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四明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278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0题)

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悚然(sǒng)坍圮(tān) 朱拓(tuò)B.新正(zhèng)倔强(jiàng)炮烙(lào)
C.监生(jiàn)歆享(xīn)亘古不变(gèng)D.形骸(hái)谬种(miù)熨帖(yù)
2.

天气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3.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刘翔从全运会初出茅庐,到雅典夺得奥运金牌,再到洛桑打破世界纪录,再到北京奥运会退赛,再到广州收获三冠王……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一条难以复制的神秘轨迹。
B.城市蜗居的“蚁族”只是沧海一粟,据不久前的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显示,全国有85﹪的家庭买不起房。
C.时下什么都兴“排行榜”,诸如“金曲排行榜”“小说排行榜”“大学排行榜”……五花八门,不绝如缕,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D.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它采用了现代科技,也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4.

下表是某日温州市部分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日报。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监测点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状况

南浦

57

可吸入颗粒物

Ⅱ(良)

将军桥

48

——

Ⅰ(优)

状元

66

可吸入颗粒物

Ⅱ(良)

黎明西路

63

可吸入颗粒物

Ⅱ(良)

5.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blank#}1{#/blank#}。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blank#}2{#/blank#},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blank#}3{#/blank#}

6.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blank#}1{#/blank#}。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blank#}2{#/blank#},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blank#}3{#/blank#}

7.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blank#}1{#/blank#}。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blank#}2{#/blank#}。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blank#}3{#/blank#}℃。

8.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blank#}1{#/blank#}。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blank#}2{#/blank#}。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blank#}3{#/blank#}℃。

9.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blank#}1{#/blank#}。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blank#}2{#/blank#}。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blank#}3{#/blank#}℃。

10.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blank#}1{#/blank#}月最高,{#blank#}2{#/blank#}月最低;海洋上{#blank#}3{#/blank#}月最高,{#blank#}4{#/blank#} 月最低。南半球正好相反。一年中最高月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blank#}5{#/blank#}。

2.诗歌鉴赏(共1题)

11.
诗歌鉴赏(7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小题1】前四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理想?(3分)
【小题2】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4分)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12.
文言文阅读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字词
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李牧连之(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小题2】第一段中的“三国”“刺客”“良将”分别指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13.
现代文阅读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给予相当消极的评价。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小题3】筛选1、2自然段的信息,给“中庸”下定义。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寂静、沉寂)。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  (寂静、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  (奇怪、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小题4】在文中的括号内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小题5】在文中划线句子中,
①“无聊生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谁?“厌见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哪些人?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6】雪花本无声,作者却说它“似乎瑟瑟有声”,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7】作者开头说感得沉寂,结尾却说“渐渐的舒畅起来”,这应当怎么理解?

5.命题作文(共1题)

14.
作文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马踏平川……每一种生命都以其独特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请从自然界中选取一种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生命现象,以“生命的姿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