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据初步调查,凉山木里县的森林火灾由雷击引发,突如其来的爆燃致使30名救火队员殉职。但从多地冬春季节的高发态势来看,野外作业用火、烧烤、上坟烧纸、烧荒等造成的森林火灾也不在少数。一场山火的猛烈程度从不会因自然或人为引发的不同而不同,森林消防和地方的救火队员总会为此 。
近年来,多地出台了在高火险区域和时期“严禁带火种上山如林”等“禁火令”,通过加强监管、防火宣传来减少人为山火的发生。( )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又有多地因为祭祀引发山火,许多消防员不得不穿越山林、火线,为一些人的疏忽大意“埋单”。不少人深知消防安全“一失万无”,但又总觉“万一”离自己很远,消防意识相当淡薄, 有时消防宣传、教育就在眼前耳边,很多人也 。
如今,献花、种植树木、线上祭祀等新的祭扫方式被越来越多人认同,这种 的做法正被广泛推广和倡导。说起清明节,说起关于生死的终极话题,对生命的敬畏是重要内涵。文明的祭扫则是对当下生命的爱惜,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对逝去生命的追忆,这些生命包括活着的人、草木、动物及大自然。
很多人在给消防员的纸条上写下“平平安安”,若要祝福成真,我们就得 ,培养意识、遵守规则,并认认真真、切切实实去践行。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蹈死不顾 不以为然 除旧布新 身体力行 |
B.赴汤蹈火 不以为然 移风易俗 以身作则 |
C.赴汤蹈火 不以为意 移风易俗 身体力行 |
D.蹈死不顾 不以为意 除旧布新 以身作则 |
A.但我们理应意识到,一次烧烤后未灭的火星、一个随意丢弃的烟头都可能毁掉百顷良林,可能让救火队员付出宝贵的生命。再周密的规定和禁令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好比我们不可能对每个上山者进行严格航空安全检查。 |
B.但就好比我们不可能对每个上山者进行严格航空安全检查,再周密的规定和禁令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理应意识到,一次烧烤后未灭的火星、一个随意丢弃的烟头都可能让救火队员付出宝贵的生命,可能让百顷良林化为乌有。 |
C.但再周密的规定和禁令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好比我们不可能对每个上山者进行严格航空安全检查。但我们理应意识到,一次烧烤后未灭的火星、一个随意丢弃的烟头就可能毁掉百顷良林,就可能让救火队员付出宝贵的生命。 |
D.但我们理应意识到,一次烧烤后未灭的火星、一个随意丢弃的烟头都可能让救火队员付出宝贵的生命,可能让百顷良林化为乌有。再周密的规定和禁令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好比我们不可能对每个上山者进行严格航空安全检查。 |
A.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对逝去生命的追忆,文明的祭扫则是对当下生命的爱惜,这些生命包括活着的人、草木、动物及大自然。 |
B.文明的祭扫则是对当下生命的爱惜,缅怀祖先、扫墓祭祀是对逝去生命的追忆,这些生命包括活着的人、草木、动物。 |
C.文明的祭扫则是对当下生命的爱惜,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对逝去生命的追忆,这些生命包括大自然中的一切。 |
D.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对逝去生命的追忆,文明的祭扫则是对当下生命的爱惜, 这些生命包括每一个活着的人。 |
2.诗歌鉴赏- (共1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巫山高
皇甫冉①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注)①皇甫冉(约公元717年—约公元771年),润州(古吴楚地)人,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中进士第一。【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巫峡的方位在古代巴国的东边,并描绘了巫山高远似在半空之中的雄伟状貌。 |
B.颔联化楚怀王游巫山遇神女的神话传说为眼前之景,引人遐想,增添了巫峡的神秘色彩。 |
C.尾联说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使诗人产生无限的落寞情怀。 |
D.全诗词采清丽,意境明朗,情意委婉,借描写巫峡之景象表现作者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
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帜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史记•叔孙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
B.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
C.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
D.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
A.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起儒者参与政治制度的制订和国家的管理,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
B.征,又称“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种自上而下选用官吏的方式,重要性仅次于秦汉时的“察举制”。 |
C.趋,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的“趋”,与此文中的“趋”意思不同。 |
D.“设九宾”,设置九位传呼、导引的赞礼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设九宾于廷”的“九宾”,指九宾大礼,是战国时代诸侯国在外交接待上的最高礼仪。 |
A.叔孙通善择明主。最早跟随项梁,随后投靠怀王,怀王被项羽立为义帝后,叔孙通留下侍奉项羽。自从投降刘邦后,叔孙通一直跟随刘邦,不离不弃。 |
B.叔孙通为主分忧。刘邦夺得天下,有功劳的大臣在皇帝面前举止失当,叔孙通主动请缨,征召儒者为朝廷制订臣子拜见君主应该遵守的礼节规范。 |
C.叔孙通见识深远。高祖夺得天下后,叔孙通对皇帝陈述儒者可与守成的道理,为高祖接受;到鲁地征召,斥责两个不服从征召的儒者人格卑鄙,不知顺应时势的变化。 |
D.叔孙通不贪名利。长乐宫朝贺大典圆满成功,叔孙通受到五百斤铜钱的奖赏。他把这些铜钱全部分给了各位儒生,受到儒生的称赞。 |
(1)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2)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
——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记者: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韩长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选自《求是》,有删节)
材料三:
脱贫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中共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扶贫做出的总结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绩。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也在1000万人以上。5年平均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选自《新华网》,有删节)
材料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五位一体”,统筹推进。 |
B.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城乡矛盾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
C.2012年至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500万人以上,年均减贫1000万人以上。 |
D.图一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逐年递增,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
A.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从而实现乡风文明,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弘扬优良传统。 |
B.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但既不能出现城乡分离发展,也不能违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
C.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使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 |
D.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限制了乡村的发展,因此,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
①艺术欣赏最好“单课独进”。因为艺术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狄德罗《绘画论》),所以,“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休谟《论艺术趣味的标准》)。
②欣赏艺术要从感知入门,而感知的能力则必须围绕同类对象“反复经验”,才会提高。炼钢工人善辨钢焰,制陶工人善辨陶音,就是因为反复训练。与之相同,任何艺术都以其特定形式所表现的感性形象而作用于人的特定感官,所以也必须反复训练,其感知才能准确。另外,对艺术保持持续关注和有效思索,同样会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艺术的活力。不过,如果不是因为兴趣的导向,强制某个人“单课独进”,效果会适得其反。
③“单课独进”是需要费一点时日的,在此期间不要东张西望见异思迁。然而一旦养成了较为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东张西望”“见异思迁”反而能更好地促进“举一反三”,使欣赏者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现象甚至被人夸张地称为“一通百通”。看懂优秀京剧演员的动作之美,也有助于感受其他舞蹈乃至体操动作的质量。若再能从京剧舞蹈中抽象出洗练、矫健而富有生机的线条与节奏,那还有助于感受书法、篆刻、绘画、雕塑的线条质量。倘若再借助通感的运用,那么对线条节奏的感受能力还有助于理解音乐。音乐难道也有线条?是的,对于一个有较强通感的人来说,旋律就是“声音的线条”,它同样也有一个干净漂亮的问题。当然,要“一通百通”到这种地步很不容易,有人唱了一辈子戏,唱功做派身眼手法炉火纯青,但你叫他将其写下来却依然为难,还是存在一些障碍,这涉及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需要在对各种艺术门类界限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一些突破。就像一个音乐家试着用一些文学欣赏的技巧去解释一部作品,一个诗人需要用小说的笔法去让自己的诗歌更贴近生活。但我们说“单课独进”能比其他方法更快地达到这种境界,这是没有疑义的。
④在“单课独进”中最好还要抓住两个环节:第一是比较,因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很能提高感受与识别的能力。比如看戏,看不同水平的演出,你就会注意二者在动作唱腔上的区别。第二是练练,关起门来练练实为“单课独进”中最有效的课程。当你认认真真学会十段京戏,再听京戏的唱,那感觉和开始看戏将是大不一样的,那是需要用心玩味体悟的过程。当然,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翻“筋斗”,摔“枪背”,那是不可轻易去练的;但在过去功底的基础上做到一通百通,比如练练字,画几笔,唱唱歌,那是完全有益于身心的,可以算另辟蹊径。
⑤“单课独进”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最佳方法,但这自然不是说在一个时期中除了欣赏某种特定的艺术之外,其他都不闻不问。就像一个快要应考的学生,应考的知识固然要反复研磨,但不能因此而失去对身边一切生活杂务的兴趣。而是照常可以积累生活经验,吸纳各类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一通百通”。但在这个时期中,如果有意识提高欣赏能力,最好能确定在一种特定的艺术之上,直到较为精通之后,再转而至于其他。
(摘编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课独进”是提高或改善艺术鉴赏力的最好办法,其主要做法就是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内不断反复地练习、观察、鉴赏。 |
B.艺术欣赏之所以强调“单课独进”,是因为欣赏艺术要从感知入门,而感知能力很难用语言讲述,只能通过反复训练才会提高。 |
C.能看懂京剧演员的动作美,就可以感受出其他舞蹈乃至体操动作的质量,还可以感受书法、绘画等线条质量,以及音乐旋律节奏。 |
D.看不同水平的戏然后比较高低和关起门来练练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需要用心观察、玩味体悟。但关于练练,则需要因人而异。 |
A.文章运用引用论证阐释“艺术鉴赏力”和“单课独进”的概念内涵。 |
B.文章以炼钢和制陶工人为例,证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需要反复练习。 |
C.文章以“看戏”和“学戏”为例,阐释了实现“一通百通”的方法。 |
D.文章论及“单课独进”与“一通百通”的关系,旨在让读者“一通百通”。 |
A.“单课独进”的方式会使欣赏者的感官在反复的训练中变得越来越敏捷,因此,只要让某个人某种艺术上“单课独进”,他就会获得艺术鉴赏力。 |
B.一个喜爱欣赏艺术的人即使没有在感知能力上围绕同类对象“不断训练”“反复经验”,但只要对艺术保持持续的关注,同样会使生活充满艺术活力。 |
C.在“单课独进”时要杜绝“东张西望”“见异思迁”,但养成了较为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后,“东张西望”“见异思迁”会更好地促进自己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 |
D.要有意识提高欣赏能力,最好能确定在一种特定的艺术之上,即“单课独进”,但如果因此放弃对其他艺术的起码关注,这样就不利于“一通百通”了。 |
请喊我潘若云
梁爽
潘若云真的老了。
她不在家,打电话也没接,我是在公园里找到她的。她没去看广场舞,也没去听京戏,我找到她时,她正在西北角的竹林边听一个小伙子念报纸。小伙子念得结结巴巴,一听便知肚里没几滴墨水,潘若云却半眯着眼睛听得入神。两人中间的桌子上摆着血压计,宣传单,还放着潘若云的拐杖、水杯、老花镜、开襟的驼色毛坎肩。
见是我来了,潘若云起身。小伙子忙抓起背心和软帽替她穿戴好,又把拐杖水杯递到她手里。潘若云说,再见啊小刘,我明天再来。被唤作小刘的小伙子笑,潘奶奶再见,明天我把药给您送过去。离开了小刘的视线,我问潘若云:又买了什么药?
降血压,提高免疫力的。潘若云说得轻飘。
又是保健品,都是骗人的。
不用你管,我自己的钱。
你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妈,能不能别这么执迷不悟,你买了那么多保健品,也没见你怎么吃过。
潘若云不再说话,我们彼此沉默地走着。公园门口有个三级台阶,潘若云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托着腿弯处,上一级托一下。我伸手想去扶她,她摆了摆手,没让。
我的心颤了下。想当年潘若云站在师大的讲台上,也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你今天怎么有时间来,不用出诊吗?
我被医院派去德国做访问学者,下周走,三个月以后才能回。
你不出国不也是个把月才来一次。
妈你别这样。
我怎么样了?!
现在的潘若云对我和弟弟说话就是这样,要么冷嘲热讽,要么夹枪带棒。父亲走后的第一个冬天,潘若云去楼下市场买菜,在卖鱼的摊位前滑了一跤,小腿骨折,被邻居送进了医院。彼时恰逢我参加市里组织的乡村医疗公益活动,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我第二天赶到病房的时候,潘若云铁青着脸对我说,我不是你妈,以后叫我潘若云。
想起父亲在时,他把潘若云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每次回家,她总会说,年轻人要好好干事业,你们优秀,妈妈脸上才有光。我和弟弟按照母亲说的,几乎把全部精力拼到了工作上,直到弟弟远渡重洋去了美利坚,我也成为院里最年轻的主治医师。潘若云曾在电话里对她的妹妹说,养个有出息的孩子,不如养个孝顺的孩子,我两个孩子都有出息又能怎样?一个只在过节时打打电话,另一个只会给我钱……
潘若云说的没错,对于我和弟弟来说,相较于金钱,时间显得更为奢侈。我们不知道被谁绑架上了战车,在时间的囚笼里只能不断前行,不敢转弯,更别提调头。
打开家门,屋子里蹿出一股寒气。顾不上换衣服,潘若云便倚到床上休息。
冰箱里姹紫嫣红,红的番茄绿的黄瓜紫的甘蓝白的牛奶一应俱全。潘若云说,是小刘帮买的。
哪个小刘?问后我即想起,公园里卖保健品的小伙儿姓刘。
厨房里的水龙头是新换的,光鉴照人,一串英文数字彰显着“九牧”的标志。潘若云说,是小刘帮换的。
煤气表上的五个黑色数字除了6便是8,看起来很吉利。潘若云说,不用看了,小刘上周充的值。
我一边洗菜一边琢磨着,还有什么事儿要嘱咐潘若云。对了,血压,不知道潘若云最近的血压怎么样?
我用围裙擦了擦手进到卧室时,却看到潘若云半坐半卧地睡着了。头歪向一边,正好靠在一摞高高的保健品药盒上。鲜红色的药盒全都没有拆封,在潘若云满头白发的映衬下,鲜亮而刺眼。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我”问母亲又买了什么药时,她的回答“说得轻飘”,表明母亲并不在意买的什么药,而是满足于卖药小伙子的热情与体贴。 |
B.“我”和母亲潘若云回家时,母亲不再说话,彼此沉默地走着,说明母亲与“我”对事情的看法差距大,存在着严重的代沟。 |
C.小说叙事简洁,中间以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母亲对“我”和弟弟抱怨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不要“我”叫她妈的原由。 |
D.小说真实地描写了现实中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反映了普遍的社会问题,为人子女应如何帮助年老体弱的父母安度晚年,引人思考。 |
【小题3】请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
5.情景默写- (共1题)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秋日色彩变化,南昌山水之美描绘出来。
(2)庄子《逍遥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空颜色成因进行探寻并发出疑问。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同舍生和自己在衣着方面的差别,表现了自己求学时的艰苦。
6.材料作文- (共1题)
2019年4月15日,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整座建筑严重损毁,标志性塔尖烧塌。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在国内网络上引起激烈争论:有人感到痛惜,认为这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遗憾;有人拍手称快,称这场大火是“天道有轮回”,是当初法军焚烧圆明园的报应……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 (共2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