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①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更不会接受任何外国势力颐指气使的说教。
②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两袖清风到迈向全面小康,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很多网友吐槽,经常收到朋友要求帮忙投票的链接,这种找关系拉票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让人不胜其烦。
④中国近期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出现“井喷”态势,许多科学家苦心孤诣的研究成果,足以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⑤对于中医,支持者和反对者一样庞大,妙手偶得的案例和庸医误诊的案例不相上下,这为中医常识的普及制造了极大的障碍。
⑥聚居年轻一代的新城,马路平整宽阔,绿树芳草环绕,时尚的年轻男女衣冠楚楚,和老城区小公园的氛围各异其趣。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A.西安市雁塔区卫生局了解情况后,本着以方便市民为原则,决定在辖区内开展“名医进社区,送诊到万家”活动。 |
B.四川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免除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和公办普通高中3年学费。 |
C.电视剧《黄大年》主题曲形象诠释出黄大年的科学精神境界,透过同事、助手、海外同行的眼睛,展现黄大年丰富饱满的人格魅力。 |
D.他注重把西方雕塑的写实手法与中国传统雕塑的写意手法融合起来,创作并形成了符合现代审美雕塑风格的作品。 |
A.某学校邀请毕业生到校参观:欢迎各位学子莅临母校参观。 |
B.老李对儿子的语文老师说:令郎这次大赛上获奖,全仰仗您的教导。 |
C.某商场回执单:顾客您好,您调换的衣服已到货,望及时取回。 |
D.某人赴宴迟到:对不起,我来晚了,让大家恭候我,不应该!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
B.“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
D.颈联运用设问,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在于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只是诗人的自我慰藉。 |
【小题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严讷,字敏卿,常熟人。举乡试。嘉靖二十年成进士,迁侍读。三吴数中倭患,岁复大侵,民死徙几半,有司征敛益急。讷疏陈民困,请蠲贷。帝得疏感动,报如其请。超授翰林学士。历礼部左、右侍郎,改吏部,仍直西苑。
礼部尚书郭朴迁吏部,遂以讷代之。朴遭父丧,复代为吏部尚书。严嵩当国,吏道污杂。嵩败,朴典铨犹未能尽变。讷雅意自饬,乃与朝士约,有事白于朝房,毋谒私邸。慎择曹郎,务抑奔竞,振淹滞。又以资格太拘,人才不能尽,仿先朝三途并用法,州县吏政绩异者破格超擢,铨政一新。寻录供奉劳,加太子太傅。
以代者郭朴未至,仍掌铨政。帝斋居西苑,侍臣直庐皆在苑中。讷晨出理部事,暮宿直庐,小心谨畏,至成疾久不愈。遂乞归。世宗崩,遂不复出。
讷既归里,父母皆在。晨夕孝养,人以为荣。纳尝语人曰:“铨臣与辅臣必同心乃有济。吾掌铨二年,适华亭当国,事无阻。且所任选郎贤,举无失人。”华亭谓徐阶,选郎则陆光祖也。卒,年七十有四。赠少保,谥文靖。
(选自《明史•严讷传》,有删改)
严公讷营大宅于城中,度基已就,独民房一楹错入,未得方圆。其人鬻酒腐,而房其世传也。司工者请厚价乞之,必不可,愤而诉公。公曰:“无庸,先营三面可也。”工既兴,公命每日所需酒腐皆取办此家,且先资其值,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牣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遂书券以献,公以他房之相近者易焉,房稍宽,其人大悦,不日迁去。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扨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
B.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籾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
C.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籾/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
D.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扨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
A.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
B.古代朝廷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
C.礼部,古代官署名,后成为六部之一,掌管学校事务以及科举考试等职事。 |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带有褒义的称号。 |
A.严讷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三吴遭倭患和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而征税反而加急,他上疏皇帝,要求减轻百姓负担,皇帝同意他的奏请。 |
B.严讷秉公执政,任人唯贤。他代理吏部尚书时,对选拔官员的制度进行改革,一改严嵩乱政后吏道腐败的状况,朝廷选官风气为之一新。 |
C.严讷恪尽职守,深得信任。他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积劳成疾;他曾被越级提拔,加封荣耀官位,多次掌管要害部门。 |
D.严讷不仗权势,以德待人。他要建宅子,碰到不利的情况,工头请求高价买下邻居的房子,被严讷拒绝,后来严讷施加恩德感化了邻居。 |
(1)讷雅意自饬,乃与朝士约,有事白于朝房,毋谒私邸。
(2)铨臣与辅臣必同心乃有济。吾掌铨二年,适华亭当国,事无阻。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颖影
蒋子龙
倏忽,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30年来我从未写过关于颖影的一个字,太过痛惜便不敢轻易触碰。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在天津市举办的一个文艺学习班上我结识了甄颖影。她身材高挑,眉目修长,脸上焕发着摄人心魄的清纯,漂亮得像一种文化,凝结了那个时代的美:军装、少女、率真、阳光。那个年代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突然变成“炮制大毒草的反面典型”,“兵的代表”甄颖影却公开表态看不出我的小说有什么大问题……她说得那样轻盈随意,一派单纯和善良.但这却并未给我帮上忙,反而给她自己惹了麻烦。这使我感激、感动和愧疚。以后我们便一直保持着联系。
她在唐山当兵,家却远在新疆,以后她每次回家或探亲归来,都以我的家作中转站落一下脚。颖影当年只有16岁,想去当兵。那天外面风沙很大,冷彻骨髓,她跑出去不一会儿就又回来了,说是拿帽子和手套。母亲笑了,就你这么娇气,还能去当兵?颖影将拿到手的帽子和手套重新甩到桌子上,返身又冲进风沙。她直接跑到乌鲁木齐火车站,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张到北京的车票。一上车就是四天四夜,由于她没有钱买吃的东西,就一直饿到北京,看着别人都下车她却从座位上站不起来了。好心的列车员把她架下车,还扶着她在站台上溜达了一会,为她买了点吃的东西,她才慢慢地能够自己走路。出站后就去找父亲在京的一位老战友。很快她穿上了军装,到唐山255医院当了一名战士。
她在伙房做过饭,在病房做过护理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还不够入伍年龄的新兵,却很快成了医院的名人。她富有灵性,小小年纪竟写得一笔好字,还写一手好文章,很快被政治部发现,经常抽出去为医院撰写各类在那个时期不能不写的文章。逢年过节或部队发生重大事情,还要为医院编写文艺节目。这也正是她被选送到天津市参加文艺学习班的原因。她打篮球也相当不错,从科里打到医院,又代表医院到外地跟兄弟部队比赛……她是如此的多才多艺,却又有一种无邪的气质,她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
直到她超期服役的第三个年头,却接到家里电报,父亲病倒,希望她能回去一趟。
这是1976年的7月中旬,限令她归队的时间是7月29日。她7月27日回到唐山。
也就在颖影回到唐山的当天夜里,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
我像疯了一样在废墟上东撞一头,西撞一头,见人就打听,最后竟幸运地问到了跟颖影同宿舍的一名战友。她告诉我颖影因出血过多三天前已经死了……她还告诉我负责掩埋颖影的战士叫周黑子,以及他的部队番号。
天快黑了,我被周黑子领着来到颖影的坟前。这是一片盐碱滩的高埂,蒿草荒烟,四顾阒然。颖影的坟堆不大,没有任何标志。
盐碱滩上植物很少,远处倒有几墩红柳,柳梢上正顶着白色小花。我走过去折了一大把,口袋里还留着一个馒头,一并献在颖影的坟前。
颖影,这里很安静,不会再有人来打搅你了。只是对你来说,这儿太荒凉,太孤单了。相信我,我绝不会把你一个人丢在这荒滩上,我会选一个适当的时候把你送回你父母的身边,但不是眼下,眼下我没有这个能力,你的父母也未必会受得了……
汉沽盐场的工人作家崔椿蕃是我朋友,我敲开他家的门。第二天,老崔给我找出一块很厚实的长木板,怕墨水被雨水冲掉,特意又从别处借来白油漆,我用毛笔蘸着白漆写成了颖影的墓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甄颖影之墓”。旁边再加上一行小字:“1953~1976”。供品除去那三张精致的鸡蛋饼,还有水果。老崔陪着我一人扛着一把铁锨,来到颖影的坟边,先给坟堆培土,把坟堆加大,做规矩。再将那块木牌竖在坟前,摆好供品。
这时,我站在颖影的坟前才可以说出那句话:“颖影,安息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具体交代甄颖影回到唐山的时间,表明这是一个特殊时刻,世人难以忘记,作者更是永生难忘。 |
B.文中对甄颖影坟墓四周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荒芜、冷清的氛围,同时,也反映出作者难以言表的悲痛。 |
C.文章详细地叙述了作者整理甄颖影坟墓的过程,作者说甄颖影可以安息了,暗示作者的悲痛心情得以消解。 |
D.文章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思路清晰,语言质朴,寓深切的悼念之情于平淡的叙述之中。 |
【小题3】文中说“她的生命仿佛是在自然地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芬芳”,那么,文中“甄颖影”有哪些“令人心醉的芬芳”?请简要回答。
家规与国法
崔永东
“家规”即家内规矩,“国法”即国家法律。两者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儒家的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训”“家戒”等内容,家训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必须怎么做”,家戒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山西闻喜历史上著名的《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为例:“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人生百行,孝顺为先。”“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务,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所撰《朱子家训》,被誉为家训中的经典,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立身处世之大成。诸如“自奉必须俭约”“勿贪意外之财”“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等,揭示了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内容上互通、在功能上互补的道理,令人感受到二者之间互为“统一体”的气质。
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均以维护儒家伦理秩序为其共同的使命。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它们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家规属于家族制度),使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地结合起来,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这对我们是是有启发意义的。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家族法规)的完善了。因此,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规只能起到稳定家族秩序的作用,对国家秩序的稳定则只能依靠国法。 |
B.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都将自身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因此常常产生冲突。 |
C.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有着家规与国法互为一体的特性,被誉为家训中的经典。 |
D.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家规与国法的精神纽带,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家规与国法的不同,提出了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矛盾的问题。 |
B.文章以《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的内容为例,证明家规连着国法。 |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家规与国法的共同性,目的是强调家规的重要性。 |
D.文章从分析家规与国法的关系入手,得出新的时代有必要让家规发挥作用的结论。 |
A.儒家的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使得“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 |
B.无论是《河东裴氏家训》还是《朱子家训》,两者都起到了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作用。 |
C.家规与国法都是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结合,具有强制的力量。 |
D.古老的家族法规如果注入新时代的内容,就能整合出良好的基层社会秩序。 |
张光斗:与水“相恋”的世纪人生
袁鼎
他似乎是为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水而梦,为水而忧,为水迸发,为水坚守……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
张光斗1912年5月1日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贫穷人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最快乐的事就是跟着哥哥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了。”张老笑着说。张老8岁开始上学,小学毕业后,家里人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上海南洋大学附属初中部继续学***的***同志致信张光斗,信中深情地写道:“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先生钟爱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流水绵绵无绝期。水,牵系了张光斗一生的情感,说起水,他总是充满深情。张光斗一生为水痴恋,为水献身,因为他一生都深深地痴恋着千山万水之间的祖国和人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回国后的张光斗在四川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1958年他又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 |
B.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祖祖辈辈中国人在黄河破堤取水的梦想。 |
C.张光斗+在国内各水利单位实习期间,看到祖国山河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这坚定了他水利兴国的决心。 |
D.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设计的官厅、三门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成为水利界的经典。 |
A.张光斗出身贫寒,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党和***信任。 |
E.文章以时间顺序来写张光斗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的贡献,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张光斗高超的科技水平。 |
5.情景默写- (共1题)
(1)《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写出物是人非,词人心中充满了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 (共1题)
有人曾问:“你见过哪些小举动温暖了别人?”将街头乞丐带到餐馆美美吃上一顿,在遗失了井盖的路边立起简单警示标志,为累得满头大汗的快递小哥送上一瓶水,在雨天开车经过行人时减慢车速……这些举动并不显眼,却将心与心的距离拉得很近,折射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