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911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5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常常被对手的奚落及小动作激怒,但现在他对此已经敬谢不敏,在足球场上从容不迫,一次次将足球送入对方的球门。
②明中叶以后,岭南书家人才辈出,而且颇具革新精神,能与中原书坛分庭抗礼,其中陈献章用茅草制作“茅龙笔”,创作出笔法遒劲的书法名作。
③如何让作文语言出彩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借花献佛,即巧妙地引用诗词,用诗词“亮化”文章的语言,丰富文章的内容。
④军事手段难以给韩国带来安全,更难以维护半岛局势稳定,韩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无异于火中取栗,得不偿失。
⑤刘秀在位时,西域诸国主动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出兵西域,否则他们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但刘秀面对左支右绌开疆拓土的机会不为所动。
⑥许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安于清贫,生活极其俭朴,可精神上却十分富有,他专心治学,孜孜矻矻,成为闻名中外的学术大家。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2.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   ① 是写作者自赏,   ②  是小范围好友传阅, ③ 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  ④  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场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若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   ⑤ 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  ⑥ 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A
不管


因为


B

/

所以
不但

C
无论

抑或
因此
不仅
而且
D
/


因而
不仅
而且
 
A.AB.BC.CD.D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若都等着买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这是不良的连锁反应。
B.丝绸之路,这条起始于2100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和融汇东西文明的纽带,开拓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
C.我国目前已推行的涉农专业学生中职免费,意图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D.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回忆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用作溶液的是沸点较低的乙醚,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上了中毒性肝炎。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蟠:环绕,盘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人”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 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小题2】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规,字正叔,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四年七月,上章,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注】撒合辇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注】同判大睦亲事:官职名,掌管宗室事务。
【小题1】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B.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C.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D.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
B.由于战争导致中原民众及官员被迫南迁,称之为南渡,如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等。
C.刀笔即刀笔吏,指掌管文案的官吏,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D.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规多次向朝廷进谏,议论朝政得失。他在弹劾朝廷官员时有理有据,因此效果显著,被弹劾的冯祥、撒合辇等人分别受到相应的惩处。
B.陈规上书言事直截了当,不留情面,不仅得罪了朝中一些执政大臣,就连皇上也很怕他,曾经降罪于他,后来干脆把他调到外地任职。
C.陈规一心报国,刚正不阿,是当时非常突出的正直官员,在朝廷内外具有很高的声望,他溘然离世后,很多有识之士深感惋惜。
D.陈规学识广博,为官清正廉洁。他调任新职后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去世了,而家中一贫如洗,最后还是知己和友人出面料理丧事,安葬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
(2)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德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作者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彼得·弗兰科潘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这本书共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由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欧亚大陆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随着对古代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多文明之间的通道,将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避免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这种研究方法是全新的。
B.“丝绸之路”的概念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史料的记载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
C.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而且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D.《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章节编排既基于商贸的史实,又具有一定的修辞意味,这表明丝绸之路上不仅仅只有“丝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穿行在丝路上的人们沿途播下各自文化的种子,使多种文明样式彼此接触,这方面对人类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影响比单纯的货物流通的影响更大。
B.丝绸之路的兴起,为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相遇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C.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民族大迁徙,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东西方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D.自古及今,横贯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之所以不是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是因为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路径来透视东西方不同文明创生成长的历史。
B.由于远离欧亚大陆,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虽然深刻地介入到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它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演变影响甚微。
C.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的主体,既是物资交流的中心,也是思想交锋碰撞的舞台,各种利益及矛盾交织,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过去,更为重要的是还昭示着世界的未来,因此,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极具战略意义。

5.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鸡年春节期间,大年初二下午,张某及妻子和两个孩子、李某某夫妇一行6人到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北门,张某妻子和两个孩子以及李某某妻子购票入园后,张某、李某某未买票,从动物园北门西侧翻越3米高的动物园外围墙,又无视警示标识钻过铁丝网,再爬上老虎散放区3米高的围墙(围墙外侧有明显的警示标识,顶部装有70厘米宽网格状铁栅栏)。结果,张某进入老虎散放区,被老虎活活咬死,老虎被后来赶到的警察直接击毙。张某亲属认为“动物园管理有漏洞”,动物园不应该给张某逃票翻墙进入的机会,所以有责任,理应赔偿。动物园也很纠结:赔偿吧,觉得很冤,赔了老虎又折金;不赔吧,又怕遇难者家属闹、舆论冠以“不人道”,影响动物园正常经营。
对这一事件,你有何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语言表达(共1题)

8.
下面是线上扫地机器人价格区间销售情况示意图,请你把该图的主要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