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但________。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________,记录了岁月的________,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A.异曲同工 神采 斗转星移 |
B.殊途同归 神韵 斗转星移 |
C.异曲同工 神韵 沧海桑田 |
D.殊途同归 神采 沧海桑田 |
A.轻率(shuài) 戕害(qiāng) 怅寥廓(kuò) 面面相觑(xù) |
B.蛰居(zhé) 啮(niè)噬 什刹(chà)海 恣(zì)意妄为 |
C.商榷(què) 静谧(mì) 黑魆魆(yuè) 恪(kè)尽职守 |
D.田塍(téng) 饿殍(piǎo) 压轴(zhòu)戏 熠熠(yì)生辉 |
A.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C.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道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没收)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出售)黄金,府吏持帖(文书),强僚佐署(签名)。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纹记)。”独不肯署。尧咨讽(说动)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枷锁)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恩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不辄受人之遗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决狱之术多如此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能尽以输官而赈民/醉则相枕以卧 |
B.独留一人于庭/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去其桎梏而食之/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D.决狱之术多如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A.欧阳公不与发达后的亲戚好友往来,表现了他正直可贵的优良品质。 |
B.欧阳公笑纳了僧人的馈赠,但仍没收了他们的积物用来救助老百姓。 |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好事情,源于他能处处为百姓着想。 |
(l)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
(2)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搬家的
筱敏
①搬家的年纪不小了,那件红汗衫套在身上就有些别扭。汗衫前胸印了几个白字“大发搬家”,后背印的是公司的电话号码,那是给顾客看的,给预约的顾客看,投诉的顾客也看。他做活是很出力的,又还有力气,也不怕看,但就是不习惯。加上他面相见老,背上的物件太重时,脚骨就有些打晃,也不好看,顾客时常就会嫌,还会冲着楼梯一路地嚷:“行不行啊你?看着点啊你!看磕坏我的柜子角了你!”有一次手没把住,背上叠起的三个纸箱子还真的摔了,他赶忙拿身子去垫,就怕东西摔坏,赔不起,半边背脊和一条胳膊擦脱一层皮,这不算事儿,皮不像东西娇贵,会自己再长。
②搬家的从车卡子里跳下来,五六个红汗衫忙着往下捣腾他们的工具:箩筐(这是尽可能多装杂物的,单说栽了花的花盆,城里人两手抬一个的,这一筐子就能背下去五六个),棉毡子(这是包电视机那类娇贵东西的,也做绳子和把手用,像那样三个箱子摞在背上,就得用它兜住把住,光靠硌孵搂不牢的),手推车(这不是老用得上,他们脚下的平地可不多)。五六个红汗衫往巷子口一站,加上几条大红的毡子,倒像是耍狮子的,不是地场上叫大家伙拍掌热闹的那种,是大年里在一家家店铺门前挨过去讨红封包的那种。
③城里的楼梯和他挑山时走的那种不同,倒不在它们黑,挑山时也是两头摸黑;也不在窄,挑山时窄处也就刚容一只脚,人把脸贴紧了岩壁横着走,脊梁骨和货物可都悬在道外面。让人悬心的是,城里的楼梯都靠不住,上面下面都是空的,它靠上去的楼板也是空的,走在哪里,像两脚点不着地,又没个尽头,心里面没着没落,可是玄。挑山的道有个走熟的时候,走得多了,它就像认得你,告诉你在哪儿喝水,哪儿歇气,落下个毛巾水瓶盖儿,它也会好好的待在原地,等你下一趟回来捡拾。但城里的楼梯可走不熟,走得越多越是生,谁都吆喝你,盯牢你,却谁都不认识你,每日里不停地上来下去,下去上来,都荒荒落落的,是个生人。可挑山那挣得是死钱,两头摸黑往紧里赶,也就是两趟来回,再赶不出三趟,紧巴巴只管得上两张嘴。
④说起来还是城里的活儿来钱,就说这一家,东西也不算太多,先扛下六层楼,装车,到地方再卸车,扛上八层楼,每人两头都来回七八趟吧,中间走的路,两三个钟点的事情,主顾得付两百五十块钱。大头当然是老板的,他们几个出死力气的,合着拿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点几,这个“点几”是几,那得看老板的心情。如果碰上日子好,生意火旺,他们能从早六点搬到夜十点,十一点,一天搬上五家!但日子不能每天都好,来钱的事谁都想争,有力气能卖的人也多得是,有时一整天摊不上一件活儿,窝得人脊背上都是毛毛刺。
⑤闲的时候他就暗自盘算,不能都按好日子算,也不能都是糟日子,合匀了说,算一天挣三十吧,一月下来就能是九百,这可是种地和挑山都不敢想的数。第一个他得存起来五百,他有个儿子,最给他长脸的,在省城里念大学呢,每年的学费和着住宿费得交六千,那么他一年就必得攒够这六千。这书怎么着也得让儿子念下去,儿子不能跟他似的,再给人搬家,就是再想回到地里刨食,这会儿也刨不出来了,地自己还饿哩,都刨尽了,没食。
⑥搬家的很想回家看看,家真远呵一一,想得紧了,一伙干活的年轻人就笑,说,这么着用红毡子裹起,扛在背上,把家搬来。但他是搬不动了,再说,能拔起来搬来搬去的家,那还叫家么?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小题1】简要概括作品中“搬家的”的生存状态。
【小题2】文章第二段详细描述搬家的工具,有什么用意?
【小题3】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鬼姜花
刘心武
我问小岑,那是什么花?他告诉我,是鬼姜花。
小岑和小汤两口子,来我温榆斋书房所在的村子,开了家小饭馆。从饭馆窗户望出去,就是田地,晚玉米收割尽了,地边上一丛丛高高的黄花,在秋阳照耀下灿烂悦目。
鬼子姜,学名菊芋,没人刻意种它,却在我们村子周围到处冒出来。
小岑小汤两口子,一个是苏北的,一个是贵州的,相遇在城里一家餐馆,一个是二厨,一个是服务员,他们相爱了,结合了,就把多年来挣的钱合起来,跑到这个村边,开了这家餐馆。也曾打算细问他们的经历,小岑顾左右而言他,小汤就哼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就在我问了小岑“那是什么花”以后,过了两三天,我上午睡完懒觉,起床开门,呀,门外台阶上,一大丛明黄的鬼姜花,插满―个浅蓝色的大塑料桶,由许多墨绿的大叶子衬托,冲击着我惺忪的睡眼,使我醍醐灌顶般清醒到十二分。
我打电话给小岑,说:“谢谢你采给我的花。晚上我订了一只乡村五味鸭。”
乡村味鸭是他们餐馆的看家菜,临时烹制很费时间,提前预订,到时候很快端上,味道尤其好。
晚上约好村友三儿,去小岑餐馆吃鸡子,喝小酒,侃大山。餐馆上座有一多半。五味鸭端上之前,先端来碟小菜,是些不大规则的片片,三儿以为是荸荠,小岑说是鬼子姜。夹一片搁嘴里,腌制过,味进得不深不浅,脆的不涩,用来开胃,好!小岑说我那一问启发了他,他第二天一早去挖了许多。现在他每桌客人都免费送一碟。
忽然有摩托车突突突而来,突突声乍止,就冲进来―个三十岁上下的青年,已经秋凉了,却只穿件箍在身上的跨篮背心,右臂隆起的三角肌上,刺青的图案是只张开嘴露出尖牙的虎头。他冲到那边角上的空桌,小岑去招呼他。三儿跟我说:“虎鬼子来啦!”我又好奇,又不免把警惕性提升。
只见那边“虎鬼子”似乎在大声问小岑约他干什么,小岑微笑着,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后来看见小岑先往那桌端去一盘鬼姜花,后来又端上一大盘热乎乎的也不知道是什么菜,当然,还有二锅头口杯。小岑坐“虎鬼子”旁边,两人聊了―阵。
我和三儿把五味鸭吃过一半.虎鬼子“喝完吃罢”跟小岑小汤道过谢,一阵风般出去,风还没息,突突突声迅即远去。
第二天下午,趁餐馆没客,我拐进去问小岑“三儿说‘虎鬼子’是专到各餐馆收保护费的,你对付他不容易吧?”
小岑就跟我说,再铁的心,也有软的部分。他昨天邀“虎鬼子”——他让我别再叫绰号,改称大名——满虎,提醒满虎,是满虎他大妈去世的日子。满虎一次醉后告诉他,自己生母产后没奶,父母觉得已经有儿有女,就把他送给邻村一个产后死了孩子的妇女去养,那就是满虎大妈。满虎说这世界上只有他大妈对他好,但是就在满虎懂得记日月的时候,大妈去世了。满虎记得,大妈家屋外,野生野长着许多的鬼子姜。昨天小岑端出―盘鬼姜花,是替满虎祭奠他大妈的意思,而那盘菜呢,是大妈当年常给满虎做的红烧独头蒜。小岑说满虎临走跟他说,以后不再到处逛荡,打算到镇里集上摆个服装摊,将来再开个服装店,也跟小岑小汤一样有个自己的正经营生。
我听了就说:“他能说到做到吗?”小岑有些不高兴了,稍微迟疑—下说:“刘叔,没错,啥事都难说……可是我不就做到了吗?”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试结合小说内容概况小岑夫妇的形象特点。【小题2】小说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以“鬼姜花”为题,有哪些好处?试作探究。
4.材料作文- (共1题)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微信微博;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关于“过去”和“现在”,我们有很多话可说,我们也有许多联想和感慨。
5.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