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高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汝阴侯滕公向高祖进言赦免了他。
B.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季布宣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豳译成现代汉语。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2)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裔孙。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洲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番禺、新兴名贼洗宝徹等,杀官吏,盎率兵破之。宝徹兄子曰智臣,复聚兵拒战,盎进讨,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贼遂溃,擒宝徹、智臣等,遂有番禺、苍梧、朱崖地,自号总管。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谓未正,请上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武德五年,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诏右武卫将军蔺暮发江淮甲卒将讨之,魏徽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徽一言,贤于十万众。”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賊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日:“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卒,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獠:古民族称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B.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C.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D.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本为主射者掌事,魏晋、隋时为尚书省官员,唐宋时曾行宰相权,宋后废。
B.辽东,指辽河以东,辽河以西称为辽西。古代还有山东、山西,指太行山以东、以西。
C.迁,表示晋升或调动官职,而“左迁”“罢”“黜”等则指被贬(免)官。赠官、赠谥、赠典等形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盎有才有为。杨素与他讨论局势,对他刮目相看,惊讶于蛮夷中竞能有这等人才,文帝便拜他为汉阳太守,去平定叛乱。
B.冯盎能征善战。他曾跟从炀帝征伐辽东,且击败据贼洗宝徹等,之后又率军讨伐罗州、窦州的叛乱,战功赫赫。
C.冯盎知足谨慎。当有人劝说其倚仗南越自立为王时,他当即表示人生已得富贵,拒绝了这样的劝说。
D.冯盎善理政务。他查阅财务账册,揭露检举隐藏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一时间社会安定,深得人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
(2)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