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写对联、贴对联,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①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密切,超出其它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老百姓可以不读小说,不听戏,不看电影,唯独不能没有对联。有学者说:“没有一种文学体裁能像对联这样家喻户晓,②能让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这一点上说,这份遗产就值得珍视。”
A.①②都无语病。 |
B.①②都有语病。 |
C.①无语病,②有语病。 |
D.①有语病,②无语病。 |
①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此臣之所大恐,百姓所疾苦也 ④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
⑤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 ⑥兵者凶器也
⑦妇人女子又不知何言 ⑧敛以衣衾,赁舟而归
⑨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⑩何为其然也
A.①②④/③⑥⑧/⑤⑨/⑦⑩ |
B.①②④/③⑥⑨/⑤⑧/⑦⑩ |
C.①④/②③⑥⑨/⑤⑧/⑦⑩ |
D.①②/④/③⑥⑨/⑤⑦⑧/⑩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④。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本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④嚬,通“颦”,皱眉。【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
【小题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梓人①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有删节)
(注)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lóng):磨刀石。【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规矩:测量圆、方的量具 |
B.委群材,会众工 委:聚积 |
C.盈尺而曲尽其制 制:制造,建造 |
D.而能知体要者欤 体要:(事物)要领,关键 |
A.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如果不用我,大家就没有人能住进一间房屋。 |
B.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 |
C.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 |
D.犹梓人自名其功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梓人自述能指挥建造大厦,作者却发现他竟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 |
B.第二段通过描述梓人指挥修建官署的情形,引出作者大骇,知其术之高超。 |
C.后三段从议论梓人是匠人中的劳心者,联想到其方法值得天子和宰相学习。 |
D.全篇主要运用类比的写法,叙议结合,卒章显志,表现作者在政治上的见识。 |
(1)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2)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小题5】作者借梓人指挥营建官署这件事,为辅佐国君的当权者提出哪些相应的建议?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而知道寒食节的人寥寥无几。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饥寒交迫之际,忠臣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帮助他①了难关。后来重耳当上国君,犒赏天下,但淡于功名利禄的介子推已带着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知恩图报心切,便亲往绵山恭请,为迫介子推出山而放火。三日火熄,介子推与其母相抱死于枯柳树下。晋文公悲恸不已,遂厚葬介子推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又要求国民在介子推身亡之日,不得生火煮作,②吃冷食,以示纪念。此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便成了寒食节。
古人关于寒食节的诗词大都有应景伤怀之意。如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更有东坡先生被贬黄州时所作《黄州寒食诗》一帖二首,言人生苦旅之事,不胜感人。
唐朝孟云卿写道:“三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断烟火,不独清明为子推。”这诗已不仅仅是个人伤怀,而是因寒食而关注到了民间的疾苦,又较其他高一层次。
固然,寒食节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渐去渐远,然而每当念起高风亮节、铮铮铁骨的介子推先生,又想起体验人生伤痛、关注民间疾苦的古贤情怀,我总觉得,纪念寒食节还是有着其独特而可贵的③意义。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犒赏(kào) 悲恸(dòng) 浣溪沙(wǎn) 一帖(tiě) |
B.犒赏(gāo) 悲恸(dòng) 浣溪沙(huàn) 一帖(tiē) |
C.犒赏(gāo) 悲恸(tòng) 浣溪沙(wǎn) 一帖(tiē) |
D.犒赏(kào) 悲恸(tòng) 浣溪沙(huàn) 一帖(tiě) |
A.度过 需 现时 | B.度过 须 现实 |
C.渡过 须 现实 | D.渡过 需 现时 |
A.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 B.知恩图报——怀德报恩 |
C.高风亮节——抗怀物外 | D.铮铮铁骨——刚正不阿 |
A.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师诸弟》 |
B.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途中寒食》 |
C.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寒食日献郡守》 |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
① 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因此很容易诱发车祸。
② 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娱乐场所的多种光源造成的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都安装有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能罹患多种疾病,甚至白血病和其它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当许多国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中国光污染的重灾区。改善城市形象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照明规划仍然处于无序状态。
看美国大片,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代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纽约并非每天都是一种表情,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当国际上的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频繁地出入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就会罹患白血病和其它癌变。 |
B.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我国,越是大城市,就越是光污染的重灾区。 |
C.美国纽约对非商业区的霓虹灯设施在面积和亮度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
D.面对光污染的现状,作者无奈地认同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论调。 |
【小题3】假如要在非商业区的高速路旁,修建一座类似文中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地标式建筑,作为某跨国集团办公机构的总部。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知识,针对如何尽量减少光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建议的原因。(2条)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④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⑤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⑥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⑦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⑧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⑨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⑩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A.都江堰的水滋养生命,九寨沟的水塑造灵魂,它们都极具个性,堪称“水之经典”。 |
B.文章写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有独到深刻的思考。 |
C.④⑤两段承上启下,强调了正是李冰父子将难以治理的水化为造福人类的生命之水。 |
D.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作者笔下九寨沟之水的特点。 |
【小题3】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分别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小题4】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它们能滋养我们的生命,净化我们的心灵,关于这点,请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体会,谈谈自己的体会。
5.情景默写- (共1题)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和被弃的一句是:①______,②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最激越雄壮的句子是: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客人认为生命微不足道、渺小的句子是: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
6.命题作文- (共1题)
生活中有太多的假设,有美好的期盼,有莫名的追悔,也有无奈的逃避……总希望在假设中,我们能获得慰藉,得到反思和警醒……
如果人类历史上的某项发明在社会生活中消失,将会发生什么?
请展开想象,以“假如没有了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请在题目中的横线处填上一个名词,使题目完整。②想象合理,故事生动,寓意深远。③不少于700字。
7.小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命题作文:(1道)
小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