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282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最终的目的,是让机器代替人类,去辅助或者完成人类能够完成的事情。在有问必答的Siri和Alexa出现以前,亚马进的导购行为对买书的顾客有一定帮助。我就经常本来只想买一本书,结果一下买了三四本。后来亚马逊业务广了,这种人工智能导购的问题就慢慢显露出来。程序员们_________地工作加班,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购物的思路是什么。很少有人会买了一台冰箱以后再买一台。亚马逊偏就会向刚买完冰箱的顾客推荐别种型号的冰箱。关于程序员的笑话_________,大概都是讽刺他们没有生活常识。妻子对程序员说:“你下班的时候去买6个包子。如果看见卖西瓜的,就买一个。”程序员带回家一个包子,妻子大怒:“我怎么跟你说的?”程序员说:“我看见卖西瓜的了。”一个不好笑的笑点就是:所谓“常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 )。

人类总是声称需要体贴关怀和_________的服务。计算机程这样做的时候,却常令人不胜其烦。电脑都需要备份,但人类宁可忘记备份直扇自己耳光,也不会对每天一次提醒自己要备份的操作系统_________。只要程序员们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能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对有些人来说是不存在的。B.而对程序员来说是不存在的。
C.而对计算机来说是不存在的。D.而对丈夫来说是不存在的。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夜以继日  层出不穷  无微不至  感激涕零
B.宵衣旰食  不胜枚举  无微不至  感同身受
C.夜以继日  不胜枚举  无所不为  感激涕零
D.宵衣旰食  层出不穷  无所不为  感同身受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程序员们只要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行。
B.一旦程序员们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能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
C.程序员们只要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能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
D.要制造出万能管家一样的完美人工智能,程序员们要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行。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老 病

俞德邻

老病幽栖觉懒吟,眼观时态独关心。古今不泯春秋笔,天地难欺暮夜金

幸有别肠堪贮酒,未愁短发不胜簪。柴门一闭从春尽,桃李飞花叶又阴。

(注)①俞德邻,宋仁后曾做元军人质,终不屈服。入元后,拒绝了朝廷多次征召。②暮夜金,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后称暗中贿赂为“暮夜金”。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
A.首联作者幽栖于自然,虽身体老病,仍关心时局。
B.颔联“古今”、“天地”从时空切入,表明心志,意气昂扬。
C.颈联“不胜簪”化用杜甫《春望》中诗句,表达感情相同。
D.本诗前三联感事抒怀,尾联恬淡平和,自然深远。
【小题2】诗歌以“老病”为题,却无暮气沉沉之感,因此有评论认为此诗有“发扬蹈厉”之意,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父虔之,宋乐安令。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尝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汝师之。”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B.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C.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D.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瞬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阕,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丁忧期间官员必须离职守制,如朝廷有需要,官员也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称“夺情”。
B.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诗》《书》(礼》《乐)《易》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C.黔劓,黔,通“黥”,又称黥刑、墨刑,是以在犯人的脸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罪犯标志的刑罚。劓,是割去鼻子的刑罚。
D.素琴,点《陋室铭》中“素琴”相同,为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的琴。零是汉文化中地位极为崇高的乐器,被历代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麟士聪慧机敏,博闻强识。年幼听父亲谈论道家学说,听后即能复述无遗。年过八十,仍耳聪目明,曾在灯下小字书写二三千卷书。
B.沈麟士淡泊名利,节操高尚。曾受到孔山士、张永、沈约等人的征召举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终生无所营求,而致力于钻研学问。
C.沈麟士为人至孝,受人敬仰。他服丧尽礼,每遇忌日总要流泪十多天。隐居山中,有弟子数十百人,时人编成谚语赞叹其为“贤士”。
D.沈麟士读书刻苦,甘于清贫。平日一边编制竹帘,一边诵读诗书,被称为“织帘先生”。自己背柴汲水,并日而食,却仍读书不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
(2)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生日礼物

赖海石

德明老汉听到外面有声响,睁开眼睛,望了望窗子。此时,天还没有完全亮透。

德明起床,披衣,开门。是大娃,正在院子里“啪、啪”地劈柴。

大娃听到“吱呀”开门声,抬起头,嘿嘿一笑:“爹,吵醒您了,您回睡去,我不劈了。”

德明说:“起来就起来了,不睡了。你先去担满水吧。”

大娃说:“惠英去担水了。”

正说着,惠英担着两桶水一颤一颤地回来了。跟在惠英后面小兔子般蹦蹦跳跳的孩子,是小花。还有一条撒着欢儿的小黄狗。

德明说:“那先烧一锅水吧,等一下要杀鹅、焖牛骨头。二娃说天不亮就出发回来。”

大娃就喊小花:“跟在你妈屁股后面跑来跑去干嘛?烧水去。”

小花就走到灶前,踮起脚尖,刷锅,放水,再蹲在灶前烧火。

惠英把两桶水倒进水缸,腰肢一扭一扭,又去担水了。小黄狗屁颠屁颠跟了过去。

大娃继续抡起大斧“啪、啪”地劈柴。

水刚烧开,二娃一家人就到了。二娃从车上卸下一大堆菜:有牛头、牛脚、活鹅、猪肉、排骨、青菜……二娃一边用手机对着菜拍照一边说:“这牛头、牛脚是我特别叫张屠夫留的。我说我爹生日,你一定要给我留。”又给德明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天不亮就回乡下,给自己放假一天,祝父亲大人生日快乐。”

大娃对小花说:“给二叔、二婶抬椅子,端茶。”

胖胖的二娃和胖胖的二娃媳妇就坐在小花抬出来的大椅子上喝茶,玩手机。

二娃的孩子追逐院子里觅食的母鸡去了。惠英洗碗、盆、筷……择菜、洗菜、切菜。

大娃用烧红的铁火钳给牛头、牛脚去毛,随着“嗞嗞”的声音,青烟带着烧焦毛发的气味在院子里弥漫开来。大娃把牛骨放进锅里焖着,对二娃说:“二娃,你看着点火,我去网几条鱼。”

二娃抬头“嗯”了一声,又低头玩手机。

大娃拿网去池塘网鱼。——这池塘是德明放养的,但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小花也要跟去看网鱼。大娃说:“带着妹妹在家玩,不要把妹妹的漂亮衣服弄脏了,等一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要来。”

但直到吃完早餐后好久,大娃、惠英把中午“正餐”的饭、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在城里工作的三娃一家人才到。

三娃媳妇白白净净,苗条高挑;三娃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三娃一下车就掏出软中华,给爹、哥发烟。大娃正在拆牛骨,双手不得空,说:“夹我耳朵上。”又说:“你开车辛苦了,去陪爹坐、喝茶。”又吩咐小花:“小花,给三叔、三婶端茶。”

三娃打开一个包袱,取出一件新外套给德明披上,说:“这是我媳妇给您买的生日礼物。穿上,看看合不合适。”又去车上抬下一个一座山一样的大蛋糕,和德明一起站在蛋糕前,叫媳妇用手机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给父亲大人的生日礼物。”

三娃对大娃说:“大哥,我和二哥的生日礼物都发朋友圈了。你这个做老大的,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老爹?”

 

大娃摸摸后脑勺:“我,我没有礼物哦……”

大娃说:“开饭了。大家坐上来吃饭,我还煮一个鹅杂木耳汤就来。”

一桌人举杯:“生日快乐!”

德明的酒杯突然掉落桌上,身体往后倒去。

事情太突然。三娃说:“爹晕了,快打120。” 二娃说:“自己有车在门口,还打什么120?”二娃背起德明就往外走。小花说:“我爹爹有办法。”正在舀汤的大娃听到动静,放下汤勺,跑过来,掐人中,捏虎口。德明很快又苏醒过来了。大娃说:“爹有低血糖,三天两头晕倒。不怕,我跟医生学了几招。”大家松了一口气,又围上桌吃饭,欢声笑语,热闹起来。

小花把大娃拉到一边,悄声说:“爹,你以后可不可以出去打工呀?打工有钱,给我买弟弟妹妹那么漂亮的衣服。”

大娃说:“你看爷爷经常晕倒,我要随时照顾他,不能走哇。如果能走,爹爹早就去打工了。等爷爷好了,我就去打工。”

小花说:“那爷爷什么时候会好呀?”

大娃说:“小花乖,听话,爷爷就好得快。”

小花点点头,和弟弟妹妹们,还有小黄狗,玩儿去了。

(摘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切入新时期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在进城打工和留乡赡养老人的抉择中,大娃展示了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
B.小说对大娃媳妇惠英描写的笔墨不多,但是从她的动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贤惠、能干、明理的好媳妇。
C.小说讲述了老汉德明过生日,儿子三家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进城的二娃、三娃都很成功,也很孝顺,做事得体。
D.小说语言比较生动,运用了叠词、拟声词、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小题2】大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具体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结合全文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在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向两会提出修改《教师法》的议案,《教师法》要明确写清楚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

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

在周洪宇看来,目前对于教育惩戒权没有一致的看法。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这样既是对教师正确合理使用惩戒权的法律支持,也是对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侵害的法律规制。

(摘自2019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这些学校,曾尝试让“戒尺”回归教室。

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如果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校纪班规或老师所作的其他规定,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

关于戒尺的使用,学校对数量、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例如数量不超过2个,只能惩戒手掌等。学校老师蔡川表示,“使用戒尺前,我事先通过微信和这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了一场关于惩戒制度的听证会。参会人有教师、学生、家长,史有心理学专家和律师。讨论:该如何把对学生的惩戒权还给老师。校长李伟平说:”“我们知道会有很大的阻力,甚至会走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件事对孩子有益处,对社会有贡献,我们就要去做。”

(摘自《新浪看点》)

材料三


(摘自《百度图片》)

材料四:

其实,不难发现,老师之所以在惩戒上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因为缺乏对界限和细节的明确规定!

但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希望每一个老师能守住自己的初心,每一件事都力求问心无愧。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老师的好做法,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尽量地让自己对孩子的惩戒达到最好的效果:既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又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底线。

希望每一个家长能多多理解和信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爱,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如果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一味地迁就和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越走越放肆,越长大越难以管教,走向社会,难免会经受更大的惩罚。

(摘自《搜狐新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上,教师不愿管、不想管学生,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会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可能引发麻烦。
B.教师使用戒尺惩戒学生,需先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支持和理解才能进行惩戒。
C.从社会调查统计看,多数人是支持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法律修订者可参考各项数据以便使法规更合理合情。
D.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孩子长大会难以管教,会经受更大的惩罚。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新闻报道,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需要修改《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
B.材料二是回顾2018年部分学校的探索实践,以资借鉴,介绍相关学校的实施细则以及教育者对此事的决心和责任心。
C.材料三是社会调查,关于教师是否可以适当行使教育惩戒权,赞同的多于反对的。需制定详细准则,让教师有规可依。
D.材料四是评论、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从现状、原因、做法、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 众

周振国

①慎众,是说人处在群体中的时候,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和慎独是相对而言的,强调的都是一个“慎”,即独处或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②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于是他把人群称为“乌合之众”,著有著名的畅销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谚云:“毒蛇能害人,群蚁能治它。”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喜欢扎堆,是因为它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者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这是一种生存法则。但盲目从众或随大流不同,譬如,过马路集体违规,这是“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投机心理;“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这是无知和迷信的悲剧;只因自己的叫声不合群不招人待见,原本是益鸟的猫头鹰便无奈东徙,这是消极退让、委曲求全;至于小斑鸠出主意让猫头鹰彻底改变自己天生独异的声音来讨好别人,则纯属馊主意或使坏;朝堂之上迫于赵高的淫威附和着把鹿说成马,这是明哲保身或保命等。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盲目从众或随大流就要被划为“不善”了。

③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且不提他。但李斯的事,还是值得一说的。秦王朝建立以后,丞相王提出以分封制治国,没有人提出疑义,独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反对,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即郡县制。重要的是,他舌战群儒,最终使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④但是,“人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一般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这是墨菲定律的若干定律之一。事实上,柏拉图如果不自信,李斯要没点见识,恐怕也不敢悖众或当众犯愣。所以,慎众,得有双慧眼,能看明白事情。《<读书敏求记>序》:“益人神智者,惟书而已。”但眼下碎片化阅读强势抢滩国人本就可怜的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但浮皮潦草,终使人肤浅而浮躁,这个问题解决不易,任之堪忧。面对如今这个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遇事若不多加分析、轻信盲从,分分钟就会被裹挟、被绑架。爱默生有句名言:“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⑤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还是难在不敢做自己,怕落个不合群、不识相或假清高、假正经之类的名声,因而讨人嫌、招人恨,说到底还是修养不到,私心杂念在作怪。元人王冕,不从权贵,不随世俗,穷隐村野,唯抱贞心,其《墨梅题图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摘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慎众是人处在群体中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告诉我们无论独处还是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B.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凭借此观点,他的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
C.与自然界中弱小动物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不同,人的盲目从众或随大流要被划为“不善”。
D.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提出郡县制,反驳丞相的分封制,舌战群儒,这可能与他有慧眼、能看明白事情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慎众”的概念,与人们熟悉的“慎独”相对而言,开篇自然顺畅,易于让人接受。
B.第二三段借名家观点、熟语、寓言、史实等论述 “从众“与”慎众“的表现、原因与区别。
C.第四段是解决问题。读书可以益人神智,哪怕是碎片化阅读;遇事多加分析,不轻信盲从。
D.第五段以元人王冕为例,说明“慎众”要敢于做自己,加强修养,不存私心杂念,独立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的“投机心理”“无知和迷信”“明哲保身或保命”等,都是盲目从众或随大流,都不是“慎众”。
B.韩愈认为,尽管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但他“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还是禁不住写文章盛赞他。
C.面对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需要慧眼、见识、独立思考。
D.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难在勇气、修养上,顾虑太多,不能坚守“贞心”,最后只好“合群”“随大流”。

5.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了当地风俗,赞美了古老的乡土文化。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
(3)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笑是人类的特权。——(美)卡耐基

④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印)秦戈尔

⑤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德)威尔科克斯

⑥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郭敖

以上诗句和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现实生活,以其中两三句作为立意基础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仿照划线句子的示例,另选对象,续写句子,体现一定哲理。
在不用的人眼里,海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对渔民来说,它是亲人也是对手;(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面是来顾客给网店客服的留言,其中有多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五处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曾几何时光顾小店,觊觎一件裙子,果断下单后,邮来的尺码不对,正告店主,务必尽快处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