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697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意(zhòng)马(nú)瓮绳枢(yǒu)义愤填(yīng)
B.粮(yíng)鞭(chī)空来风(xué)饿遍野(piǎo)
C.崔(wéi)序(xiáng)度长大(xié)角之势(jī)
D.戍(zhé)足(niè)弃甲兵(yè)词夺理(qiáng)
2.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小人物的“心灵鸡汤”永远比大人物的“教化隐喻”有市场
②2013年贺岁影片《泰囧》结合风光片的类型组合,就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③其实并非只有大议题大论述才能赢得观众、才显得“国际化”
④但却一直少有创作者认为喜剧片也能做出“大片感”
⑤喜剧片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具有发挥空间的类型片
⑥将真诚朴实用自我诙谐的方式表现出来,本身就已成功大半
A.①③⑥②④⑤B.①④③⑤⑥②C.⑤④③①⑥②D.⑤③④①②⑥

2.句子默写(共1题)

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7小题)(7分)
(1) ,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2)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3)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6)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7)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8)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9)  ,则知明而行无过也。(《荀子·劝学》)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小题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2】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6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想念地坛
史铁生
(1)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2)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 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3)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4)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5)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6)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7)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8)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
(9)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10)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节)
【小题1】“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从全文看,“安静”有哪几层含义?(6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 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2)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小题3】文中写到了 “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其作用有哪些?(6分)
【小题4】文章写到:“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请结合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孟子直解》)

【小题1】下列对“孟子升格运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初期开始,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一直鲜有发展,长时期地位不显。
B.孟子去世后,孟子学派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渐渐改变,孟子及其著作渐获重视。
C.秦汉到两来之间,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没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中唐至两宋,孟子本人及其套作的重要性渐渐凸显,宋以后,“孔孟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孟、荀为代表的儒家两派分别研究文献之学和义理之学,孟、荀二人分别影响了两宋道学与汉代经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宋朝以前,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
D.中唐以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逐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其人被政府封爵,其书跻身“四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分野情形说明孟子学派在两宋开始发展较快。
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的《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历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前期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不提孟子,孟子的意义未受到充分肯定。
D.东汉赵岐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这些可以说明当时曾经有过孟子“升格运动”。

5.语言表达(共2题)

7.
从下列词语中选出最准确、得体的词语,依次填入句子中。
敬赠  抛砖引玉 荣膺 舍下 不吝赐教   惠赠 忝列   府上
(1)一位高三学生在微博上发帖:“我想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但不知道该如何准备,在此恳请有经验的老师_________,本人将不胜感激。”
(2)一位教师在“十佳教师”颁奖会上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够好,能__‘十佳’,深感惶恐。”
(3)一药店广告:“凡在本店购买药品超过100元,本店将_________精美礼品一份。”
(4)张教授写信给李教授::“回忆去年拜访________,受到您的热情款待,非常难忘。”
8.
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6分)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