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井研中学2017-2018学年下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062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5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戏曲与古希腊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流派繁多,魅力独特,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②王教授演讲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巧舌如簧,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娓娓道来,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③会议期间,代表们广开言路,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④季羡林年轻时心无旁骛、焚膏继晷地学习,为他后来成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从中国乡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为文人们铸就了故土难离的恋乡情感模式。
⑥大事业往往都是由做成一件件小事而成就的,我们要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要对小事侧目而视。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鹧 鸪 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栏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亦作"酴釄"。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醾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娩:天气温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词画面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B.第二句中,“小”字有大作用,“小红英”三字增强色彩的对比和反差。写活了画面,照亮了全篇,使春天的气氛更浓。
C.上片四句,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意渐浓,蜂忙蝶舞的活泼画面。
D.“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
E. 这首词的上片,画面色彩鲜明,不重词采,具有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语言特色。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阁,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高祖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高祖犹不悟,谓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高祖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趣而去。赵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赐宴极欢。

(选自《隋书·列传第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B.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D.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我国古代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的大臣、即近侍、近臣。
B.禁中: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允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C.瞋目,形容发怒时睁大眼睛的样子
D.床,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供人睡卧的用具,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元胄英俊武勇,年少时习多种武艺,长的一表人才,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北周齐王赞赏他,并招他到身边随自己出征打仗。
B.元胄警惕性很高,赵王想要刺杀时任丞相的高祖,元胄识破了赵王的诡计以相府多事为由,多次提醒高祖离开是非之地。
C.元胄为人忠诚。他不畏惧赵王的呵斥,扣刀入室护卫高祖,当赵王要追赶高祖时元胄掩护高祖并一同逃出。
D.元胄威名远扬。当时突厥部落多次侵犯边境,但自从元胄被朝廷授予灵州总管职务后,北方夷人就十分畏惧。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
(2)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

柴 薪

我小时候生活在小镇里,小镇就像一个蛋壳,藏了多少少年的壮志和梦想,至今回忆起来总能让人倍感温暖和亲切。后来我离开小镇,读书、谋生、飘荡,一晃已是多年。

飘荡和飞翔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每个人都渴望飞翔,在没有翅膀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飘荡,也有很多人在飘荡中找到了飞翔的感觉,甚至慢慢生出了翅膀,但是这种生长过程中的痛楚实在难以忍受,除非你学会了麻木。当初离开的时候,我想我会回来的。当初背着行囊离开的时候,我看着车窗外倒退的树木、田野、河流,没想到,故乡从此在我的生命中越来越远。

多年以后,我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偶尔回去。故乡的风景有的依然熟悉,有的却变得陌生,我在一个个当初毫无新鲜感的地方再次找到了新鲜感,仿佛那些被诗歌擦亮的词语。

在漫漫的时光中,那个我称之为故乡的小镇也开始离我越来越远。在幽暗的光线里,在朦胧的情景中,在渐渐远去的岁月里,我仿佛只能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人影进进出出那个虚幻般的小镇。整个小镇仿佛荒草萋萋,迷雾蒙蒙,毫无美感。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它是我曾竭力想表达的最珍贵的东西,但现在它像一幕幕消逝的风景一样离我远去。我也离它远去,做了城市里的居民。那里没有人为我的到来而感到欢欣,我也不曾有过特别的喜悦。我在新的地方安然地生活。毋庸置疑,我的故乡的人们在我离开之后也会依旧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不知为什么,我对故乡小镇的深深依恋从来没有改变过。虽然我离开它已经二十多年了,不过,我还是深深爱着我的故乡小镇,无论是它的过去,还是它的现在,或者是遥远的将来,这种爱是深入骨髓的。虽然我的少年和成年都没有在那里待多久,但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却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想起那个古老的地方。尽管我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其他城市里,可是我忘不了故乡小镇所有的人和那里曾经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的祖先早已把一种所谓“热恋”的东西遗传给了我,除此之外,我再也不能找到什么词汇来表达我此时的情感了。

时光可以带走许多东西,就像街道两边那一排新建的房屋最终会变旧变老,到最后又会被另一层新鲜的尘土掩埋一样,发生在故乡小镇的许多故事开始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一百年以后,再也找不到了。

命中注定,小镇就是我的故乡。这个古老小镇上的一切,对我来说,就是我少年时的记忆,它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也将成为我永远留存的东西。少年时期在小镇上的生活影响了我的半辈子。小镇的生活给了我滋养,也让我形成了固执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有一天,看了一部叫《小镇》的电影,电影里小镇的情景和我的故乡小镇几乎一模一样。不知不觉中把整部电影看完,我已经热泪盈眶。

每次回到故乡,总会听说,某某老人去世了。有时仔细想一想,我们那条街上的老人差不多都去世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我是认识的。死者长已矣!一茬一茬的人死去,一茬一茬的人出生。生命就是这样,生生死死,生生不息,不变的永远是永恒的时间。

我从容走在故乡小镇的大街上,感觉自己在逆风而行。有一种珍贵的东西,不知道是我丢失了还是人们忘记了,我忽然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看到风中的故乡摇摇晃晃,我知道这是我的错觉,其实那是我的心在摇曳不定,不能自已。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飘荡”是指在现有条件下离开故乡去谋求基本的生存;“飞翔”是指通过刻苦努力,艰苦磨砺,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B.“我在一个个当初毫无新鲜感的地方再次找到了新鲜感”一句,通过具体细致的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故乡越来越陌生的感情变化。
C.本文将“我”对昔日故乡的依恋和“我”在城市生活感情却无处寄托进行了对比,以此表明故乡在“我”的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故乡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抒发了“我”对故乡复杂的感情。
【小题2】文章最后三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将文章题目命名为“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豆瓣9.2分,Bilibili网站单集点击量超过224万,央视制作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从节目效果看,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但博物馆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年轻的互联网时代,既要与颇受欢迎的娱乐产业竞争,又要保证它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却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是节目一定程度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而长久以来博物馆甚至对媒体也刻意保持着距离。
《国家宝藏》同样赶上了国家政策的助力。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一则《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塑造民族的文化自信。这则指令也反映到从去年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综艺热,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见字如面》,无一不是此背景下的产物。而《国家宝藏》也成了央视和最具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国家级博物馆背后代表着一种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就像最终节目呈现的效果一样,节目主持人张国立的开场白强调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这种强调中华文化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
材料二:
“基于史实合理虚构”。“文物海选”的过程并不轻松,而编剧将文物转化成有趣的故事,由明星表演,还原文物“前世传奇”的段落,则代表着节目组希望成为博物馆“讲解器”的初衷。
剧本创作是由编剧组和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曾经操作过历史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咱们穿越吧》的编剧团队负责撰写剧本,顾问专家团则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顾问专家团的选择同样精妙,有别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节目组选择的是在网上很有影响力的知乎历史类“大V”张茺和周睿杰,另一成员奚牧凉则经营着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挖啥呢”, 这些人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节目对博物馆观念、伦理的冲击不可忽视。博物馆与综艺的交集,是相互支持和交流,综艺节目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博物馆学习。比如《国家宝藏》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都是“90后”,以前“鉴宝”类电视节目的观众是现实或潜在的收藏家。博物馆的影响力在于对科学知识的公共分享及对公众学习活动的支持,而不是靠某件藏品的“珍稀”,也不是靠对藏品前世的“揭秘”。但在博物馆领域,必须谨慎回避影响观众准确认知、理解知识的娱乐手法。
材料三:
更核心的,是节目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以精雕细刻的国宝精神,打开汗青、打开传统,让缄默沉静的国宝“说话”,给孤傲的匠人点赞。堪称一曲古今交响,一次远古穿越。
其实,《国家宝藏》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好东西拿出来。曾经,我们为凭票购买的粮、油、蔬菜排队,我们为紧俏的冰箱、彩电排队,眼下,我们还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从上海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再到眼下的老少争看《国家宝藏》,都在向我们的文化人提出挑战,国人正嗷嗷待哺呢,还有什么“宝藏”,请一一捧出……
材料四:
其实这里面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作为启蒙时代观念集大成的博物馆,要用作为自然人的身份和眼睛看世界,人遂成为合理性的标杆。
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基本精神是民主科学,是用人的眼光认识世界,不仅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也应该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所以你看西方博物馆不怎么走通俗化、大众化路线,它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它不光让观众去看文物,去学习知识,也是在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的培养,就是教观众怎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认识世界,去追求真理,这很重要。
但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依然被视为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并给观众们营造出这些文物非常珍贵,一般人很难看得到的感觉。博物馆不能够为了取悦全体的人,来弱化自己的特点,或者是消解自己的特点。
【小题1】下列对上述四段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宝藏》是央视和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
B.《国家宝藏》的剧本创作是由负责撰写剧本的编剧团和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的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
C.博物馆最基本的底线是“真实”,影响观众准确认知、理解知识的娱乐手法不宜出现在博物馆类节目中。
D.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不光让观众去看文物,去学知识,也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培养。
【小题2】下列对上述四段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还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
B.博物馆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现在既能与颇受欢迎的娱乐产业竞争,又能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
C.《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体现了节目组的创新精神。
D.《国家宝藏》剧本创作的顾问专家,有别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E. 西方博物馆不怎么走通俗化、大众化路线,它的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及中国博物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两句是“______,____。”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固如一死生为虚诞,_____”这两句暗含着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希望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 ___”。

6.语言表达(共1题)

7.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华文化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元素,必能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开掘弘扬中华文化元素,肯定能提升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就一定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①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元素,不一定能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命题作文(共1题)

8.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味道当然不仅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我们常说人生百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
比如说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如说品德也是一种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比如说心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味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比如说……
要求:①以“味道”为题;②自定立意,自选角度;③记叙文体;④不少于800字;⑤不要抄袭、套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