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9题)
A.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
B.李白与杜甫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真有天壤之别。 |
C.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破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 |
D.对这次案件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市数百名警察倾巢出动。 |
A.不稂不秀 纵横捭合 有持无恐 瓜熟蒂落 |
B.不落巢臼 万马齐喑 隅隅私语 贸天下之大不韪 |
C.出奇致胜 心猿意马 雕粱画栋 一言以弊之 |
D.惮精竭虑 动辙得咎 博彩众长 惩前毙后 |
A.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
B.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
D.《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 |
A.孙少平—当过“揽工汉”,后成为大牙湾煤矿工人。 |
B.孙少安—开办砖窑厂,后来倒闭,从此一蹶不振。 |
C.田晓霞—与孙少平相互欣赏,后成为省报记者,在一次洪灾中为救人不幸牺牲。 |
D.金波—上学时经常与少平骑一辆自行车,后去青海当兵,爱上了一位藏族牧马姑娘。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放白鹿青崖间 |
B.若入前为寿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否焉 |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岂敢盘桓,有所期冀 |
2.句子默写- (共1题)
①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②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③__________________,唯君图之。
④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
⑥背负青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⑧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⑨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⑪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3.诗歌鉴赏- (共2题)
崔氏东山草堂①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②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③,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释:①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②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③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 |
B.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 |
C.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 |
D.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 |
A.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 |
B.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于石《宿栖真院》) |
C.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影倒寒汀。(林票《题西湖山岩二首》) |
D.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净端《渔家傲》) |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朱庆馀《归故园》)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
4.文言文阅读- (共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上文的时候,杨伯峻在“未若贫而乐”后面加上了“道”字,请根据这一补充,翻译“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并结合上下文和孔子思想谈谈这一补充的依据是什么。一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zhòu)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二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摄然,人安其生 安:使……安定 |
B.攻之,不可暴取也 暴:残暴 |
C.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经:常法 |
D.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王:称王 |
A.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 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 |
B.而间独数百千里 而陛下发兵救之 |
C.其不用天子之法度 壹不奉诏,举兵诛之 |
D.而不制于礼乐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
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 |
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 |
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
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小题5】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6】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嬗变:这里是蜕变、演变的意思。 |
B.关山重重:这里形容阻碍或困难众多。 |
C.正襟危坐: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 |
D.窠臼:这里比喻现成的格式或老套子 |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
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
C.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 |
D.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
A.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 |
B.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 |
C.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 |
D.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
A.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
B.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 |
C.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
D.周晓枫的《黑童话》没有使用“三段式”结构。 |
A.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
B.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
C.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
D.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
A.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
B.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
C.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 |
D.从根本上来讲,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
6.材料作文- (共1题)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7.命题作文- (共1题)
今年祖国迎来了70华诞,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从艰难探索到再创辉煌,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国同梦、与国同进。
请以“与国同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8.小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命题作文:(1道)
小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