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1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瓦楞(léng) 狡黠(jié) 挫(cuō)折 强聒不舍(guō) |
B.谀(yú)词 枘(ruì)凿 亵渎(dú) 心无旁骛(wù) |
C.留滞(zhì) 田圃(pú) 佝偻(lǒu) 书声琅琅(lǎng) |
D.恣睢(suī) 正(zhèng)月 蜷缩(juán) 锲而不舍(qiè) |
2.
下列词语加点部分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楚:痛苦 姗姗来迟: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
B.遴选:谨慎选择 两全其美:保全,使完整不缺 |
C.鉴别:仔细地看 屡试不爽:差错 |
D.矜持:自夸自大 一文不名:出名的,有名声的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望着八百里沂蒙起伏的群山,文思泉涌,一首《沂蒙颂》一气呵成。 |
B.有自知之明的人,犯了错误也不可怕,他会从中吸取教训。 |
C.得到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她勇敢地走向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是相得益彰啊。 |
D.他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和色彩演绎人生。 |
5.
下列词语全能构成反义词的一项是
A.蓬勃—萧条 抨击—攻击 赔罪—请罪 鹏程万里—穷途末路 |
B.恭维—巴结 清廉—腐败 剔除—保留 丰功伟绩—弥天大罪 |
C.殷勤—怠慢 隐晦—明显 淤积—疏通 饮水思源—过河拆桥 |
D.斟酌—推敲 振奋—萎靡 征兆—先兆 饮鸩止渴—抱薪救火 |
6.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 )历史的、现实的,( )未来的;( )我们这一代的,( )青年一代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 )历史的、现实的,( )未来的;( )我们这一代的,( )青年一代的。
A.是 更是 是 也是 |
B.是 也是 是 更是 |
C.是 是 也是 更是 |
D.是 更是 也是 更是 |
7.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报道:“我国空气净化器性能测评结果宣称的‘去除甲醛功能’基本无效”。 |
B.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建筑的美感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 |
C.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设计方案提出了:“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的要求。 |
D.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宣告中国大运河已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
8.
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又浓又翠的绿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
④风带着雨腥,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①那又浓又翠的绿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
④风带着雨腥,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A.夸张 比喻 拟人 拟人 |
B.比喻 夸张 比喻 拟人 |
C.比喻 拟人 拟人 比喻 |
D.比喻 夸张 拟人 拟人 |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倍受欢迎的。 |
B.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
C.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我了解到“大衣哥”朱之文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 |
D.我们班“学霸”扎西虽然学习很好,但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
10.
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A.原句:自古以来,多少人把松树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改句:自古以来,松树被多少人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
B.原句:日本福岛核电站已经很久没有给我们带来好消息了。改句:日本福岛核电站给我们带来的一直是坏消息。 |
C.原句: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欢欣鼓舞。改句:听到这个消息,大家无不欢欣鼓舞。 |
D.原句:他们肩上挑的不仅仅是粮食。改句:难道他们肩上挑的仅仅是粮食吗? |
11.
填入下列横线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西藏高原上的树,常抱成团地生长,有的依傍着,有的缠绕着,很少见到独自兀立的树。 , , , 。它们是无数次风雪雷雨后的幸存者!
①如果不是阵阵袭来的高原反应,还以为身在南方
②有的体无完肤,伤口摞着伤口,却摇曳着一片新绿
③从贡嘎机场到拉萨,路边绿树成行
④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树干奋力地伸向天空
西藏高原上的树,常抱成团地生长,有的依傍着,有的缠绕着,很少见到独自兀立的树。 , , , 。它们是无数次风雪雷雨后的幸存者!
①如果不是阵阵袭来的高原反应,还以为身在南方
②有的体无完肤,伤口摞着伤口,却摇曳着一片新绿
③从贡嘎机场到拉萨,路边绿树成行
④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树干奋力地伸向天空
A.①④②③ |
B.③①④② |
C.③②①④ |
D.①③②④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1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小题1】选出对文中加点解释正确的一项( )
(1)留以为梁 ⑵岂惟木哉
【小题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小题1】选出对文中加点解释正确的一项( )
(1)留以为梁 ⑵岂惟木哉
A.为:以为; 惟:只, 只是 |
B.为:是 惟:思考,想 |
C.为:作为,做成 惟:只,只是 |
D.为:作为,做成 惟:思考,想 |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1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两岸故宫的拥抱
①20 世纪 30 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故宫博物院的大批文物迁移到南方,颠沛流离十多年。1949 年,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国民党政权转运到台湾,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今年 2 月中旬,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来北京故宫博物院访问,商谈交流合作事项,一时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
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反响,是因为它的重要的意义可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③首先,从两个博物院来说,加强交流合作是双方事业发展的需要。两个博物院同根同源。从文物藏品讲,台北故宫 92%是清宫旧藏,北京故宫 85%是清宫旧藏,两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再从院史上看,都是 1925 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的延续,继承着长期形成的故宫精神。这次两院所达成的合作意向,包括最大优惠相互提供影像资料用于科研、出版,建立学术人员互访的长期机制,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合作举办展览、合开研讨会等,都是从两院的实际出发的,这些对故宫学研究也会有深入的推进。
④其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幸事。国宝长久分隔,故宫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又由于长期以来两岸的对立,人们难以全面了解故宫的珍藏。两个故宫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向两岸同胞共同展示故宫的全貌,使人们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这是因为,故宫及其文物藏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此次故宫对故宫的交流,是海峡两岸民众以故宫为起点去拥抱共同的文化。这也证明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它对于增进同胞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再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在世界上弘扬中华文明亦有积极意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及其藏品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断地从伟大的紫禁.城中,从两院珍贵丰富的藏品中,受到历史的启迪,汲取创造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现在两岸故宫的携手合作, 可使世界人民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博大, 这种交流、合作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那种刚健、坚韧、包容、和合等精神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⑥两岸同胞对两个故宫的交流给予了厚望。我们期待着。
【小题1】“两岸故宫的拥抱”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该标题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画线处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比较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③~⑤段运用了( )的论证结构。
两岸故宫的拥抱
①20 世纪 30 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故宫博物院的大批文物迁移到南方,颠沛流离十多年。1949 年,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国民党政权转运到台湾,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今年 2 月中旬,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来北京故宫博物院访问,商谈交流合作事项,一时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
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反响,是因为它的重要的意义可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③首先,从两个博物院来说,加强交流合作是双方事业发展的需要。两个博物院同根同源。从文物藏品讲,台北故宫 92%是清宫旧藏,北京故宫 85%是清宫旧藏,两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再从院史上看,都是 1925 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的延续,继承着长期形成的故宫精神。这次两院所达成的合作意向,包括最大优惠相互提供影像资料用于科研、出版,建立学术人员互访的长期机制,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合作举办展览、合开研讨会等,都是从两院的实际出发的,这些对故宫学研究也会有深入的推进。
④其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幸事。国宝长久分隔,故宫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又由于长期以来两岸的对立,人们难以全面了解故宫的珍藏。两个故宫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向两岸同胞共同展示故宫的全貌,使人们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这是因为,故宫及其文物藏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此次故宫对故宫的交流,是海峡两岸民众以故宫为起点去拥抱共同的文化。这也证明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它对于增进同胞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再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在世界上弘扬中华文明亦有积极意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及其藏品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断地从伟大的紫禁.城中,从两院珍贵丰富的藏品中,受到历史的启迪,汲取创造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现在两岸故宫的携手合作, 可使世界人民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博大, 这种交流、合作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那种刚健、坚韧、包容、和合等精神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⑥两岸同胞对两个故宫的交流给予了厚望。我们期待着。
【小题1】“两岸故宫的拥抱”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该标题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画线处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比较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③~⑤段运用了( )的论证结构。
A.对照 |
B.层进 |
C.并列 |
D.总分 |
1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笺(__________) 祈求(__________) 掰开(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找出与解释相对应的词语。
(1)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__________________)
(2)暗自高兴。(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4】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小题5】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小题6】一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 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笺(__________) 祈求(__________) 掰开(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找出与解释相对应的词语。
(1)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__________________)
(2)暗自高兴。(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4】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小题5】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小题6】一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 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4.命题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