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甲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最适合建绿化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填数字)
2.单选题- (共20题)
【小题1】下列有关城市内涝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过大,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
②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易导致降水强度增大
③城市建设导致市区蒸发量减小
④城市管网不完善,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发展速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植树种草、建设绿地 | B.营造“绿色墙壁”和“绿色阳台” |
C.路面硬化多用渗水方砖,增加下渗 | 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

【小题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
A.北京市 | B.天津市 |
C.重庆市 | D.上海市 |
某学校就该地区“居民常去哪里买衣服”为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发现该地区居民买衣服常去四个城镇,如下图所示(图中线条为居民居住地与买衣服的地点之间的连线)。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四个城镇规模最大的可能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城镇甲离省级公路近,所以最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
B.某银行要在四个城镇建一个支行,该支行适宜建在城镇丁 |
C.城镇乙规模小,所以不可能有小学 |
D.城镇丙最偏僻,所以其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

【小题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
B.中期阶段 |
C.后期阶段 |
D.逆城市化阶段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某电子商务平台2017年“双11”网上购物交易额高达1682亿元,并产生了数亿件快递量。
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双11”巨量快递能及时投送,主要得益于( )
A.娱乐业的发展 | B.工商业的发展 | C.物流业的发展 | D.金融业的发展 |
A.生产方式 | B.人口素质 | C.城市规模 | D.信息技术 |

【小题1】该城市
A.I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 B.划定耕地保护区 |
C.扩大卫星城规模 | D.增加种植业投入 |

【小题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5亿~16亿 | B.15.1亿或16.6亿 |
C.8亿~9亿 | D.14亿~15亿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
B.地区开放程度 |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
D.国家人口政策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 20周岁以下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未来可能会有超过2500万人面临“婚荒”。 预计在2010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将大量进入婚恋时期,由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衡所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即使现在鼓励女性胎儿的养育,未来的“婚荒”也会颇为严重。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对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影响较大的文化观念是( )
A.早婚早育 | B.男女都一样 | C.多子多福 | D.学而优则仕 |
A.“丁克家庭”的流行 | B.医疗技术手段的提高 |
C.生活水平的提高 | D.人为控制遗传基因 |
① 强化舆论宣传,进一步树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文化婚育观念
② 政府从国外大量引进女性人口,降低性别比,缓解“婚荒”
③ 制定促进性别比平衡的法律法规
④ 建立社会保障及利益导向制度,逐渐减小家庭对子女的依赖程度,给予生育女儿户奖励和补偿,从根本上解决男性偏好问题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小题1】该城市人口数量最少的时间点是( )
A.② | B.③ | C.④ | D.⑤ |
A.西北地区 | B.青藏地区 |
C.东南沿海 | D.东北地区 |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0.03人/km2,农业时期为40人/km2, 工业时期为160人/km2。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该材料反映出影响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资源 | B.科技发展水平 |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
①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人口容量进行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
②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作为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③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基本相同
④对人口容量的估计是建立在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的基础之上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随着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不断向郊区延伸,高速公路出入口、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随着集聚区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又称“边缘城市”。下图示意美国某“边缘城市”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生产用地 | B.居住用地 |
C.办公用地 | D.零售业用地 |
A.人口的昼夜流动性大 | B.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
C.空间上和中心城市相接 | D.建筑物的密度比中心城市大 |

【小题1】城市中心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 B.焚风效应 |
C.热岛效应 | D.臭氧层空洞 |
A.将工业区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

【小题1】图中拥堵“痛苦指数”最高的城市是
A.武汉 | B.西安 | C.重庆 | D.成都 |
①人口众多 ②长期拥堵已成习惯
③交通通达度高 ④经济水平高 ⑤基础设施完善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⑤ | D.②④⑤ |
半城市化地区是指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接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
半城市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郊区大力发展农业 | B.外来资本的投入 | C.乡村工业化 | D.政府规划 |
A.随着产业活动地域分工的加深,工业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越来越少 |
B.一个区域越是专业化生产某种产品,则这种产品供应区外的剩余部分就越多 |
C.商贸联系可分为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
D.目前在区际之间的贸易主要是工业产品 |

【小题1】在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各工厂间存在的联系是( )
A.生产协作联系 | B.科技联系 | C.商贸联系 | D.信息联系 |
A.纺织工业 | B.食品工业 | C.汽车工业 | D.酿酒工业 |


①玩具制造 ②服装加工


③法国香水 ④集成电路
【小题1】这四种产品中,已经大量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 )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A.珠江三角洲 | B.长江三角洲 | C.北京 | D.四川盆地 |
义乌人从乾隆年代就有挑担外出鸡毛换糖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就有177多农户外出鸡毛换糖,做的就是小商品生意。现在义乌已经有14000多家企业,义乌周边的地区有477多企业。浙江义乌已经被公认为规模大,商品丰富,集聚效应强大,辐射有力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
【小题1】材料显示,义乌之所以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其原因有( )①自然资源丰富
②自身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较广阔销售市场
③交易费用低
④经商的传统
⑤政治中心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⑤ | D.①②⑤ |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②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加强信息交流
③降低能源消耗
④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⑤接近原料产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③④⑤ | D.②③⑤ |
3.选择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