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9381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

1.选择题(共8题)

1.
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2.每年3月,我国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以下关于。“两会”、代表、委员的表述,正确的是(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B.“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C.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D.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潜入毒犯内部抓毒枭,其危险性不亚于火中取栗,但李队长主动请缨,不顾个人安危,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②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在阅读时,我经常被里面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③李华非常激动,高声争辩说:“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完全没有的事,根本不符合亊实, 简直就是污蔑。”
④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意,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⑤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亊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将有很大的转变。
⑥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之后又塑造了许多荧屏经典形象。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B.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资金不限制用途,这大大增强了科研机构和智库团队负责人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的自主权得以扩大。
C.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募捐逐渐兴起,这种新兴的葬捐方式非常便捷高效,但其存在的漏洞也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D.江西丰城发电厂冷却塔坍塌,事故发生后,该省的主要领导赶赴亊故现场,指导救援工作, 召开现场会议和具体部署。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朋,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B.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录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7.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校拟于下周一举办教研活动,欢迎各校同仁光临指导。
B.来信己收到,承蒙兄长惦念,足下不胜感激。
C.清末学界璨若星河,然可称巨擘者,梁任公必忝列其间。
D.您的礼物实在太重,受之有愧,却之不恭,暂时且笑纳。
8.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时,常被省略。下列各项不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
A.秦军函陵,晋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B.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C.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伤仲永》)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主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殁,公赠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制。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有年力争,竟以原奏上。居正不怿,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起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除目下,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引诏旨请,不从。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祲,诏禁邻境闭籴,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俭,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陈济急六事,中请稍弛前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夺职归。荐起督操江,累迁吏部右侍郎。改兵部,又改吏部。尚书孙鑨、左侍郎罗万化皆乡里,有年力引避,朝议不许。二十一年与吏部尚书温纯共典京察,所黜咸当。未几,遂代纯位。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明年,有年自是累疏称疾乞罢。帝犹慰留,赉食物、羊酒。有年请益力。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帝报闻。有年遂杜门不出。数月中,疏十四上。乃予告,乘传归。归装,书一箧,衣一笥而已。二十六年正月卒,年六十有八。赠太子太保,谥恭介。有年风节高天下。两世朊仕①,无宅居其妻孥,至以油幙障漏。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妻孥,而身栖僧舍。

(节选自《明史·陈有年传》)

(注)①朊仕:高官厚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年嘉靖四十一年进士   举:(被)荐举
B.左侍郎刘光济部亊 署:代理
C.居正不,有年即日谢病去 怿:高兴
D.帝犹慰留,食物、羊酒   赉:赏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B.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C.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D.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槪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有年坚持己见,不畏权要.在朱希孝为兄请赠王号一事,他不曲从张居正意见,拒绝修改奏章,坚持自己观点,最终将原奏章呈给皇帝。
B.陈有年恪尽职守,考核公允。担任考功等职时,拒绝请托,公布的宫员任命名单,获得一致认可;后考核京官时,贬黜官员都很得当。
C.陈有年关心民生,为民请命。江西歉收时,身为巡抚的他,为了让江西百姓自救,顺应民意,开放边境,允许粮食流通,触怒皇帝被罢职。
D.陈永年为人耿介,清廉自守。第二次改任吏部时,因吏部尚书等官员是其同乡,他极力回避:父子两人均为高官,但有年无住所安置妻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老孥,而身栖僧舍。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逐渐被认为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也就逐步形成了传统。
C.传统原理原本也就是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远离原本的过程,论证了传统具有相对独立于原本的自主性.
B.文章从新参考系下的新解释和传统自身两面性两个方面,论述了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C.文章借由“原本”这个概念解释了传统与过去、现在的关系,论述了传统的两面性问题。
D.本文是通过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阐述,论证了一个“怎么做”的问题。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C.传统形成的过程就是在与新的参照系相摩揀之下逐渐远离原本的过程。
D.正是新参照系下对原本的新解释使传统摆脱了原本的束缚,使其独立于原本之外。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学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扉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檀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得可贵。
(摘编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
相关连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不年到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高丹《北大开会研讨胡适:他20岁一出场便是主角》)
②在1916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肖东发、李云、沈弘《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 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犬任职,而且还兼职多所大学,并大量演讲、讲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槪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家的震惊, 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肯定。
D.《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
E. 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小题3】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4.材料作文(共1题)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题目。
【材料一】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栄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材料二】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过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明确观点:有清晰的论证思路,不必展开详细论述;不少于2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