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公开选拔是新时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重大成果,它可以促使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__________,具有传统选拔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②从年龄层次看,这次获奖作者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作家,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作家,也有近年来__________的青年作家
③与上一代相比,‚80后‛的育儿理念更为多元,他们认为道德立身胜于__________,对孩子未来的期许不再宏大,对成功的定义也更加宽泛。
①公开选拔是新时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重大成果,它可以促使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__________,具有传统选拔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②从年龄层次看,这次获奖作者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作家,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作家,也有近年来__________的青年作家
③与上一代相比,‚80后‛的育儿理念更为多元,他们认为道德立身胜于__________,对孩子未来的期许不再宏大,对成功的定义也更加宽泛。
A.出人头地 脱颖而出 崭露头角 | B.崭露头角 出人头地 脱颖而出 |
C.脱颖而出 崭露头角 出人头地 | D.脱颖而出 出人头地 崭露头角 |
2.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新四化”增至“新五化”,强调的正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副担子一头在政府和企业, ;另一头在社会与个人,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力戒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才有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新四化”增至“新五化”,强调的正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副担子一头在政府和企业, ;另一头在社会与个人,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力戒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才有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A.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的程度,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让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
B.既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的程度,又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让绿色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
C.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的程度,让绿色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
D.加快推动绿色化生产方式,大幅增加经济绿色化的程度,让绿色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
2.句子默写- (共1题)
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 , ”两句交代了自己临危授任的军事背景和政治背景。
(2)荀子在《劝学》中用“ , ”两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才能优秀却遭人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是:“ , ”。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 , ”两句交代了自己临危授任的军事背景和政治背景。
(2)荀子在《劝学》中用“ , ”两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才能优秀却遭人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是:“ , ”。
3.诗歌鉴赏- (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早行
刘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憧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小题1】诗人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早行”之早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早行
刘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憧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小题1】诗人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早行”之早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袁太孺人传
【清】张惠言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贤母曰袁太孺人,蒋氏之女,副榜贡生清宪之妻。子曰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皆以文行称于庠序。筠以举人为云南知县,有善政。
袁氏世力田,至清宪始治举子业,其考思齐,教子孙有法度。太孺人妊身,即戒以古胎教之法。及举子,训之曰:“勉树德,勿姑息,以勖而子成。”太孺人谨而行之。其教子,自其龆龀,令长者慈,少者恭,翼如也。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故祖期兄弟,幼皆恂恂,无疾言遽色,无子弟之过,长而皆守其教,以克有成。
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袁氏之族十二支,同村而居者及异姓仅百余家。长者无弗长也,如其长;幼者无弗幼也,如其幼。有乏无弗赒也,有急无弗急也。有疾病必问之,必馈遗之,忧之也若在己。十二支之姻亲宗女至,无弗礼也。于其亲者,馆之加隆焉。下逮戚属,必易服乃见,予之食,然后听去。虽丐者必食之饱,年老癃病或留之宿,给以米,然后遣之。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推其心,惟愿接于我者靡不得所,不知有贵贱之分、人我之异也。然太孺人家仅中人产,所赐予人,皆出节俭及纺织。衣服无得留箧笥者,率为人乞去质钱。冬寒,常以所荐茵与无被者。其子妇知之,更以进,则却之曰:“吾弗寒也。”固请荐之,阅旬日,则或又以与人矣。太孺人病革,筠侍,语之曰:“今而知万事莫如为善也。”又曰:“子孙务勤读,勿与人争利,利与人同,则有福而无祸。”
始太孺人祖姑蒋氏,以勤俭好施称贤,于诸孙妇中独善太孺人,曰:“吾与若同氏,惟若能嗣吾。”及太孺人老而训子孙,必曰:“吾闻之祖姑如此。”
论曰:观思齐公之戒太孺人自胎教始,而太孺人言必称祖姑,袁氏之世德有以哉!妇人之慈仁者,类能好施予,然如太孺人之同视一体,何其发于至诚而施行之不倦也!及其秉礼审义,动识大体,此岂妇人之仁哉?呜呼,可谓贤矣!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
(2)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
袁太孺人传
【清】张惠言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贤母曰袁太孺人,蒋氏之女,副榜贡生清宪之妻。子曰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皆以文行称于庠序。筠以举人为云南知县,有善政。
袁氏世力田,至清宪始治举子业,其考思齐,教子孙有法度。太孺人妊身,即戒以古胎教之法。及举子,训之曰:“勉树德,勿姑息,以勖而子成。”太孺人谨而行之。其教子,自其龆龀,令长者慈,少者恭,翼如也。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故祖期兄弟,幼皆恂恂,无疾言遽色,无子弟之过,长而皆守其教,以克有成。
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袁氏之族十二支,同村而居者及异姓仅百余家。长者无弗长也,如其长;幼者无弗幼也,如其幼。有乏无弗赒也,有急无弗急也。有疾病必问之,必馈遗之,忧之也若在己。十二支之姻亲宗女至,无弗礼也。于其亲者,馆之加隆焉。下逮戚属,必易服乃见,予之食,然后听去。虽丐者必食之饱,年老癃病或留之宿,给以米,然后遣之。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推其心,惟愿接于我者靡不得所,不知有贵贱之分、人我之异也。然太孺人家仅中人产,所赐予人,皆出节俭及纺织。衣服无得留箧笥者,率为人乞去质钱。冬寒,常以所荐茵与无被者。其子妇知之,更以进,则却之曰:“吾弗寒也。”固请荐之,阅旬日,则或又以与人矣。太孺人病革,筠侍,语之曰:“今而知万事莫如为善也。”又曰:“子孙务勤读,勿与人争利,利与人同,则有福而无祸。”
始太孺人祖姑蒋氏,以勤俭好施称贤,于诸孙妇中独善太孺人,曰:“吾与若同氏,惟若能嗣吾。”及太孺人老而训子孙,必曰:“吾闻之祖姑如此。”
论曰:观思齐公之戒太孺人自胎教始,而太孺人言必称祖姑,袁氏之世德有以哉!妇人之慈仁者,类能好施予,然如太孺人之同视一体,何其发于至诚而施行之不倦也!及其秉礼审义,动识大体,此岂妇人之仁哉?呜呼,可谓贤矣!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
B.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
C.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农/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
D.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
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
C.举人是古代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明、清亦称作孝廉。 |
D.龆龀是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
A.袁氏家族历来重视家教,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对子孙后代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
B.袁太孺人的五个儿子幼时温恭有礼,长大后能守其母教,科举入仕均有所成。 |
C.袁太孺人接待姻亲、宗亲乃至戚属,依礼而行,得体合宜,可谓贤淑。 |
D.袁太孺人为人恭俭仁爱,乐善好施,与其祖姑蒋氏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关系。 |
(1)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
(2)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狼
徐均生
张老汉清楚,银狐是大山的精灵。银狐就是有也不是好对付的,必须等待时机,张老汉挖了一个雪洞,让自己的身子埋在洞里,只露出半个头,头上戴的是雪白的羊皮帽,与雪与山浑然一体。
大约到了后半夜,张老汉隐隐约约听到一阵轻微的声音,于是眼睛睁得大大的。忽然,看到了绿绿的光,大约有100米远。张老汉异常兴奋,悄悄爬过去。近了,它还不动,再靠近,还是一动不动。终于看清楚了,是一只狼,一只高大的狼。他心里那个火呀,真恨不得发泄出来!
可想而知,把狼打死非常简单,但是枪声一响,银狐肯定不会再出现了。如果用刀去刺杀,风险很大,加上狼血喷射出来。那血腥也同样会让银狐嗅到的。
正在张老汉左右为难时,那狼“嗖”的一下,向张老汉扑将过来,张老汉想都没有想,本能地抬起猎枪,“啪”地放了一枪,那是震天动地的一枪!
狼被打中了后腿,在雪地上洒下一摊鲜血,拐着腿落荒而逃。
张老汉却是说不出来的沮丧,他心里清楚,银狐是不太可能再出来了。他索性站起来往前走,当靠近狼站的地方时,才明白了狼向他扑来的原因,原来,雪地上躺着一只母狼,和一只刚出生的狼崽。母狼已经断气。下体都是血,很明显是生狼崽时出血过多死去的,而小狼崽倒是还活着,但也已经奄奄一息。
张老汉看在眼里。心里一阵一阵的抽紧,眼眶湿润了。他连忙解下外衣,裹起狼崽,发现狼崽的眼睛还闭着,但溢满了泪水。张老汉鼻子一酸,抱着狼崽回家了。
经过张老汉精心照料,狼崽终于睁开了眼晴,看着张老汉,竟然用嘴去舔张老汉的手,张老汉心头一热,把狼崽抱在了怀里。
过了一个星期,雪融化了,儿子回家来问银狐的事。张老汉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抱着狼崽去外面晒太阳。儿子阴着脸追出来:“爸,你说话啊!”张老汉只抬头看了一眼儿子,仍没有说话,眼睛却是湿湿的。
儿子见状。气得转身就走了。儿子大学毕业,受聘单位的领导得知张老汉以前捕获过银狐,很想要一张银狐皮。
张老汉心里一直觉得欠着儿子一张银狐皮。儿子这一年没有回过家,别人去城里遇见儿子,问他有什么话要带回去,儿子说:“他不是有狼崽嘛,还要我做什么?”话传到张老汉耳朵里,他老泪纵横,心想,为了让儿子回来过年,一定要去捕一只银狐回来。大雪再次封山时,张老汉带着已长大的狼崽再次上了山。
就在张老汉等待银狐出现的时候,突然从山腰里冲出一只老狼。狼崽勇敢地迎上去。而那只冲过来的老狼长得比狼崽还要高大,一边冲过来,一边嚎叫着。狼崽也跟着叫唤。
就在它们快要相遇时。张老汉本能地对着老狼扣动了扳机。枪“啪”地响了,老狼应声倒下,眼睛却紧紧盯着张老汉。张老汉觉得好面熟,突然万分惊讶:啊!他就是去年那只狼,是狼崽的父亲!
张老汉还来不及叫唤,狼崽已箭一般地向他扑来,张老汉脑海里飞快一闪:“不好,狼崽要报复我。”张老汉已经来不及阻止狼崽了,抬手就是一枪,正中狼崽的后腿。狼崽“扑”地倒地。张老汉迅速跑过去,要给狼崽包扎,狼崽却奋力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老汉,往山沟里一拐一拐地跑去了。
张老汉目送着狼崽远去。早已经泪流满面了,他不但误解了老狼和狼崽的父子亲近,还打死了老狼,又伤害了狼崽,他真的好恨自己啊!
张老汉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家了。可想而知,这一次又没有捕获到银狐。
三年后,张老汉病重躺倒在床,儿子一直没有回来看他。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喂他吃东西,苦苦的,他睁大眼睛,仿佛看见一棵人参,一棵千年人参!张老汉突然清醒了,拉亮了电灯,眼前的一幕,真的让他惊喜交加:他的嘴边果真放着一颗人参,床前还蹲着狼崽!而狼崽的眼睛里都是泪水。
张老汉顿时泪流满面,伸出柔软无力的手,狼崽连忙用嘴呼呼地舔着,张老汉欣慰地笑了。过了几天,张老汉的身体竟然奇迹般的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E. 发生在张老汉和狼之间的故事既让人感动,也让人叹惋,其中蕴含着的不只是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更是以狼衬人,引发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张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狼崽送参并救活张老汉这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存在的情节作为结局,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狼
徐均生
张老汉清楚,银狐是大山的精灵。银狐就是有也不是好对付的,必须等待时机,张老汉挖了一个雪洞,让自己的身子埋在洞里,只露出半个头,头上戴的是雪白的羊皮帽,与雪与山浑然一体。
大约到了后半夜,张老汉隐隐约约听到一阵轻微的声音,于是眼睛睁得大大的。忽然,看到了绿绿的光,大约有100米远。张老汉异常兴奋,悄悄爬过去。近了,它还不动,再靠近,还是一动不动。终于看清楚了,是一只狼,一只高大的狼。他心里那个火呀,真恨不得发泄出来!
可想而知,把狼打死非常简单,但是枪声一响,银狐肯定不会再出现了。如果用刀去刺杀,风险很大,加上狼血喷射出来。那血腥也同样会让银狐嗅到的。
正在张老汉左右为难时,那狼“嗖”的一下,向张老汉扑将过来,张老汉想都没有想,本能地抬起猎枪,“啪”地放了一枪,那是震天动地的一枪!
狼被打中了后腿,在雪地上洒下一摊鲜血,拐着腿落荒而逃。
张老汉却是说不出来的沮丧,他心里清楚,银狐是不太可能再出来了。他索性站起来往前走,当靠近狼站的地方时,才明白了狼向他扑来的原因,原来,雪地上躺着一只母狼,和一只刚出生的狼崽。母狼已经断气。下体都是血,很明显是生狼崽时出血过多死去的,而小狼崽倒是还活着,但也已经奄奄一息。
张老汉看在眼里。心里一阵一阵的抽紧,眼眶湿润了。他连忙解下外衣,裹起狼崽,发现狼崽的眼睛还闭着,但溢满了泪水。张老汉鼻子一酸,抱着狼崽回家了。
经过张老汉精心照料,狼崽终于睁开了眼晴,看着张老汉,竟然用嘴去舔张老汉的手,张老汉心头一热,把狼崽抱在了怀里。
过了一个星期,雪融化了,儿子回家来问银狐的事。张老汉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抱着狼崽去外面晒太阳。儿子阴着脸追出来:“爸,你说话啊!”张老汉只抬头看了一眼儿子,仍没有说话,眼睛却是湿湿的。
儿子见状。气得转身就走了。儿子大学毕业,受聘单位的领导得知张老汉以前捕获过银狐,很想要一张银狐皮。
张老汉心里一直觉得欠着儿子一张银狐皮。儿子这一年没有回过家,别人去城里遇见儿子,问他有什么话要带回去,儿子说:“他不是有狼崽嘛,还要我做什么?”话传到张老汉耳朵里,他老泪纵横,心想,为了让儿子回来过年,一定要去捕一只银狐回来。大雪再次封山时,张老汉带着已长大的狼崽再次上了山。
就在张老汉等待银狐出现的时候,突然从山腰里冲出一只老狼。狼崽勇敢地迎上去。而那只冲过来的老狼长得比狼崽还要高大,一边冲过来,一边嚎叫着。狼崽也跟着叫唤。
就在它们快要相遇时。张老汉本能地对着老狼扣动了扳机。枪“啪”地响了,老狼应声倒下,眼睛却紧紧盯着张老汉。张老汉觉得好面熟,突然万分惊讶:啊!他就是去年那只狼,是狼崽的父亲!
张老汉还来不及叫唤,狼崽已箭一般地向他扑来,张老汉脑海里飞快一闪:“不好,狼崽要报复我。”张老汉已经来不及阻止狼崽了,抬手就是一枪,正中狼崽的后腿。狼崽“扑”地倒地。张老汉迅速跑过去,要给狼崽包扎,狼崽却奋力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老汉,往山沟里一拐一拐地跑去了。
张老汉目送着狼崽远去。早已经泪流满面了,他不但误解了老狼和狼崽的父子亲近,还打死了老狼,又伤害了狼崽,他真的好恨自己啊!
张老汉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家了。可想而知,这一次又没有捕获到银狐。
三年后,张老汉病重躺倒在床,儿子一直没有回来看他。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喂他吃东西,苦苦的,他睁大眼睛,仿佛看见一棵人参,一棵千年人参!张老汉突然清醒了,拉亮了电灯,眼前的一幕,真的让他惊喜交加:他的嘴边果真放着一颗人参,床前还蹲着狼崽!而狼崽的眼睛里都是泪水。
张老汉顿时泪流满面,伸出柔软无力的手,狼崽连忙用嘴呼呼地舔着,张老汉欣慰地笑了。过了几天,张老汉的身体竟然奇迹般的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老汉本意是上山为儿子捕捉银狐而无心杀狼,但张老汉对老狼的两次“误会”,却最终造成了老狼命丧枪口的悲剧。 |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老狼中枪倒下后,眼睛却紧紧盯着张老汉,老狼的眼神中可能包含了无辜、不解、乃至怨恨。 |
C.儿子多年不回家探望张老汉,既因父亲没帮自己捕捉到银狐而耿耿于怀,又因父亲对狼崽的宠爱有加而心生嫉妒。 |
D.小说多次写到张老汉眼睛湿润甚至泪流满面,但张老汉每次流泪的原因却完全不同,多次描写,逐层递进,丰富了张老汉的人物形象。 |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张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狼崽送参并救活张老汉这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存在的情节作为结局,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语言表达-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