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513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2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茶馆》等经典节目。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北上广等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式”: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④目前,校外教育培训结构存在不稂不莠、鱼龙混杂等问题,各类无序的教育培训班,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⑤共享单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却有点出师不利。
⑥过去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后,凭借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腾飞就会倚马可待
A.①③④B.2②③④C.②④⑥D.②③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长兴县和平镇庄里村成立的乡贤议事会有6名老支书组成,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调解矛盾31起,推动了庄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B.作为新时代联通亚欧大陆的实体纽带,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为中国与欧亚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搭建了桥梁,更为“中国制造”走出去创造了机会。
C.截至2017 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 去年,我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约为27 小时左右,比2016年提高0.6个小时。
D.最近,无人零售货架出现在杭州的网约车上,但这种新的无人零售模式能否推广,最终还是要交由消费者的选择来决定。
3.
下列语言表达没有逻辑错误的一句是
A.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
B.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C.作为一个现代人,只要学会和别人合作,就能取得成功。
D.马化腾大学毕业后创立腾讯,李彦宏大学毕业后创立百度……他们最终都在各自从事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由此可见,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必能获得成功。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候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 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 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茫然”与《蜀道难》中的“开国何茫然”的“茫然”语意相同,即“一无所知的样子”
B.颔联联描绘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出了苏武归汉后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对仗工整,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在时间的转换中饱含了深沉的感慨。
E.全诗用“古祠”“高树”“楼台”“秋波”等描写眼前苏武庙的环境,勾勒出了苏武庙苍古肃穆的特点,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
【小题2】请对诗歌尾联进行赏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枢字子明。父天安,全甫,秉直仲子也。岁癸酉,从秉直降。太师木华黎以其兄天倪为万户,而质天安军中。己卯,从地关右,生擒鄜州骁将张资禄号张铁枪者。乙酉,武仙杀天倪于真定,天安率众来会天泽,并力攻仙,败走之。以功授行北京元帅府事,抚治真定。庚寅,宋聚兵邢之西山,声言为仙援,遣其徒赵和行间城中,诬倅副李甲、刘清尝输款为内应。守将械两人送府,大帅趣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自鞫之,果得其情,遂斩和以徇。壬辰,从伐金乙卯卒。

枢年二十余,以勋臣子知中山府,有治绩。甲寅,初籍新军,天泽以长兄二子各有官位,而仲兄之子未仕,乃奏枢为征行万户,配以新军,戍唐、邓。乙卯,败宋舟师于汉水之鸳鸯滩,赐金虎符。戊午,宪宗伐宋,入自蜀,从天泽诣行在,朝帝于大散关。帝劳之曰:“卿久镇东方,兹复远来,勤亦至矣。”枢对以壮言,遂命为前锋。宋立剑州,侨治于苦竹崖,前阻绝涧,深数百尺,恃险而不备,帝使枢侦之。枢率健卒数十,缒而下,得其所以致师处以闻,帝趣枢急取之,宋人惧,乃降。翼日,大宴,帝顾皇后,命饮枢酒,且谕新附渠帅曰:”我国家自开创以来,未有皇后赐臣下酒者,特以枢父子世笃忠贞,故宠以殊礼。有能尽瘁事国者,礼亦如之。“

己未,从天泽击败宋将吕文德于嘉陵江。世祖即位,改赐金虎符。中统二年,从天泽驾北征。三年,李璮叛据济南,复从天泽往讨之。枢一军独当其险,夹涧而城,又命作苇炬数百置城上。逮三鼓,贼果至,飞炬掷之,弓弩齐发,贼众大溃,璮就擒。至元六年,高丽人金通精据珍岛以叛,讨之,岁余不下。七年,进枢昭勇大将军、凤州经略使。枢至,与战,大破之,其地悉平。十二年,复以万户从丞相伯颜伐宋,宋平,署安吉州安抚使。十四年,移疾还。二十四年,卒。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己卯,从地关右  攻取,夺取
B. 诬倅副李甲、刘清尝输款为内应 投诚,表示投降
C. 侨治于苦竹崖 借助他处为治所
D. 从天泽驾北征    带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在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而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
B. 中统、至元,都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按照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
C. 三鼓,即三更、夜半,相当于现在的23点一一(次日)1点。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总称五更、五鼓,或五夜。
D. 移疾,意同“移病”,指官员上书称自己有病,请求辞官,多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婉辞。类似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乞休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天安有勇有智,先后跟随部队生擒骁将张资禄、讨伐金军,曾率众会合天泽合力敗走金将武仙,也曾识破宋朝的反间计。
B. 史枢二十岁时就因功任中山府知府,又因政绩卓著受到皇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征行万户,驻守在唐州、邓州,后因功被赐金虎符。
C. 史枢跟随天泽到行在所拜见宪宗时,得到了宪宗的慰劳。在盛大宴会上,宪宗特意命令皇后向史枢赐酒,给予了他特殊的恩宠。
D. 史枢军事才能出众。先后多次击败宋师,曾以万户的身份跟随伯颜伐宋; 曾随天泽讨伐叛变的李璮,还独自率兵大破叛变的高丽人金通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守将械两人送府,大帅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自鞠之,果得其情,遂斩和以徇。
(2) 枢率健卒数十,縋而下,得其所以致师处以闻,帝趣枢急取之,宋人惧,乃降。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

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如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猜物和狩猎场面; 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力量; 在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困腾标志等。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按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得来的黄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此后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同时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周礼》有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的记载,自此我国传统的美学色彩观形成了。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在“五色体系”的观念上,又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案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色彩的内涵不断扩展,使色彩文化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文化统治手段。《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 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入公门。”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等各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人类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人对色彩的认识都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
B. 冰河时期之前的人类已能本能使用颜色,这些颜色全都是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
C. 色彩的内涵在五色观出现时进一步扩展,成为了一种社会分辨阶级的工具和政治文化统治的手段。
D. 五色观融合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因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原始初民对色彩的使用写到五色观的形成及内涵的扩展,展现了中国民族色影观的发展过程。
B. 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了冰河世纪前的人类就能使用来自自然界的色彩。
C. 文章引用《周礼》的记载,是为了说明五色观比西方的“四色理论”至少早一个世纪。
D. 文章引用《礼记·玉藻》,证明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强化扩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始初民在洞窟岩壁徐绘狩猎场面、用鲜血徐抹身体时,只有红、黑、黄、白四色可选择。
B. 周朝之前的传统色彩观并未真正融入社会文明发展,五色观产生后色彩文化才逐步渗入政治文化领域。
C. 我们在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D. 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方面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追求,使得色彩民俗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 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

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 “这是骗钱的! 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 “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她居然听懂了:“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

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

可到了第二天,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好久没出去了……”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

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莱市场找到她。

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置她于此处境地。

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

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

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

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 摔跤了怎么办?”

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

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

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地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响大哭。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地。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依赖。
B.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C.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
D.作者是四川籍人,在进行语言描写的时候,多用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于纸上。
【小题2】文章说“她早已迷路”,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迷路”的理解。
【小题3】文中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目前关于数宇经济最权威的定义是6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 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一书认为,数字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数字素养成为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新要求; 供给和需求的界限日益模糊; 人类社会、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日益融合。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之所以突飞猛进,至2016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主要是因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马化腾指出,对于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国家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由需求引发供给,通过云、大数据、柔性制造,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真正让数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摘编自牛禄清《数字经济革命》)

材料二 :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在2016年大致带来280万新增就业,占2016年全年新增就业人口的21%。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报告中,用下图显示对2015-2035年中国数宇经济的规模、渗透率以及就业容量做出的测算和预计:


(摘编自纪雯雯《数字经济与未来的工作》)

材料三: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 数字红利》预测,中国目前55%-77%的就业岗位容易在未来因技能含量低而被取代,印度的比例为43%一69%,经合组织国家为57%。可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将一直持续。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现实挑战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数宇鸿沟(数宇基础设施、软硬件环境、数字素养层面的差异) 有扩大化趋势。另外,原有的国民经济和就业统计体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产业就业政策以及经济社会保障体制已经难以造应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

(摘编自牛禄清《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新增就业人口占当年全部新增就业人口五分之一强。
B. 据BCG测算和预计,2015-2035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其规模、就业容量和渗透率都不断增长。
C. 据BCG测算和预计,中国数字经济渗透率在2015-2025年间快速提升,其中2020-2025年间尤为迅猛,之后十年间提升较缓。
D. 据BCG预计,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近16万亿美元,就业容量超过4亿人; 两者增量最大的时期分别是2025-2030.2020-2025 年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深刻揭示了数字经济的本质属性,因而该倡议书中这一定义获得公众一致认同。
B. 正因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才能突飞猛进,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C. 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居于主导地位,应该采取措施让生产资料得到最佳配置,引领和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
D. 发展数字经济面临持续的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还有各地域和阶层拥有的差异正在变大的数字资源和个人数字素养,以及一些陈旧的体系体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挑战。
A.数字经济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会造成失业、数字鸿沟、新旧冲突等社会问题,应谨慎发展,可以慢一点,稳一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中国应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5.情景默写(共1题)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
(2)《琵琶行》中作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阐述了思与学的辩证关系; 其中,强调思考的重要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2017年夏天,成都市区交通道路上,网友拍摄了一张照片引来了众人围观。照片里的父亲叫李里,身着古朴布衣,脚穿圆口布鞋,正牵着牛缰绳,陪伴三岁儿子骑着大水牛上幼儿园。李里曾在成都某大学教授国学课程,后来建立并独立经营“传薪国学书院”。他常带着孩子牵着骆驼骑着毛驴去田间散步,教儿子吟古诗作对子,讲述古代才子进京赶考的故事。李里用这样方式对儿子进行诗意生活的启蒙教育,让他热爱大自然,沟通人与自然和父与子的感情。
痴迷国学的父亲陪儿子骑牛上学的事情引发了网友热议讨论,有人嘲讽他“神经病”、“作秀”,也有人理解赞赏他,有人效仿他,开始穿长衫,读古书。对这位父亲教育儿子传承国学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产生了什么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共1题)

11.
下面是南山XX中学学生刘林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南山XX中学学生刘林,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刘林

2019年1月11日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