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浙江宁波北仑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9521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4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强调“意”, 。《论语》中孔子几次提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其言也切”。这一方面的确说明“言意”矛盾的事实,承认有些内心体验、奥妙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为避免尴尬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技巧。
①说明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正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态势的矛盾
②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
③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
④《周易·系辞》说:“书不言尽,言不尽意”
⑤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
A.②①④⑤③B.③④①②⑤C.⑤③②④①D.③④⑤②①
2.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片(tà)花(pǔ)巧(qiān)拜(yè)
B.月(yùn)繁(lǒng)酌(zhēn)趿拉(tā)
C.付(zǐ)儿(bó)强(jìng )客(zài)
D.自(xǔ)察(kān)污(diàn)憎(è)
3.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肥皂在北方又叫“胰子”,胰子原来是一种化妆用品,是用猪的胰脏制成的,现在也是实至名归了。
B.中外大片纷至沓来,影院前购票的人排起了长队——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艺术体验”而疯狂。
C.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辞
D.杨芳性格孤僻,也常常被身边的同事排斥,但她从不会因此产生失群落伍的烦恼。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著有《谈美书简》《西方美术史》等。
B.《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都选自《史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的共三千年间的历史。
C.《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现存的《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2.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游赏心亭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小题1】首联写出了建康城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
【小题2】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选自《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民 (登记)B.乃为谒曰(欺骗)
C.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饬,整理)D.诛五人(追究,查办)
【小题2】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良入吕公女吕后也
B.为奈何哀斯墓徒有其是也
C.具沛公言报项王必竭诚待下
D.不如善遇之高祖狎侮诸客
【小题3】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小题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刘邦见项伯,约为婚姻拉拢项伯,且佯装恳切,以谎言为自己辩护,显示其机敏精细能言善辩的性格。
B.经项伯一言,项羽从开始的“为我击破沛公军”的愤怒到轻易“许诺”善遇刘邦,表现了项羽对项伯的充分信任和妇人之仁的性格特点。
C.刘邦见秦始皇巡游,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体现其志不在小。
D.吕公欲将女儿许配给刘邦,吕媪不答应,认为应该将女儿许给贵人沛县县令。此情节侧面反映刘邦的过人之处,且对比写出吕公的慧眼识人。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
【小题2】不能直接作为“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的论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的倾向。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
C.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D.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容易产生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小题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藐视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烈的攻击。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想,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小题2】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
【小题3】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语言表达(共1题)

9.
中国人素来以“龙的传人”自居,但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则是喷火食人的巨大怪兽,是邪恶的象征。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
友富教授建议,放弃“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重塑能够真正代表当代中国形象的标志。   
你同意吴教授的观点吗?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60字左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