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颛臾yú 数罟gǔ 洿池wū 磐石bān |
B.庠序xiáng 戳子chuō 镣铐liào 侈谈chǐ |
C.凝噎yē 槛菊kǎn 不谙ān 李煜yù |
D.玉砌qì 呕哑ōu 云篦bì 江浸月jīn |
A.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
B.在“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了种种议案,出神入化,喊出了群众的呼声。 |
C.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耸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
D.一些青年做事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就打退堂鼓,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耽误了多少青春。 |
A.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中秋节) |
B.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重阳节) |
C.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 |
D.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 |
小雨的美和西湖夜景的美交融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朦胧美。这小雨的沙沙声、淅沥声,把人带到朦胧世界,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领“ ”的意境。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某顾客到商场买拎包,她看不出自己选中的拎包是否用真皮制成,她听说过一种检验是否真皮的做法,就是用指甲划包包,真皮是划不破的。她向售货员提出自己要求。面对这过分的要求,售货员微笑地说:“ ”
A.不行!商场里有明文规定,顾客不管有意或无意损坏商品,一律照价赔偿。 |
B.真对不起,我们没听说过这种方法,万一你的方法是错的,那你就得不偿失了。 |
C.开玩笑吧,这是哪门子方法?我从没听说过。难道你不觉得自己的想法很荒唐吗? |
D.可以呀!不过要是损坏了包包,你必须照价卖下它,因为商场不会认同你的做法。 |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ys that the disease polio is no longer widespread in India. In 2009,half of the world's cases of polio were there. But In 2011, there was only one new case of polio in the country.
Polio is caused by a virus. It spreads very quickly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Victims often lose the use of their arms and legs. In the most serious cases, polio can kill a person.
Twenty-five years ago, polio affected about 200, 000 children in India each year.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organization, UNICEF, sent teams of health workers into local villages. Team members told families in their neighborhoo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giving liquid medicine to children to protect them against polio.
But it was not easy at first. A member said, “They used to think that our children will not be able to have children when they grow up if they get the drop. They used to think like this. But now they don't. Now they allow their kids to get the drops.” Now things have changed. Asma Khatun is a mother in the town of Ghaziabad in the northern state of Utter Pradesh. She said, “Whenever anyone comes, we get the children vaccinated(接种疫苗). Even if nobody came to our house, we would send our children to a clinic to get vaccinated.
A local Muslim leader says the vaccination campaign has been successful because it is supported by religious leaders. He said, “The polio vaccination campaign has been successful here because our Muslim scholars are with us.
With their support, we are able to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at giving children the vaccine is beneficial and crucial.”
The Indian government has now launched a new campaign to vaccinate 170 million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five. The campaign will target newborn babies, migrants and people living in poor, crowded areas where the disease spreads more quickly.
2.句子默写- (共1题)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大弦嘈嘈如急雨, 。
4. ,似诉平生不得意。
5. ,恐美人之迟暮。
6.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7. ,潦倒新停浊酒杯。
8.总角之宴, 。
9.吁嗟女兮, 。
10.故远人不服, 。
11. ,只是朱颜改。
1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13.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诗歌鉴赏- (共1题)
登 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小题1】本诗写诗人在 (季节)微雨中,登楼野望山中淡远景色;表现了诗人时有余暇的 的心情。
【小题2】三、四两句历来就有人称道,结合诗句请你谈谈这两句的妙处。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 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者 |
B.勿夺其时 夺:耽误 |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憾:不满,遗憾 |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
A.弃甲曳兵而走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士大夫之族 |
C.则移其民于河 学于余 |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举匏尊以相属 |
A.梁惠王对孟子说出自己的困惑之后,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使得梁惠王认识到自己治理国家的做法和“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 |
B.第四节,孟子先陈述了“王道之始”的做法:不违农时,保护资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接着,孟子提出“王道”的根本措施:治民之产,使百姓衣食无忧,使人民生活安定, 安居乐业,再进行教化。 |
C.孟子批评统治者“不知检”“不知发”,并通过“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的对比,对梁惠王进行直接批评,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指出统治者实行“王道”时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
D.本文运用了比喻、对比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道德经》)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此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
B.“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
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
B.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
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 |
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形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 |
A.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 |
B.“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 |
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
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倾听与诉说
王小妮
80年代末,我到东北的乡下去过,当地的官员说,山东人跑进了关东,都变懒了。东北农民每年11月到2月是“猫冬”的。封门的大雪,把人们关在火热的炕上。北欧和格陵兰岛上的人患有“冬天幽闭症”。白夜和寒冷使人发疯,这种症状,起码在寒冷的中国东北我没有见过!每一扇家门,都结了十来厘米厚的白霜。这种门是永远也不上锁的。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拉过笸箩来抽烟,捏一撮带花的茉莉茶叶冲水。人们无休止地说东道西,火炕上永远有绵绵不尽的话题。
中国这么一个大农业国,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许多事情就靠着树下的风和炕洞里的火调解着,疏导着。广大的国土上,有着无数全身投入的诉说人,也自然有无数的倾听者。这是中国人排解忧郁的特有方式。
地球在转暖,北方的风刃,由利变钝。整个国家都搅动起来了。就因为这些,倾听与诉说,都在悄悄减少吗?
去年,从欧洲回来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背着大大小小的羊羔皮袋子。他们本想在中国生活一段,而且刚回到北京,还曾经去八达岭一带看了公寓楼的销售处。但是一个月后,他们便果断地返回了欧洲。经深圳去香港的时候,在我们家,他们吐露了全部的失望。
那丈夫是我们很熟的朋友,仍保持着他在大陆时的风度和矜持。而他的妻子却因为百感交集而加倍真实起来。她说这次回来非常失望。六年的漫长,使中国成了他们唯一寄托着心思的地方。多少次想回来,坐在朋友当中,温上一坛黄酒,把奔波和悲怆讲给朋友。他们实心实意地把中国当成了一只遥远又温情的耳朵,以为故乡可以盛得下他们满肚子的诉说。人真的回到了中国,才发现朋友们各自东西,繁忙无序。最亲近的朋友,也先问你持有哪一国的护照,然后就问:“在外面,钱好不好赚?”唯一能陪他们坐到深夜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敲门,送上个人资料简历,影印了一大包东西,说给哥们儿也想想出去的办法。
朋友的妻子连连摇着两个闪烁的大耳环。她说,这样也好,从此断了再回来的念头。
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里,人们不再愿意细说自己的内心,更不想为他人去悉耳静听。
在这里,你想说你没有工作,你想说你的住处已经丢啦,你想说你和老板关系紧张……你的酸甜苦辣是没人想听的。我听你的干什么。谁还不是一样。谁还不是在同一个地球上。我凭什么拿出时间来听你。
倾听的消失,不止在深圳。
北京一个年轻的社会博士,作出了一件令中国人瞠目的事。有一天,一个外省的崇拜者登门造访,想请博士谈谈对当前某某问题的看法。博士说:人的智慧是有代价的。那是我的结晶,你懂吗?你拿走了我的结晶,我要收费。一个小时,你应当付给我200元!
当时我在场,我以为这个场面会非常尴尬,而令我意外的是,来人居然丝毫不犹豫。双方坐定,开始谈。两小时的述说与倾听,气氛平静。临行前,听者取出400元,认真地付给了说者。
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蜂、花和玻璃暖房,可能全都是合理的。
在前年的春天,有一个人,站到了我的门口。
我说,你要找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在黄昏里不回头地走掉。
我不想同人交谈,更不想谈诗。诗,是比赚钱、比经营策、比生意门路更加纯粹的个人活动。有人想听全世界的自言自语吗?
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倾听的,似乎只有弱智;诉说的,只适合于失意者。这孤落的幽灵,徘徊在全世界的上空,郁闷成疾。这是世纪之病。
人的尾巴已经退化了,再过几百年之后,人的发音功能和听力,也会逐渐地丧失吗?
【小题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东北“猫冬”的情形?【小题2】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
②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
【小题3】分析第三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请分点概括“倾听与诉说”消失的原因。
【小题5】指出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内涵,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悟。
6.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