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元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203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雄鸡高唱、缺月高挂,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小题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B.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C.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D.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而起的名号。
B.“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
C.“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
D.“坐上坐”就是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上坐”的“坐”是座位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
(2)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观察8226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以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与2000 年相比,中韩两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日本却大幅减少。
C.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大飞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领世界潮流。
B.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有突出的创新实力。
C.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D.“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呢?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
②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③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就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④真话和真理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真话指的是真心话,而真理则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道理。真话并不等于真理,真话未必全是真理。但既然写作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真话,也应当用来表达真理;既然写作是一种社会责任,作者就应当具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的责任感。
⑤虽然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写的句句都是真理,但在写作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即使如此,智者千虑也难免会有一失,当文章发表后自己回头再看时,还往往会发现存在思虑不周的偏颇之处。倘若作者自己没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之心,写作不进行深入理性思考和严谨推敲,那就势必会形成写作的粗制滥造、信口开河。
⑥文学创作需要虚构,也要说真话,虚构与说真话并不矛盾。但文学创作不能只满足于“说真话”。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现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指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更具有代表性地再现生活的真实。只靠说自己心里的真话是远远不够的。作家心里的有些真话,也未必是符合现实社会真实生活的。作家必须在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正确把握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依靠深刻生动的形象思维,经过艰辛的集中、概括和提炼过程,方能塑造出令人感动和信服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⑦写作是人类传播和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必须具有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境界,大力力弘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选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有删改)
【小题1】对“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写作(文学创作)又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这就决定了写作不能讲写作者的真心话。
B.真话不等于真理,写作(文学创作)如果只讲真话就不能表达真理,而会把作者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借艺术形式展露出来,严重地玷污圣洁的文学园地。
C.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写作之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应深入思考,讲真话。
D.写作(文学创作)需要说真话,但不能只满足于“说真话”,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现艺术真实,这只靠说自己心里的真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虚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先引用古语引出“写N___NN作讲真话”的话题,接着用一问句,激发读者思考,然后再借用季羡林的名言,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点。
B.②③两段分别从写作与读者的关系、写作的社会效应两个角度,阐述了写作不能只注重讲真话和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C.④⑤两段从真话和真理概念的不同入手,阐述了讲真话与求真理的有机统一关系,强调写作者应当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
D.⑥段与前四段形成了递进关系,阐述了讲真话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写作(文学创作)要讲真话但更应该注重虚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作者应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
B.即使写作时经过深思熟虑,因智者千虑也难免会有一失,文章仍会存在思虑不周的偏颇之处,也势必会形成写作的粗制滥造、信口开河。
C.作家只要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依靠形象思维,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过程,就能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D.写作是人类传播和传承文明的一种主要文化活动,必须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境界,大力弘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三立梦露
周海亮
马三立梦露本名马三。他姓马,排行老三,很俗很实际的名字。马三立梦露这个怪异的名字是村里人送给他的外号,他觉得挺好。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他把乡村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收音机还不多,可是他有一台。每天他坐在炕头上听收音机,最初听新闻,后来听评书,再后来就迷上相声,迷上马三立。收音机乃稀罕之物,他听的时候,炕沿上、窗台上、锅台上甚至院子里,挤满前来蹭听的村人。一段听完,见村人仍不走,他说,我给你们来一段吧!他开始惟妙惟肖地模仿马三立,村人前俯后仰,啧啧称叹。特别是那句充满喜感的“逗你玩”,竟然真假难辨。正逗着,小儿内急,喊了几声“爹”,见他不应,就全都屙到炕上。他只得暂别马三立,冲院里喊:“大黄狗。”大黄狗跑进屋,蹿上土炕,欢天喜地地将小儿的秽物舔了个净光。
喜欢马三立很正常。村里人都喜欢马三立。然而几年以后,他又开始喜欢梦露,在村人眼里,就有些不正常了。
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他阅读有关梦露的书,又从杂志上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一个大男人不好好干活,天天迷一个脸上长颗痦子的金发碧眼的坦胸露乳的美国大妞,很是让村里人看不懂。他老婆骂他,你还要不要脸?他说,你不觉得她挺好看?他老婆说,她好不好看关你鸟事?他说,好看,就能让我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就能干好地里的活。他开始弹三弦,唱《送女上大学》,边唱边瞟着墙上的梦露,似乎梦露就是那个穿着红格子衬衫和学生蓝裤子的桂兰。弹完一曲,下地干活,竟真的不觉累。然当他回来,墙上的梦露一张都不见了。他喝来老婆,问,我的梦露呢?他老婆说,都被我撕了!他不由分说,上前一巴掌,将老婆干净利落地打翻在地。你这个不懂事的臭婆娘!他说,我不看梦露难道看你?
那次他与老婆闹翻了天。他老婆欲与他离婚,他诚恳地承认错误并发誓永不再往墙上贴梦露,两人的日子才得以继续。马三立梦露这个外号也由此传开,开始只是村里人叫,后来传到镇上,镇里人也叫。每叫他,他便应:哎!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快乐。
墙上没有再贴梦露,并不能证明他不再想着梦露。有梦露的杂志仍然天天看,看时,目光痴迷,口水澎湃。看一会儿,家里来了村人,便打开黑白电视,与村里人一起看马三立。那是村子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他在两年前开始赶集卖书卖杂志,赚下一笔钱。
几年后他把儿子送到镇里读中学,一家人就搬到镇上。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音像店,卖磁带和录相带,也卖书和杂志。店里有录像机,每天都会吸引很多无所事事的人过来看录像。多是香港武打片,有时也播马三立的相声和梦露的电影。逢这时,别人就让他快换片快换片。他不屑地冲那些人撇撇嘴,说,真没品味!
经常有村里人来镇上找他,喝喝酒,聊聊天。村里人夸他有本事,说他从农民变成老板,不过几年的事。他笑笑,说,不是你们把我赶出来了吗?村人说,谁赶过你?都喜欢你呢。他说,反正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与你们不一样的怪人。说完,喝一口酒,盯着电视里的梦露,说,你说她怎么可以这样迷人?
再几年过去,他去了县城,开了一家更大的音像店。城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他的过去,只知道他这里片子多,价格也便宜。没人知道,他便主动说给那些年轻人听。他说我有个外号叫马三立梦露。大家就笑,说,知道你迷马三立,可是梦露是什么回事?
那时他刚给这些年轻人说了段马三立的《逗你玩》,嗓音还没有调回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梦露的照片,“啪”地往桌面上一甩,粗哑着声音说,瞧瞧!几个年轻人凑上来,仔细瞧过,说,原来梦露长这模样啊!
他愣愣,长叹一声说,在你们眼里,梦露也成马三立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直接切题,简要介绍了中心人物马三,列举的一系列农村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野气息。
B.小说善于运用相关事件的延展来表现人物、把握叙事节奏,如第2段“小儿内急”的描写,极富表现力。
C.马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引起了他老婆的不满,由此还引发了一场风波,外号也因此而来。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马三的话暗含了一个道理:人可以各有所好,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保持常新。
【小题2】文中的主人公马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马三立梦露”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5.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二句表现世人不守法度、曲意逢迎的恶劣做法。
(2)诗经《氓》中写女子婚后日夜辛苦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是一部大书。
日是它的标点,月是它的段落,年是它的章节。
你无时无刻不在写这部大书。 用你的思想、言行,用你的智慧,组成句子,构成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镌刻在生活之书里。 生命不息,书也就写不完……
请给你的这部“生活之书”写一篇文字,向大家展示你书中的故事。
要求:①所写内容要符合上面文字的要求,②立意自定,③体裁为记叙文,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700字。

7.语言表达(共2题)

9.
仿照下面的示例,对所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文段进行点评。

示例:对《丹柯》中丹柯抓开胸膛给人们照亮道路一段文字的评点:一个敢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因准确的动作描写而鲜活逼真,赞颂之情熔铸其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10.
下图为某药厂生产某产品的工序流程图,请把某产品的工艺流程描述出来,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 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