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378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6

1.选择题(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节有各种小名。〔甲〕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 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的名字。〔乙〕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但那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辞世后 400 多年的事。

其实,关于端午节,不只有一个“纪念屈原”说,在不同地域,还有人认为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只是,学术界大都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之词,理由大致与上述原因类似。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流传,因而“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地久天长。总的说,〔丙〕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最后形成后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所以说,端午节民俗大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涩B.也许C.牵强附会D.地久天长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人虽然每天花费不(fěi)的时间阅读报刊,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奇闻逸事、庸俗的雷人八(guà),这种阅读行为,可一言以敝之为“浅阅读”。
B.对官僚作风,相关部门就该曝光问责,形成有力的震(shè)。特别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 “头雁效应”,从源头上杜绝官僚主义的 (zī)生蔓延。
C.(yūn)车与内耳中的前庭系统有很大关系,当前庭器官受到长时间过强的刺激,抑或刺激虽未过强但前庭过于敏感时,就会出现(xuàn)晕等症状。
D.磨砺三十年的书法融真、草、篆、隶于一炉,走出 (kē)臼,自成遒劲风骨,其作品《观云》“提顿藏露,张弛有度”,已初(zhēn)“拙、重”的真妙。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提醒公众人物:有名有钱别太任性!从艺当知感恩,做人当知敬畏,名气伴随担当,别因自我放纵,一朝失足,终生余恨!
B.随着对网民需求的进一步挖掘,也随着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深入,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网购家电产品的定制化势不可当。
C.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土地管理模式方面曾做过许多探索、改革,不可避免也留下大量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目前不少土地权属关系混乱、复杂。
D.如果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改革者从决定迈出改革第一步起,胸腔就跳动着一颗为衣食父母奉献的良心,否则一切只能止步于假设中。

2.句子默写(共1题)

4.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2)遥襟甫畅,逸兴遄飞。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_____,___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4) 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帝子降兮北渚,______。袅袅兮秋风,____。(屈原《湘夫人》)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 题。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 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小题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____和_____两种表现手法。
【小题2】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倕①,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 爵为天子,不足以比;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②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使乌获③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顾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足以实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选自《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有删减

(注)①倕:相传是尧时的巧匠,一说是黄帝时的巧人。②一曙:一旦。③乌获:秦武王的力士,据说能举千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者之爱子也   师:盲人乐师
B.圣人必先欲 适:合适的
C.充则大鞔 中:胸腹
D.为饮食酏醴也 酏醴:甜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以比 非曰能之,愿学
B.今吾生为我有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室大多阴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其为声色音乐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节运用类比和对比论证,言说拥有生命对自己有利,从而得出有道之人对自己的生命特别谨慎的结论。
B.那些从不去分辨正确和错误的人,文中称之为“大惑”。作者认为像这样的人,是上天降祸的对象。若持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国家必定残破,必定灭亡。
C.文章明确指出,养生在于顺应规律,而妨碍我们顺应规律去养生的,是人的欲望。因此, 顺应规律,就要求我们能够控制欲望。
D.文章第三段指出先圣王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都不会要求太舒适,号召世人应摒弃物质生活,而注重精神的养成。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
(2)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 乌 获 疾 引 牛 尾 尾 绝 力 勯 而 牛 不 可 行 逆 也 使 五 尺 竖 子 引 其 棬而 牛 恣 所 以 之 顺 也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普性深沉,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小题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怎样的交往原则?所依据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交往原则:_____哲学思想:______
【小题2】子游和赵普的“事君数”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那座军营,那群士兵(节选)

杨西景 侯发山

于是,他们来到当年的“点名台”前。张嵩山整了整衣冠,缓缓走上了“点名台”。看 着排列整齐的方阵,望着一头头白发,一张张沧桑的脸庞,张嵩山心里几多激动,几多感慨,眼前幻化出了一张张英俊的面孔,一个个鲜艳的、火红的领章、帽徽,仿佛回到了三十五年前……“连长好!”一声震天响的呼喊把张嵩山拉回到现实中,“唰”,两行泪珠从眼帘飞驰而下。此刻,这一声亲切的、久违的呼喊,蕴含着当年那血浓于水的连队亲情。这就是连队,军人一生一世都难以忘却的灵魂的故乡、青春的故乡。一个锅里抡勺子的生活,一个院子里共迎日月的岁月,是生命和生命的融洽,灵魂与灵魂的沟通,青春和青春的碰撞。纵然在这里哭过、吵过,甚至骂过,然而,在岁月的回忆里,都是人生最珍贵的欢声笑语。虽然部队解散了,他们的豪气未散,心未散……张嵩山清了清嗓子,着力一展当年的豪气,开始点名:“孙雅雅。”

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年近七十的老连长除了身体略显佝偻外,声音还是那样洪亮,还是那样有力,丝毫不减当年。

张嵩山又叫了一声:“孙雅雅。” “到!”

“曲高远。”

“到!”

“牛飞鸣。”

“到!”

……

“张文英!”这是张嵩山点的最后一个人。现场一下子沉寂了。
“张文英!”张嵩山提高了声音。

当年那一次点名,缺他;今天,又缺他!现场一阵沉默。

这时,杨伊洛站了出来,阴着脸对大家说:“乡亲们,战友们,去年夏天,几个小孩来到九龙湾游玩,当时天热,他们就跳进黄河洗澡。黄河下边暗流很多,卷走了一个小孩。当时,张文英正在岸边种菜,听到呼救,没有半点犹豫,一下子跳进了黄河,把孩子推到岸边,但他却没出来。”

啊!张嵩山傻了。

杨伊洛走到张嵩山身边,解释道:“我怕大家一路上开车分心,在微信上没有说明。”张嵩山点点头,眼角又一次飞出泪花。
这时,站起来一个孩子。他说:“我是兵兵,张叔叔就是为救我牺牲的。”张嵩山走上前,紧紧抱住了兵兵。
杨伊洛说:“我看了张文英生前的日记,知道他有百年后把骨灰的一半埋在城垛山的愿望……可惜他出事后,尸体一直没有打捞上来。今天就带来了他的一双鞋子,等会儿我们上山,做个衣冠冢吧,好了却他一辈子的军人情结。”

张嵩山看到那双鞋子是手工做的布鞋,似乎还没有上过脚。是张文英的老娘做的?可是,听说他的娘早早就去世了啊。

墨春秀上前一步,看着那双鞋,迟疑了一下,缓缓说道:“这是当年俺娘给他做的。”

张嵩山记得,当年这个村的妇女给部队的战友每人做了一双鞋,他的,也没有舍得穿, 一直摆放在他的办公室桌,直到退休他才收拾回家,锁进箱子里。

没有人提议,也没有人说话,大家带着兵兵,带着张文英的那双鞋,朝城垛山走去。同行的人,除了张嵩山的战友,还有“鱼水新村”的全体村民。

不知道是谁先带的头,唱起了那首《城垛谣》: 叔伯们啊,你们在哪头儿?

嗨,俺们在嘉峪关这头。兄弟们啊,你们在哪头儿?嗨,俺们在山海关这头。

你挽着我的胳膊,我拽紧你的手。这万万块秦砖吆,是咱一代代的骨头连骨头!

你抵着我的肩,我顶住你的头。这万里城墙吆,是咱一代代的血肉筑就!

拦胡马,挡匈奴,夷狄难近咱家门口。丢了头,抛血肉,长城护家八千秋。

您的娃,俺的妞,记住叔叔伯伯骨连骨, 记住哥哥弟弟血连肉。

俺们在关外头,您们在关里头。 十三雄关忠魂守,家园万代无边忧……

开始时是一个人唱,后来,大家都跟着唱起来。这歌,似云,在每个人心中漂浮着; 似雨,在每个人眼帘中飞落着……

在城垛山上,选坟茔的时候,张嵩山选了个地势较高的地方。他说:“得让张文英瞧得见咱的老营盘。”
从未落过泪的杨伊洛,此刻泪水伴着话语:“兄弟们,我和老张明年就七十了,你们也都奔六十了,就让文英兄弟代表咱们,永远看护着老营房,永远呵护着城垛山吧。”

新坟隆起,全体默哀,天空阴雨四合,飘起了小雨,淅淅沥沥,无声无息。大家垂着头,都不说话,脸上稀里哗啦的,也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

(《奔流》2018 年第 9 期、10 期连载)

【小题1】选文的人名、地名设计颇具匠心,试各举一例并分析其意蕴。
【小题2】选文语言简洁明快,富于变化和气势,请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从句式选用角度作简要分析。
【小题3】选文中大家齐唱《城垛谣》,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李泽厚

①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②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 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 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来展现其磅礴的“气势”。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③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④如果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如果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尽管汉俑也有静立静坐形象,却仍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运动力量。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⑤形象如此,构图亦然。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 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比后代空灵的美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毋宁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么,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选自《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汉代艺术美学风貌的是
A.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墓前有一座马踏匈奴的石雕,用粗线条勾勒,庄重雄劲。
B.汉代书法的代表作《袁安碑》浑厚古茂、雄朴多姿,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
C.汉代艺术比唐代艺术更具有生动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
D.汉代艺术给后代以空灵的意境,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全部的美学风貌。
B.汉代艺术不仅在形象上体现出“笨拙”的特点,在构图上也是如此,显现出与后代迥异的丰满朴实意境。
C.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由此可见作者不欣赏唐代的艺术。
D.汉代艺术形象的“笨拙古老”,是因为汉代艺术要表现出行动、动作和情节的“气势”,“气势”是“古拙”风貌形成的前提。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汉代艺术“气势”与“古拙”风貌形成的原因。

6.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是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2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高考前,一位同学到一家门口挂有工商局授予的“信得过商店”牌匾的文具店买2B 铅笔。下边是他与售货员的对话:
学生:请问有没有 2B 铅笔卖?
售货员:①都在那边摆着呢,你自己看吧。
学生:(拿着铅笔)新闻里说,市场上有不少伪劣2B 铅笔,这笔……(顾虑重重,犹疑不决)
(这时商店经理过来了,拿出两支削好的 2B 铅笔) 经理:②
(最后学生买了铅笔满意地走了。)
第①处售货员的回答使学生心中不是滋味,试为售货员的回答换一种说法,但不能改变原意。换为_____
第②处商店经理的话,请根据情境补上:_______
12.
下面是对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
类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
80后
158.5厘米
41.3公斤
99.04
90后
160.6厘米
43.1公斤
96.37
00后
162.8厘米
46.5公斤
93.86
 
(1)根据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2)根据你对生活的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表中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