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229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5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一椽(chuán)  纤(qiān)细    拾掇(duō) 东学西渐(jīān)
B.穿着(zhuó) 纨(wán)素 腓(fēi)骨 混混(hùn)沌沌
C.聘用(pìng) 规矩(jù) 罪愆(qiān)  望风披靡 (mǐ)
D.窈窕(tiǎo) 鲑(xié)珍 垣(yuán )墙   载(zài)歌载舞
2.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B.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以便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C.古往今来很多人痴迷于读书,甚至是一面吃饭一面读书的,真是夙兴夜寐啊。
D.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二者息息相关,同样重要。
3.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验课上,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演示、讲解,而不给学生留些自我实践的时间,这恐怕就是越俎代庖了。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D.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B.《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C.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D.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欧洲研究人员发现了难以解释的中微子超光速现象,违背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研究人员目前对此持谨慎态度。
B.《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对青年学生是熟悉的,它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重要篇目。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B.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①③⑤D.①③⑤②④

2.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手法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有蕡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本诗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难免有重复单调之感。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E.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徳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D.明道徳之广崇 明:阐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喻楚怀王不够贤明。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其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徽州道上
①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启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
②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心情又潜上心头,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这么大的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有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现在可不同了。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我们从芜湖出发时,没天的急雨突然驻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
③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蜿南山区还未去过,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沿途稍大一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风俗人情的趣话。
④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的敬亭碧雪,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降争势的劲头,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说实语,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祖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荼的水冲出来是浑的。我端起玻璃荼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芽嫩叶,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师,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
⑤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今天也一样。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1954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的郎中。前两年才彻底牛反,重返教育岗位,我细细端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现在还好,“还好",那就好了。至于其它原该探问的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
⑥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50支,没有牌子,比较交便宜。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此情此景,还在眼前。现在,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微笑了,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在街上能认出。”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
⑦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目的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
(取材于吴泰昌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就写下雨,令人扫兴,但急雨驻脚,江城洗涤一新,这样写比直接写阳光灿烂更有意趣。
B.第③段介绍那沙同志的内容,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④段作者描写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增加了文学意味,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了。
D.这篇散文像是一篇日记,文字淡泊,重纪实,轻评说,读来有一种亲切、平和的感觉。
E. 这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深度省察,令人称道。
【小题2】阅读第⑤⑥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这样写有何妙处?

5.语言表达(共1题)

10.
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一位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情怀,如在眼前,请从《语文·必修二》中任选一位作者,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例句的句式一致。
例句:没有坚贞的节操,陶潜就不会辞官归隐,不辞官归隐,文坛谁敢称靖节?

6.命题作文(共1题)

1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一提到冬天,我们总会想起凛冽的北风,飘落的雪花,口中呵出的白气……,可是总有一件或是一些事会让我们对某一个冬天有不一样的感觉。
以“这个冬天不算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要有景物描写;③标点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抄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