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和绘制了一些地理资料,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山区和平原地区修筑同等级铁路每千米工程量和造价的比较表(20世纪90年代)。
材料二 西藏地区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A、B两种地形中,________(填字母,下同)为平原,________为山地。修路的技术要求高和易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是 。
(2)试述交通线路在A、B地区形态的差异。
(3)根据材料二分析图中城镇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材料一 下表为山区和平原地区修筑同等级铁路每千米工程量和造价的比较表(20世纪90年代)。
地形 类型 | 土石方 (104m3) | 桥梁 (延长米) | 隧道 (延长米) | 造价 (万元) |
A | 3~5 | 24 | 无 | 1 200~1 400 |
B | 11~12 | 45 | 106 | 3 400~4 000 |
材料二 西藏地区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A、B两种地形中,________(填字母,下同)为平原,________为山地。修路的技术要求高和易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是 。
(2)试述交通线路在A、B地区形态的差异。
(3)根据材料二分析图中城镇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2.
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
(2)图中处于“过渡人口增长模式”阶段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国家或地区大多属于该类人口增长模式。
(3)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三低”模式,世代更替缓慢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阶段。
(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接近“________”模式,即处于图中由________阶段向________(填字母)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转变主要是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工作而取得的。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
(2)图中处于“过渡人口增长模式”阶段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国家或地区大多属于该类人口增长模式。
(3)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三低”模式,世代更替缓慢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阶段。
(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接近“________”模式,即处于图中由________阶段向________(填字母)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转变主要是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工作而取得的。
3.
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3)分析该市近年来高新企业外迁的原因。


(1)说出该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3)分析该市近年来高新企业外迁的原因。
4.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城市规划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三个符号分别代表三类企业。
假设这些企业的布局是合理的,那么,在这些企业中,污染性最小的是________(选题中符号填空),依据是 。
(2)a、b、c、d四地中,环境质量最好的应该是___。其判断理由是什么?该处适宜建 厂。
(3)现假定要在甲、乙、丙、丁四地中的一处建设一个高档生活小区,那么该小区应选择在何处?为什么?

(1)图中▲、□、△三个符号分别代表三类企业。
假设这些企业的布局是合理的,那么,在这些企业中,污染性最小的是________(选题中符号填空),依据是 。
(2)a、b、c、d四地中,环境质量最好的应该是___。其判断理由是什么?该处适宜建 厂。
(3)现假定要在甲、乙、丙、丁四地中的一处建设一个高档生活小区,那么该小区应选择在何处?为什么?
2.单选题- (共16题)
5.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回答下题。

下列对图示事物的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下列对图示事物的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
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 |
C.河流、湖泊可以调蓄多雨和少雨期降水量 |
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 |
6.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读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上的共同问题是( )
【小题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小题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上的共同问题是( )
A.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 B.利用率过高,缺水严重 |
C.水污染严重 | D.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
A.河流径流量较小 | B.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
C.灌溉用水量大 | D.工业用水量大 |
7.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近几十年气候的变化是( )
【小题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小题1】该地近几十年气候的变化是( )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 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
A.雪线上升 | B.暖冬频繁 |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 D.海平面下降 |
8.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图示铁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有( )
①城镇布局②地形起伏③河流流向④矿产分布
【小题2】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②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③山谷中的道路应该避开陡坡 ④道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小题1】影响图示铁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有( )
①城镇布局②地形起伏③河流流向④矿产分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②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③山谷中的道路应该避开陡坡 ④道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9.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7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小题2】关于图7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图7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A.①和④ | B.②和④ |
C.①和③ | D.②和③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
10.
下图为2008~2030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及比重变化图(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反映我国的人口现状是( )
【小题2】为缓解图示人口问题,最合理有效的措施是( )
【小题3】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小题1】图示反映我国的人口现状是( )
A.人口增长速度快 | 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
C.少年儿童比重下降 | D.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
A.严格户籍管理制度 | B.实行渐进式退休 |
C.摒弃计划生育政策 | D.禁止人口流出 |
A.城乡差距 | B.家庭原因 | C.计划生育 | D.个人原因 |
11.
据统计,截至2010年3月末,日本全国登记人口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8323人,为2007年以来首次减少。此外,死亡人数超过114万人,而出生人数约为107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以下国家与日本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是( )
【小题2】有关日本的人口再生产,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以下国家与日本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是( )
A.德国 | B.中国 | C.印度 | D.美国 |
A.自然增长率高 | B.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 C.社会负担加重 | D.性别比失衡 |
12.
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小题2】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小题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地形平坦 | B.水源充足 | C.陆路交通方便 | D.水陆交通枢纽 |
13.
下图为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2010年我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2】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原因是( )

【小题1】关于2010年我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 | B.江浙沪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 |
C.上海市老年人口数高于山东 | D.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平均年龄最高 |
A.生育意愿低 | B.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 |
C.人均寿命长 | D.大量老年人迁往西部 |
14.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中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583万人,比2013年年末减少371万人。左图为发达国家历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图,右图为中国历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速度及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针对劳动力年龄人口状况,中国应

【小题1】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速度及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快 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 B.慢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
C.快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 D.慢 城市化速度非常快 |
A.大力鼓励生育 | B.吸引人口的迁入 |
C.调整产业结构 | D.遏制人口老龄化 |
15.
【小题1】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遭透支,其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资源
【小题2】日本地狭人稠,影响其人口容量的有利的因素有( )
①资源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比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遭透支,其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资源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①资源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16.
下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时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甲区城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
【小题2】如果r城是s城的卫星城,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 )

【小题1】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
A.a | B.b | C.c | D.d |
A.提高卫星城的城市等级 | B.减轻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
C.扩大中心城市服务范围 | D.改善卫星城的生态环境 |
17.
下图是某特大城市开发区社区居民不同购物行为的空间差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居民倾向于到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是
【小题2】影响居民购买食品空间倾向的主导因素是

【小题1】居民倾向于到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是
A.食品、日常用品 | B.服装、家用电器 | C.服装、日常用品 | D.食品、家用电器 |
A.出行距离 | B.天气状况 | C.交通方式 | D.购物环境 |
19.
改善地区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 )
①强制性推广无氟冰箱和空调 ②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散供暖③大力推广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④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公共空间
①强制性推广无氟冰箱和空调 ②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散供暖③大力推广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④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公共空间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