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2011年4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首轮会议在曼谷拉开帷幕。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 ____。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一是 ;二是________。
(3)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使之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4)(双选)按图中①的状况发展下去,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 )

(1)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 ____。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一是 ;二是________。
(3)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使之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4)(双选)按图中①的状况发展下去,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 )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4分)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4分)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4分)
3.
读下图“某地区公路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设计修建从B村到A村公路的 ①和②两个线路方案中, 较为合理,理由是 。
(2)修建从B村到D村的公路不走直线, 而绕道C村的主要原因是 。
(3)因发展需要,该地拟建一人工运河以沟通Ⅰ、Ⅱ两条河流。请在图中画出运河开凿的最佳位置,并说明理由。

(1)图中设计修建从B村到A村公路的 ①和②两个线路方案中, 较为合理,理由是 。
(2)修建从B村到D村的公路不走直线, 而绕道C村的主要原因是 。
(3)因发展需要,该地拟建一人工运河以沟通Ⅰ、Ⅱ两条河流。请在图中画出运河开凿的最佳位置,并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18题)
4.
【小题2】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A.避开河谷 | B.避开山脊 | C.联系居民点 | D.避开断层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5.
据武汉中心气象台统计,2011年1月21日晚,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雪,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暴雪,风力达5~6级,局部达8级。十堰、襄樊、宜昌北部和恩施、黄冈、武汉的局部地区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除鄂西南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下降了10~13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此次造成湖北省大部分地区降雪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小题2】大雪后的半小时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武汉市交通没有受阻现象 ②很多人到武汉东湖梅园“踏雪寻梅” ③湖北大部分高速公路被封闭 ④黄冈市大街上水流成河
【小题3】我国广大农民对寒潮的防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采用熏烟法减轻寒潮对农作物产生的冻害,其原理是( )
【小题4】我国寒潮标准不一致的原因是( )
【小题1】此次造成湖北省大部分地区降雪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A.![]() | B.![]() |
C.![]() | D.![]() |
①武汉市交通没有受阻现象 ②很多人到武汉东湖梅园“踏雪寻梅” ③湖北大部分高速公路被封闭 ④黄冈市大街上水流成河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A.增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 B.让作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
C.增强大气逆辐射 | D.加热地表,提高土壤温度 |
A.寒潮源地不同 | B.产生寒潮的天气系统不同 |
C.国家缺乏统一管理 | D.南北气候差异大 |
6.
世界各大洲河流径流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
A.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
B.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 |
C.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
D.亚洲、南美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
7.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8年野象活动北界( )
【小题2】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8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 B.不断南移 |
C.不断东移 | D.不断西移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C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
11.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小题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 B.甲、丙、乙、丁 |
C.丁、丙、乙、甲 | D.丁、乙、丙、甲 |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 B.乙地可能为发展中国家 |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
14.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小题1】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小题2】上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小题1】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A.空间情况优越 | B.矿产资源更丰富 |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 D.草场资源更丰富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5.
读山东省淄博市迁入人口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迁入淄博人口最多的省区位于我国的
【小题2】据图所示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迁入淄博人口最多的省区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 | B.东部沿海地区 |
C.中部地区 | D.东北地区 |
A.黑龙江是我国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 |
B.四川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省区 |
C.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吸引甘肃人口迁入淄博的主要原因 |
D.江苏省人口迁入淄博的主要目的是务工 |
16.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有( )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小题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小题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有( )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Ⅰ、Ⅱ、Ⅲ | B.Ⅱ、Ⅰ、Ⅲ | C.Ⅲ、Ⅱ、Ⅰ | D.Ⅰ、Ⅲ、Ⅱ |
17.
读“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小题。

【小题1】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小题2】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小题1】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
A.人口老龄化 | B.自然因素 |
C.政治因素 | D.经济因素 |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的发达国家总体上人口的死亡率高于人口的出生率 |
B.目前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属于“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 |
C.欧洲国家由于营养好,肥胖人口较多,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
D.北美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
19.
读“我国某市市中心和郊外平原降水、径流、蒸发量对比表”,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小题2】要减少该市中心区在降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小题1】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A.地下水位的上升 | B.径流总量减少 |
C.蒸发量减少 | D.降水量减少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 B.扩大城市的规模 |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 D.推广使用渗水砖 |
21.
古老文明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河流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因有( )
①河流提供水源 ②河流冲积作用形成肥沃土壤 ③河流方便运输 ④河流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
①河流提供水源 ②河流冲积作用形成肥沃土壤 ③河流方便运输 ④河流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3.选择题- (共3题)
22.
根据各地的{#blank#}1{#/blank#}位置,自然和{#blank#}2{#/blank#}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区区域,即{#blank#}3{#/blank#}地区、{#blank#}4{#/blank#}地区、{#blank#}5{#/blank#}地区{#blank#}6{#/blank#}地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