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3726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0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巴黎圣母院失火,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  )它的焚毁不仅是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遺憾。

然而,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下面,竟有不少网民 ,更是称这场大火是当初法军烧圆明园的报应,相关微博评论中“天道有轮回”等字眼__________。

1860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大火燃烧三天三夜,这座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最终付之一炬。诚然,圆明园被毁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痛。但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圆明园被毁是野蛮战争的历史伤痕,而巴黎圣母院失火却是和平时期的安全事故。两者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而伟大的人类历史文明的落幕,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巨大损失。

雨果曾经________地痛斥英法联军的恶行,今天,我们又怎能借着消防安全问题口不择言地发泄仇恨?现代社会文明应不断进步,但不少人的认知水平确实不如百年前的雨果。

余秋雨曾说过:“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圆明园被焚毁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的联系,仅仅在于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承载文化艺术的圣地,都是人类历史中______的一部分。

铭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重蹈覆辙,因而不能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而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历史从来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作为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巴黎圣母院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
B.作为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作为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巴黎圣母院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
C.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遺产
D.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拍手称快 层出不穷 义正辞严 不可或缺
B.拍手称快 屡见不鲜 理直气壮 不可或块
C.落井下石 层出不穷 义正辞严 缺一不可
D.落井下石 屡见不鲜 理直气壮 缺一不可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铭记历史正是为了让我们避免不重蹈覆辙,而不能拿圆明园发生的悲剧面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B.铭记历史正是为了让我们避免重蹈覆撤,而不能因圆明园发生的悲剧而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C.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避免不重蹈覆撤,因而不能因圆明园发生的悲剧而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D.正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撤,因而不能拿圆明园发生的悲剧而去恶意攻击今天的巴黎圣母院。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劳 歌

张 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小题2】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体赏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孝绰,字孝绰,彭城人。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号曰神童。融每言曰:“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阿士,孝绰小字也。绘,齐世掌诏诰。孝绰年未志学,绘常使代草之。父党沈约、任防、范云等闻其名,并命驾先造焉,眆尤相賞好。范云年长十余岁,其子孝オ与孝绰年并十四五,及云遇孝綽,便申伯季,乃命孝才拜之。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俄以本官兼尚书水部郎奉启陈谢手敕答曰美锦未可便制簿领亦宜稍习。頃之即真。高祖雅好虫篆,时因宴幸,命沈约、任眆等言志赋诗,孝绰亦见引。尝待宴,于坐为诗七首,高祖览其文,篇篇嗟賞,由是朝野改观焉。初,孝绰与到洽友善,同游东宮。孝綽自以才优于洽,每于宴坐,嗤鄙其文,洽衔之。及孝绰为廷尉卿,携妾入官府,其母犹停私宅。洽寻为御史中丞,遣令史案其事,遂劾奏之,云:“携少妹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高祖为隐共恶,改“妹”为“姝”。坐免官。孝绰诸弟,时随藩皆在荆、雍,乃与书论洽不平者十事,其辞皆鄙到氏。又写别本封呈东宮,昭明太子命焚之,不开视也。孝免职后,高祖数使仆射徐勉宣旨慰抚之,每朝宴常引与焉。及高祖为《籍田诗》,又使勉先示孝绰。时奉诏作者数十人,高祖以孝绰尤工,即日有敕,起为西中郎湘东王谘议。后为太子仆,母忧去职。服阕,除安西湘东王谘议参军,迁黄门待郎,尚书吏部郎,坐受人絹一束,为饷者所讼,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頃之,迁秘书监。大同五年,卒官,时年五十九。孝绰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诋訾。领军臧盾、太府卿沈僧杲等,并被时遇,孝绰尤轻之。每于朝集会同处,公卿间无所与语,反呼仆卒访道途间事,由此多忤于物。 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世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流闻绝域。文集数十万言,行于世。

(选自《梁书・刘孝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俄以本官兼尚书水部郎/奉启陈谢/手敕答/曰美锦/未可便制/簿领亦宜稍习
B.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俄以本官兼尚书水部郎/奉启陈/谢手敕答曰/美锦未可便制簿领亦宜/稍习
C.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俄以本官兼尚书水部郎/奉启陈谢/手敕曰/美锦未可便制/簿领亦宜稍习
D.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俄以本官兼尚书/水部郎奉启陈谢/手敕答曰美锦未可便制/簿领亦宜稍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诰,文体名,是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命令、文告。
B.志学,作为年龄的代称,相当于说“弱冠”,语出《论语・为政》。
C.公卿,三公和九卿的简称,原是秦中央集权体制,后也泛指高官。
D.辞藻,意为诗文的辞采,常指修饰文词的典故或华丽的词语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孝绰恃才而任性。起初他与到洽关系友善,但后来到洽很怨根他,原因是孝绰自认为才能胜过到洽,讥笑到洽的文章
B.刘孝绰年轻有盛名。范云虽然年龄比孝绰大很多,但他很欣赏孝绰,以至和他结为兄弟,并让自己的儿子拜见了孝绰。
C.刘孝綽被高祖赏识。他被兔职后,高祖多次派徐勉宣旨抚慰他,每有朝宴也常让他参加;高祖作了诗,又让徐勉先送给他看。
D.刘孝绰常盛气凌人。他对人多加欺凌轻慢,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便不惜夸大其词加以毁谤,尤其轻视盾、沈僧杲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号曰神童。
(2)洽寻为御史中丞,遣令史案其事,遂劾奏之。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城,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17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剖译成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伏尔泰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測为得之。”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値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相对于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中国哲学普遍内涵的关注和实残哲学等方面的推崇,中国哲学家显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西学以同样的关切。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由于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难以展示其系统的图景,从而妨碍了中国哲学家对西学的理解;同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使中国思想家对外来文化保持某种距离,等等。由此形成的结果之ー,是中西文化之间在这一时期形成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西方主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視超过了中国主流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重視。

(节选自杨国荣《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
B.明清时的传教士不但带来西方文化,也第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走向西方世界。
C.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几何学、逻辑学等,不大关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知识。
D.所引王夫之语证明其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科学技术,而非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中西哲学的互动关系时,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而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
B.文章引用欧洲思想家的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在实践哲学和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主流思想家对于对方的哲学理解并不均衡对称。
D.文章探究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其意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劣,而在促进彼此的深层理解。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教士充当传播文明的使者,促进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这其中就包含中西哲学。
B.莱布尼茨和伏尔泰都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但他们视角不同,所见中国哲学的优点也不同。
C.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D.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价值观关系不大,明清思想家对西学的这部分有更多关注和理解。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看,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滿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未,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滿满的圆了,进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荒的枝,荒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変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看看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花盆儿上,爷爷的锻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晴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看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的。”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月亮为题材的诗文很多,且多为借月思乡感怀之作。本文则独出心裁,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线索,创造出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
B.本文叙写了孩子们“盼月”和“赏月”的情景,既写出了月光的柔美,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和对月亮的喜爱,为后文“寻月”作铺垫。
C.在一番“寻月”后,孩子们一改最初的“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而变得”都觉得满足了”,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D.作者通过叙述孩子们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月迹”的丰富含义。
【小题3】文中多次描述奶奶说的话,这些话看似零散实则相互联系,简洁而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些话的作用。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习对人的改变作用是不可逆的,正如烤木做轮后“____,____”一样。
(2)《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想要登仙而去。
(3)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

6.语言表达(共2题)

7.
下列五个句子均取材于某中学戏剧社的古装戏剧本,每句都有措辞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1)端午将至,特为兄台奉上粽礼一份,聊表心意,还请惠存。
(2)就定于8月8日8点8分,小店准时开张大吉,欢迎各位届时光临。
(3)在下オ疏学浅,方オ斗胆进言,其间多有不妥之处,难免大师见笑鄙人啊。
(4)老夫行动不便,只能就此留步!如蒙不弃,欢迎随时光临寒舍。
(5)大人垂爱,本当敬从,但卑职疏懒已久,不堪重用,未敢俯就,还请见谅。
8.
仔细观察郝延鹏创作的漫画《彼此》,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说明构图要素,不超过100字。
(2)解读漫画寓意,不超过3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