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科举考试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渐走向僵化,导致了中国文人以死背硬记式地读经,胶柱鼓瑟式地作诗文、纸上谈兵式地议论政事为务的风气。
②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消费者也是翻云覆雨的,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必须时刻关注社会潮流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善用创新引领潮流的走向。
③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从支持《新青年》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倒有几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情景。
④这时候已经到傍晚了,唱歌人慢慢转过山头望不见了,可是那美妙动听的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⑤由于近来楼价持续上涨,而且这个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又有地铁直达市区,所以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⑥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这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①科举考试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渐走向僵化,导致了中国文人以死背硬记式地读经,胶柱鼓瑟式地作诗文、纸上谈兵式地议论政事为务的风气。
②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消费者也是翻云覆雨的,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必须时刻关注社会潮流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善用创新引领潮流的走向。
③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从支持《新青年》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倒有几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情景。
④这时候已经到傍晚了,唱歌人慢慢转过山头望不见了,可是那美妙动听的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⑤由于近来楼价持续上涨,而且这个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又有地铁直达市区,所以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⑥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这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A.②④⑥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环保部明确提出建立机动车环保召回制度,既是倒逼机动车制造企业提高技术标准的釜底抽薪之举,也是科学应对空气质量问题的智慧策略。 |
B.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中的科技迷越来越多,这说明中国的创新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
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由于我现在正在外地出差,所以这件事的详情,待我回来后,您再当面奉告于我。 |
B.某经理在部门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说:上面的内容只是我的一得之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
C.每次放假回家,父母总是耐心地教导孩子要努力学习,鼓励他们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 |
D.李先生与老友重逢时说:“一别三十年,今日再相聚,实在不易。你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孛鲁,鲁国王木华黎之子。沉毅魁杰,宽厚爱人,通诸国语,善骑射。年二十七,入朝行在所。时太祖在西域,夏国主李王阴结外援,蓄异图,密诏孛鲁讨之。甲申秋九月,攻银州,克之,斩首数万级,获牲口马驼牛羊数十万,俘监府塔海,命都元帅蒙古不华将兵守其要害而还。乙酉春,复朝行在所。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遣撒寒追及于紫荆关,斩之。丙戌夏,诏封功臣户口为食邑,日十投下,孛鲁居其首。宋将李全陷益都,执元帅张琳送楚州。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蹂践溺死不可胜计。夏四月,城中食尽,全降,诸将皆日:“全势穷出降,非心服也,今若不诛,后必为患。”孛鲁曰:“不然,诛一人易耳,山东未降者尚多,全素得人心,杀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表闻,诏孛鲁便宜处之。乃以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田世荣副之,郡县闻风款附,山东悉平。时滕州尚为金守,诸将或言炎暑未可进攻,孛鲁曰:“主上亲督大军,平定西域数年,未闻当暑不战,我等安敢自逸乎!”遂促进兵.金兵出战,败之,斩三千余级,其余老幼开门出降。九月,师还,至燕,猎于昌平,民持牛酒以献,却之及还,赐馆人银数百两。闻太祖崩,趋赴北庭,哀毁遘疾。戊子夏五月薨,年三十二,至治元年,诏封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
(注)①遘:通“构”。构成,造成。
(节选自《元史·孛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
(2)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躁践溺死不可胜计。
孛鲁,鲁国王木华黎之子。沉毅魁杰,宽厚爱人,通诸国语,善骑射。年二十七,入朝行在所。时太祖在西域,夏国主李王阴结外援,蓄异图,密诏孛鲁讨之。甲申秋九月,攻银州,克之,斩首数万级,获牲口马驼牛羊数十万,俘监府塔海,命都元帅蒙古不华将兵守其要害而还。乙酉春,复朝行在所。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遣撒寒追及于紫荆关,斩之。丙戌夏,诏封功臣户口为食邑,日十投下,孛鲁居其首。宋将李全陷益都,执元帅张琳送楚州。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蹂践溺死不可胜计。夏四月,城中食尽,全降,诸将皆日:“全势穷出降,非心服也,今若不诛,后必为患。”孛鲁曰:“不然,诛一人易耳,山东未降者尚多,全素得人心,杀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表闻,诏孛鲁便宜处之。乃以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田世荣副之,郡县闻风款附,山东悉平。时滕州尚为金守,诸将或言炎暑未可进攻,孛鲁曰:“主上亲督大军,平定西域数年,未闻当暑不战,我等安敢自逸乎!”遂促进兵.金兵出战,败之,斩三千余级,其余老幼开门出降。九月,师还,至燕,猎于昌平,民持牛酒以献,却之及还,赐馆人银数百两。闻太祖崩,趋赴北庭,哀毁遘疾。戊子夏五月薨,年三十二,至治元年,诏封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
(注)①遘:通“构”。构成,造成。
(节选自《元史·孛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
B.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
C.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丁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
D.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
A.甲申属于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包括十二天于和十地支。 |
B.食邑一般指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又可称为采邑、封地等。 |
C.诏在文中指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
D.太师是官名,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也可指辅导太子之官。 |
A.孛鲁奉诏讨伐,扫除威胁。夏国君主李王暗中勾结外敌,心存不轨,孛鲁受太祖密诏前去征讨;攻克银州,俘虏了监府塔海,大获全胜。 |
B.孛鲁熟悉情势,稳定大局。他上表启奏皇上,保全降将李全,既树立了元军的威望,又安抚了民心,最终其他郡县相继归附,山东得以平定。 |
C.孛鲁富有主见,做事果断。在攻打滕州时,军中将帅都认为天气酷热不宜进军,孛鲁以皇上平定西域为例进行反驳,并果断进兵,大败金军,攻克滕州。 |
D.孛鲁忠君为国,尽享哀荣。听闻太祖驾崩后,他急忙奔赴北庭,由于哀痛过度而伤身成疾;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上柱国等,并被赠予褒扬的谥号。 |
(1)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
(2)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躁践溺死不可胜计。
3.现代文阅读- (共3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 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C. 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小题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 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C. 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小题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色人形
毕淑敏
那时我在乡下医院当化验员。一天到仓库去,想领一块新油布。
管库的老大妈,把犄角旮旯翻了个底朝天,然后对我说:“你要的那种油布多年没人用了,库里已无存货。”
我失望地往外走,突然在旧物品当中,发现了一块油布。它折叠得四四方方,从翘起的边缘处,可以看到一角豆青色的布面。
我惊喜地说:“这块油布正合适,就给我吧。”
老大妈毫不迟疑地说:“那可不行。”
我说:“是不是有人在我之前就预订了它?”
她好像陷入了回忆,有些恍惚地说:“那倒也不是……我没想到把它给翻出来了……当时我把它刷了,很难刷净……”
我打断她说:“就是有人用过也不要紧,反正我是用它铺工作台,只要油布没有窟窿就行。”
她说:“小姑娘你不要急。要是你听完了我给你讲的这块油布的故事,你还要用它去铺桌子,我就把它送给你。”
我那时和你现在的年纪差不多,在病房当护士,人人都夸我态度好技术高。有一天,来了两个重度烧伤的病人,一男一女。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一对恋人,准确地说是新婚夫妇。他们相好了许多年,吃了很多苦,好不容易才盼到大喜的日子。没想到婚礼的当夜,一个恶人点燃了他家的房檐。火光熊熊啊,把他们俩都烧得像焦炭一样,我被派去护理他们,一间病房,两张病床,这边躺着男人,那边躺着女人。他们浑身漆黑,大量地渗液,好像血都被火焰烤成水了。医生只好将他们全身赤裸,抹上厚厚的紫草油,这是当时我们这儿治烧伤最好的办法。可水珠还是不断地外渗,刚换上的布单几分钟就湿透。搬动他们焦黑的身子换床单,病人太痛苦了。医生不得不决定铺上油布。我不断地用棉花把油布上的紫色汁液吸走,尽量保持他们身下干燥。别的护士说,你可真倒霉,护理这样的病人,吃苦受累还是小事, 他们在深夜呻吟起来,像从烟囱中发出哭泣,多恐怖!
我说,他们紫黑色的身体,我已经看惯了。再说他们从不呻吟。
别人惊讶地说,这么危重的病情不呻吟,一定是他们的声带烧糊了。
我气愤地反驳说,他们的声带仿佛被上帝吻过,一点都没有灼伤。
别人不服,说既然不呻吟,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嗓子没伤?
我说,他们唱歌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会给对方唱我们听不懂的歌。
有一天半夜,男人的身体渗水特别多,都快漂浮起来了。我给他换了一块新的油布,喏,就是你刚才看到的这块。无论我多么轻柔,他还是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呻吟。换完油布后,男人不作声了。女人叹息着问,他是不是昏过去了?我说,是的。女人也呻吟了一声说,我们的脖子硬得像水泥管,转不了头。虽说床离得这么近,我也看不见他什么时候睡着什么时候醒。为了怕对方难过,我们从不呻吟。现在,他呻吟了,说明我们就要死了。我很感谢您。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请你把我抱到他的床上去,我要和他在一起。
女人的声音真是极其好听,好像在天上吹响的笛子。
我说,不行。病床那么窄,哪能睡下两个人?她微笑着说,我们都烧焦了,占不了那么大的地方。我轻轻地托起紫色的女人,她轻得像一片灰烬……
老大妈说:“我的故事讲完了。你要看看这块油布吗?”
我小心翼翼地揭开油布,仿佛鉴赏一枚巨大的纪念邮票。由于年代久远,布面微微有点粘连,但我还是完整地摊开了它。
在那块洁净的豆青色油布中央,有两个紧紧偎依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小说为何以“紫色人形”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大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紫色人形
毕淑敏
那时我在乡下医院当化验员。一天到仓库去,想领一块新油布。
管库的老大妈,把犄角旮旯翻了个底朝天,然后对我说:“你要的那种油布多年没人用了,库里已无存货。”
我失望地往外走,突然在旧物品当中,发现了一块油布。它折叠得四四方方,从翘起的边缘处,可以看到一角豆青色的布面。
我惊喜地说:“这块油布正合适,就给我吧。”
老大妈毫不迟疑地说:“那可不行。”
我说:“是不是有人在我之前就预订了它?”
她好像陷入了回忆,有些恍惚地说:“那倒也不是……我没想到把它给翻出来了……当时我把它刷了,很难刷净……”
我打断她说:“就是有人用过也不要紧,反正我是用它铺工作台,只要油布没有窟窿就行。”
她说:“小姑娘你不要急。要是你听完了我给你讲的这块油布的故事,你还要用它去铺桌子,我就把它送给你。”
我那时和你现在的年纪差不多,在病房当护士,人人都夸我态度好技术高。有一天,来了两个重度烧伤的病人,一男一女。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一对恋人,准确地说是新婚夫妇。他们相好了许多年,吃了很多苦,好不容易才盼到大喜的日子。没想到婚礼的当夜,一个恶人点燃了他家的房檐。火光熊熊啊,把他们俩都烧得像焦炭一样,我被派去护理他们,一间病房,两张病床,这边躺着男人,那边躺着女人。他们浑身漆黑,大量地渗液,好像血都被火焰烤成水了。医生只好将他们全身赤裸,抹上厚厚的紫草油,这是当时我们这儿治烧伤最好的办法。可水珠还是不断地外渗,刚换上的布单几分钟就湿透。搬动他们焦黑的身子换床单,病人太痛苦了。医生不得不决定铺上油布。我不断地用棉花把油布上的紫色汁液吸走,尽量保持他们身下干燥。别的护士说,你可真倒霉,护理这样的病人,吃苦受累还是小事, 他们在深夜呻吟起来,像从烟囱中发出哭泣,多恐怖!
我说,他们紫黑色的身体,我已经看惯了。再说他们从不呻吟。
别人惊讶地说,这么危重的病情不呻吟,一定是他们的声带烧糊了。
我气愤地反驳说,他们的声带仿佛被上帝吻过,一点都没有灼伤。
别人不服,说既然不呻吟,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嗓子没伤?
我说,他们唱歌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会给对方唱我们听不懂的歌。
有一天半夜,男人的身体渗水特别多,都快漂浮起来了。我给他换了一块新的油布,喏,就是你刚才看到的这块。无论我多么轻柔,他还是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呻吟。换完油布后,男人不作声了。女人叹息着问,他是不是昏过去了?我说,是的。女人也呻吟了一声说,我们的脖子硬得像水泥管,转不了头。虽说床离得这么近,我也看不见他什么时候睡着什么时候醒。为了怕对方难过,我们从不呻吟。现在,他呻吟了,说明我们就要死了。我很感谢您。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请你把我抱到他的床上去,我要和他在一起。
女人的声音真是极其好听,好像在天上吹响的笛子。
我说,不行。病床那么窄,哪能睡下两个人?她微笑着说,我们都烧焦了,占不了那么大的地方。我轻轻地托起紫色的女人,她轻得像一片灰烬……
老大妈说:“我的故事讲完了。你要看看这块油布吗?”
我小心翼翼地揭开油布,仿佛鉴赏一枚巨大的纪念邮票。由于年代久远,布面微微有点粘连,但我还是完整地摊开了它。
在那块洁净的豆青色油布中央,有两个紧紧偎依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我”只是想找一块可以用来铺工作台的油布,但是由于油布多年没人用,没办法找到,“我”感到特别失望。当我在旧物品中好不容易找到那块紫色油布时,我却遭到了老太太的强烈拒绝。 |
B.其他护士认为照顾两个重度烧伤的病人是一件苦差事,那时还年轻的老大妈却不顾别人的劝阻全心照顾病人,并为其他护士不愿意照顾而气愤。 |
C.文中说“女人的声音极其好听,好像从天上吹来的笛声”,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女人的声音带给“我”的震撼,表达了“我”对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以及对他们美好的祝愿。 |
D.作者选取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一个细节作为切入口,将自己听来的故事作为材料,向我们讲述了与这块油布有关的一对重度烧伤夫妇的爱情故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绘了爱情的伟大纯洁。 |
【小题3】小说中的老大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山村走出的两院院士——邓秀新
2007年12月,在出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半年后,46岁的邓秀新摘得我国科技领域的荣誉桂冠,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支撑赣南地区柑橘发展,使其种橙面积世界第一,为重庆奉节脐橙“一棵树养30万人”的奇迹洒下汗水。
这位著名的农学专家深谙作物生长“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的道理:生长在东北寒冷地带的稻米质量最佳,干旱山区长出的黄连药效特别高,山沟里长出的柑橘最好吃……”
从艰难岁月一路走来,他自身的成长轨迹同样可以为此写下最好的注脚。
邓秀新4岁那年,父亲病故。其时,哥哥姐姐尚未成年,刚刚出生的小妹嗷嗷待哺,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
迫于生计,读初中的哥哥辍学回家,3个姐姐也只是在离家300米的小学读到二年级,半大不小的孩子挣工分养家,把接受教育的机会留给了年幼的邓秀新。
“全村(自然村)120口人,只有4个人念中学。”多年后,这位从小山村走出的院士追忆往昔,感慨命运的神奇和自己的幸运,“是哥哥姐姐的坚持成就了我。”
1972年,邓秀新参加小升初考试,顺利进入白沙圩人民公社五七中学。
从家到学校需要翻两座山,两个小时的路途,11岁的少年“跑起来快得很”,也不觉得累。
就是在这所中学,邓秀新遇到了让他感念一生的恩师——刘根发老师。
师范毕业的刘老师教数学,也是班主任,腰椎损伤不能站直,但“身残志不残”,钻业务,爱学生。
有一次,刘老师在带队竞赛时碰到一道因式分解的题目,一些高年级的参赛选手没做出来,就打算让正在学习这个章节内容的学生来试试。没想到邓秀新一下解出来了,这让刘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听闻邓秀新家庭情况后,虽然行动不便,刘老师翻山越岭跑到他家做调查,帮他争取到每年1.5元的助学金。这笔“相当于全年学费”的资助,给予了邓家坚持的力量,也温暖了邓秀新的少年时光。
高中时代,邓秀新学的是机电,物理老师带着整个班到村子里帮忙安电灯,三个学生负责一家,帮村民解决点儿技术活,老师则负责安装电器,“还有人专门到拖拉机厂修拖拉机”。
若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彼时的中学教学颇不完备。然而“歪打正着”,这也让他得以亲近自然、认识社会,学工的经历锻炼了他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对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山砍柴时,邓秀新经常见到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到了大学,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专家对此做专门研究。他回到老家山区,将橘子带回做科研,并发表研究报告。
邓秀新近期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也发轫于早已足迹遍布的南岭,“儿时的记忆成了我的研究对象”。
多年后,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校长,面对今天教育的重重藩篱,他常感叹现代学生学业的繁重,呼吁青少年要时常跳出书本,“以多样的方式去接触社会”。在他看来,贡献社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满腹经纶不一定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走的地方越多,看得越多,体会就越深,思维就越活跃,“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邓秀新至今难忘高中时第一次出门挣钱的经历。
听说枇杷叶晒干后可以卖钱,为了凑点学费,邓秀新和姐姐一起上山采摘野生枇杷叶,妈妈负责切成条状并晒干,然后由邓秀新挑到隔壁的省份广东去卖。从白天到黑夜,来回160里山路,邓秀新足足走了三天,挣到了8元钱。
睡惯了中学的硬床板,吃惯了咸菜拌饭,一直到大学一年级还穿着补丁衣服,成长岁月打上了艰苦的烙印,也赋予了邓秀新坚韧的品格。
他一头扎进果树生物工程技术,硕士期间攻克“柑橘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研究”课题,博士期间攻克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继以色列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获得柑橘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国家。
他每年抽出20%的时间深入基层,我国绝大多数种植柑橘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指导培育的“赣南脐橙”远销31个国家和地区,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
“有时人生经历逆境并不是坏事。”这位从艰辛岁月中走来的院士常常现身说法,鼓励青年一代思索顺境与逆境演绎的人生哲理。
他借助农学知识来教育青少年: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比如种粮食、种水果、种药材”,他解释,“顺境条件下产量很高,但是品质不一定能够保证。而品质好的作物,一定是逆境中长出来的,中药材更是。”
“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邓秀新感激那段艰苦的岁月,磨炼了自己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28日12版刊文,作者雷宇,实习生王雅兰、刘振兴)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 全文用倒叙的手法,先概述邓秀新的科学成就,再按照时间顺序回忆其成长过程,从而使读者在赞叹其科学成就的同时,也对其成长的艰难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3】“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请结合邓秀新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从小山村走出的两院院士——邓秀新
2007年12月,在出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半年后,46岁的邓秀新摘得我国科技领域的荣誉桂冠,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支撑赣南地区柑橘发展,使其种橙面积世界第一,为重庆奉节脐橙“一棵树养30万人”的奇迹洒下汗水。
这位著名的农学专家深谙作物生长“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的道理:生长在东北寒冷地带的稻米质量最佳,干旱山区长出的黄连药效特别高,山沟里长出的柑橘最好吃……”
从艰难岁月一路走来,他自身的成长轨迹同样可以为此写下最好的注脚。
邓秀新4岁那年,父亲病故。其时,哥哥姐姐尚未成年,刚刚出生的小妹嗷嗷待哺,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
迫于生计,读初中的哥哥辍学回家,3个姐姐也只是在离家300米的小学读到二年级,半大不小的孩子挣工分养家,把接受教育的机会留给了年幼的邓秀新。
“全村(自然村)120口人,只有4个人念中学。”多年后,这位从小山村走出的院士追忆往昔,感慨命运的神奇和自己的幸运,“是哥哥姐姐的坚持成就了我。”
1972年,邓秀新参加小升初考试,顺利进入白沙圩人民公社五七中学。
从家到学校需要翻两座山,两个小时的路途,11岁的少年“跑起来快得很”,也不觉得累。
就是在这所中学,邓秀新遇到了让他感念一生的恩师——刘根发老师。
师范毕业的刘老师教数学,也是班主任,腰椎损伤不能站直,但“身残志不残”,钻业务,爱学生。
有一次,刘老师在带队竞赛时碰到一道因式分解的题目,一些高年级的参赛选手没做出来,就打算让正在学习这个章节内容的学生来试试。没想到邓秀新一下解出来了,这让刘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听闻邓秀新家庭情况后,虽然行动不便,刘老师翻山越岭跑到他家做调查,帮他争取到每年1.5元的助学金。这笔“相当于全年学费”的资助,给予了邓家坚持的力量,也温暖了邓秀新的少年时光。
高中时代,邓秀新学的是机电,物理老师带着整个班到村子里帮忙安电灯,三个学生负责一家,帮村民解决点儿技术活,老师则负责安装电器,“还有人专门到拖拉机厂修拖拉机”。
若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彼时的中学教学颇不完备。然而“歪打正着”,这也让他得以亲近自然、认识社会,学工的经历锻炼了他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对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山砍柴时,邓秀新经常见到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到了大学,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专家对此做专门研究。他回到老家山区,将橘子带回做科研,并发表研究报告。
邓秀新近期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也发轫于早已足迹遍布的南岭,“儿时的记忆成了我的研究对象”。
多年后,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校长,面对今天教育的重重藩篱,他常感叹现代学生学业的繁重,呼吁青少年要时常跳出书本,“以多样的方式去接触社会”。在他看来,贡献社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满腹经纶不一定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走的地方越多,看得越多,体会就越深,思维就越活跃,“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邓秀新至今难忘高中时第一次出门挣钱的经历。
听说枇杷叶晒干后可以卖钱,为了凑点学费,邓秀新和姐姐一起上山采摘野生枇杷叶,妈妈负责切成条状并晒干,然后由邓秀新挑到隔壁的省份广东去卖。从白天到黑夜,来回160里山路,邓秀新足足走了三天,挣到了8元钱。
睡惯了中学的硬床板,吃惯了咸菜拌饭,一直到大学一年级还穿着补丁衣服,成长岁月打上了艰苦的烙印,也赋予了邓秀新坚韧的品格。
他一头扎进果树生物工程技术,硕士期间攻克“柑橘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研究”课题,博士期间攻克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继以色列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获得柑橘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国家。
他每年抽出20%的时间深入基层,我国绝大多数种植柑橘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指导培育的“赣南脐橙”远销31个国家和地区,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
“有时人生经历逆境并不是坏事。”这位从艰辛岁月中走来的院士常常现身说法,鼓励青年一代思索顺境与逆境演绎的人生哲理。
他借助农学知识来教育青少年: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比如种粮食、种水果、种药材”,他解释,“顺境条件下产量很高,但是品质不一定能够保证。而品质好的作物,一定是逆境中长出来的,中药材更是。”
“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邓秀新感激那段艰苦的岁月,磨炼了自己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28日12版刊文,作者雷宇,实习生王雅兰、刘振兴)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邓秀新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他的成功既有其本人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家人默默的支持。 |
B.邓秀新在中学时代遇到了恩师刘根发,正是刘根发在带队竞赛时发现了他的数学才华。 |
C.邓秀新为了锻炼自己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在高中时就跟着物理老师到村里帮忙安电灯。 |
D.邓秀新博士期间就攻克了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此技术国家。 |
A.在邓秀新的主持下,我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他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
B.邓秀新大学时才知道有专家专门研究柑橘,这使他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于是他将家乡橘子带回做科研,并发表研究报告。 |
C.邓秀新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多有批评,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业繁重,所以虽然满腹经纶,但仍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主张学生要时常跳出书本,多接触社会。 |
D.邓秀新作为农学专家,他扎根农村,走遍了我国种植柑橘的所有地方,指导培育的“赣南脐橙”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 |
【小题3】“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请结合邓秀新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情景默写- (共1题)
8.
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六国统治者长期抢掠百姓,积累大量珍宝,点明了六国统治者不爱护百姓的实情。
(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六国统治者长期抢掠百姓,积累大量珍宝,点明了六国统治者不爱护百姓的实情。
(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5.材料作文- (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十九大绘就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某班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小江说:“再有不到20年,我们国家将实现现代化,那时我们才30多岁,真是幸运的一代啊。”
小张说:“进入现代化,都实现了高收入,人工智能,我们到时候就不用干活了,我看现在也不用费劲学习了。”
小王说:“现代化不可能从天而降,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就像登山,越到高处越不敢松劲。”
小李说:“这个好像和我们个人没多大关系吧,我们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小赵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前几代人的奋发图强换来的,我们不能辜负前辈,要担起这历史性的责任。”
如果你是该班一位同学,你有怎样的观点与态度?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十九大绘就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某班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小江说:“再有不到20年,我们国家将实现现代化,那时我们才30多岁,真是幸运的一代啊。”
小张说:“进入现代化,都实现了高收入,人工智能,我们到时候就不用干活了,我看现在也不用费劲学习了。”
小王说:“现代化不可能从天而降,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就像登山,越到高处越不敢松劲。”
小李说:“这个好像和我们个人没多大关系吧,我们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小赵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前几代人的奋发图强换来的,我们不能辜负前辈,要担起这历史性的责任。”
如果你是该班一位同学,你有怎样的观点与态度?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语言表达-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