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192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0

1.选择题(共9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②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③他们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④他们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⑤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
⑥“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A.①③④②⑤⑥B.①⑤④②③⑥
C.②③⑥①④⑤D.②⑥⑤①③④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民的名义》中戏骨级演员获得观众认可,无独有偶,老演员惠英红击败周冬雨,获得第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B.眉山苏氏一门才俊当然不错,而“苏小妹三难新郎”纯属虚构,然而这个浪漫故事却至今流传
C.凭主人语言控制,智能家电就可完成点播歌曲、电影,甚至聊天等任务。
D.2020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3.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然(cù)    或(jiān)   击(jū) 残羹冷(zhì)
B.打(hāng)  拮(jù) 搭(shàn)    铢必较(zī)
C.倔(jiàng)  跌(dàng)  曲(quán) 茕孑立(qióng)
D.草(kē)    慰(jiè)    炮(luò) 人心脾(qìng)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辟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沧凉。
B.综艺节目可以插科打诨,但不能娱乐至上,助涨艺术创作的浮躁风气。
C.处在互联网时代的乌镇奏出了一曲曲古韵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新声。
D.为有效控量、妨堵、治霾,天津实施无偿摇号与有偿竞价相结合的汽车限牌措施。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进取的精神。
B.浙江省推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便利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C.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共享出行”领先于世界。
D.中日防灾减灾论坛吸引了约240名左右嘉宾,大家就关心的话题展开交流。
6.
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比喻)
B.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对偶)
C.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拟人)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
7.
下列对《长亭送别》“叨叨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杉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A.在结构相近的语句中,推出众多物象,读来颇有铺陈之美。
B.“兀的……”句的反复,突出了女主人公无比愁闷的心情。
C.大量叠词的运用,使崔莺莺的情感抒发显得更为热烈奔放。
D.用语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元杂剧语言“生活化”的特点。
8.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B.不能容于远近
C.敢以烦执事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阶段就(留下)大的遗憾,我看不出他们的聪明。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中有了最终的目标,梦也就一样有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东家的狗在西家叫,客人经过厨师身边去吃饭。

2.句子默写(共1题)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
(3)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诗歌鉴赏(共1题)

11.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上片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历史上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业绩,引发感慨。
B.下片开头追述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溃败的史实,建议当权者挥师北伐。
C.结尾词人以廉颇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慨与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
D.作品运用典故自然贴切,寄意深远,历史感怀与现实忧思互相交织。

4.文言文阅读(共2题)

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所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去不义 亡:丢弃
B.毋内诸侯内 同“纳”,接纳
C.籍吏民 籍:登记
D.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臣为韩王送沛公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君为我呼入
D.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夜访张良,使得原本紧张的局势出现转机。
B.从怪罪鲰生、拉拢项伯等言行可看出刘邦机敏、果断、精细。
C.作者运用对照手法,用项伯的当机立断突出张良的优柔寡断。
D.语言描写精练生动,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2)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3)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小题1】分析前两则材料,儒家关于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第三则材料,请概括说明“君子、小人之异”,并加以评价。

5.现代文阅读(共3题)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是一生最好的渴念

葛永平

(1)这张照片,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秋,一个阳光亮眼的正午,父亲做了面,是用三样面做的:白面(麦子磨的面)、豆面(大豆磨的面)、粉面(玉米发酵后磨的面),擀成“三和面”。父亲说,好面啊,溜溜长。父亲捞了面,就坐在单位的食堂门口。过往的职工看着父亲碗里的面,心里就痒不住地翻出话来:葛师傅,吃面啊。父亲就应和道:是啊,吃面。我记得就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对话感染了我,我从屋子里取出相机,给父亲照下了这张吃面的照片。照片上的面很长,父亲以幸福的姿态跷着二郎腿,同时,我感到了麦穗里面的福气正朝着美好的生活鼓出来。

(2)吃面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解馋,就像南方人吃大米一样。北方人,几天不吃面便觉得心焦难耐。我最喜欢吃的面就是三和面,浆水菜哨子,捧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为人民服务”大海碗,坐在自家的土窑炕上,边吃面边听妈唠叨,“吃饱饱的,出门在外吃不上妈的手擀面了。”世界那么大,阳光那么好,成长是多么不开心的事啊。我那时虽然只有十几岁,自小常想长大事,长大是要离家的,家是爸妈在灶前扬眉与低首之间的一个幸福,在家的日子就是蒙着爸妈的开恩,想吃面,不动手一碗面来了。出门的人,就算一碗面在眼前,可那面里头再没有了爸妈的唠叨,再好吃的面都显得寡淡了。成长让一个人岁月静好尘埃落地,好么?也好也不好。成长,刀锋似的,瞬间削你到老。

(3)面是天地之间,最普通、最实在、最没有富贵气的民间食物,千百年来,人们对面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水平。有面吃,才能饭饱生余事。偶尔翻书,看到面大约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就有,东汉恒帝时有一个很喜欢吃面的尚书叫崔寔,写了一本《四民月令》的书。书上说“五月,阴气入脏,腹中寒不能腻。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浓,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据考证“煮饼”、“水溲饼”是最早的面食。崔寔尚书吃面居然吃出了经验,知道吃面也有自伤的时候,也就是说有些月份是不可以多吃面的。面在魏晋时称“汤饼”,南北朝称“水引”。我由是喜欢面的先祖“水引”。你来想象一下,就像中药罐中的药引子七粒红枣一样,失去了引子,中药药性就失去了大半。面是水引,在清水中一掩一映,一蓬一丛垂吊在筷上,散披在锅里,让静伏在炉畔的嘴:先是汩汩欲出口水;再是一阵难奈的下咽,时不时地涌进半帘香雾,拿了细瓷青花碗一舀一吆,馋得人真要举臂欲飞了。《齐民要术》介绍说:做水引,先要肉汁将面和好,然后用手将面挼成筷子粗细的条,一尺一断,放在盘中用水浸,做时手临锅边,面条要挼得如韭叶一般薄,用沸水煮熟,即为“水引面”。我想也该就是我们如今吃的拉面了。

(4)面的发展要数宋朝,北宋汴梁城内,北食店有“淹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榛子”等;川饭店有“插肉面”、“大燠面”;面食店有“桐皮熟脍面”;寺院有“素面”,山林之家有“百合面”和“梅花汤面”等。南宋城都临安城内,南食店有“铺羊肉”、“煎面”、“鹅面”等;面食店有“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淘”等;菜店则专卖“菜面”、“齑淘”、“经带面”。曾经浓墨重彩的汴梁城里,面把李师师丰仪得如雪地春风。面于李师师,李师师于赵皇帝,赵皇帝李师师的故事于北宋难民,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就是那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就是颠沛流离的南逃路上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5)面是由花朵历经季候修成的正果,皆是雨露、日月凝结的养分。物竞天择,水到渠成,人们除了具有对面类饮食的惯性外,亦具备了对面的发现惯性,总应和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经过两千年的发展,面条的做工进一步形成了擀、拽、抻、揪、切、削、压、捻、搓、拔、擦、剔、溜等多种制法,以及煮、蒸、炒、炸、烩、炝、卤、拌等多种烹调方法。春季烧卤面,夏季凉拌面,秋季肉炒面,冬季热烫面的四季吃法,吃得北方汉子人高马大,走南闯北,一碗面落肚,逞气要强的面子就显出来了。北京风味的打卤面、山西风味的刀削面、陕西风味的臊子面、山东风味的伊府面、上海风味的阳春面、四川风味的担担面、湖北风味的热干面、浙江风味的虾爆鳝面、江苏风味的锅盖面、新疆风味的回手面、福建风味的八宝面、广东风味的虾蓉面、安徽风味的酥鸭面、贵州风味的太师面、甘肃风味的清汤牛肉面、黑龙江风味的北城三丝面、吉林风味的朝鲜冷面、台湾风味的椒油凉拌面等。面如我们的五千年文明,飘溢着一股文化香风,也让我们闻到了一股王者与平民平常过日子的优雅和闲逸之气。

(6)有面吃,实在是有一份无可比拟的踏实啊。面恩养了人的筋骨,大地上才能感觉到清晰的甩臂声。想想看,出产麦子的地方,每人每天都要吃面。一碗面下肚天塌下来也不会慌神,还扬起头说:“再来一碗!”面是北方人的天,是把日子快过成光景了,憋着足劲走在人前头去的精神。面是走长路的粮食,是把人安顿住了,以圆润姿态把持着每一颗或远或近的心,是诚实、稳当、知足、认死理和一好百好的德性根源,世上的山珍海味再好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一碗面!

(7)我妈说,吃了由面粉揉筋道的面,人才能长结实,才能长出硬面一样的肌筋,才敢向着离家很远的地方走。土地用它的出产养育着它上面的人。如果说吃是健康的肯定,那么,有面吃该是一生最好的渴念了。吃就是一种世俗呀,张家大爷海碗里的面拌了葱花的香气,那香气是什么呀,是心平气和翻闹出你对于旧时光阴的依恋。也许你爱过一个正当妙龄的女子,但是,最让你动心的怕是居家过日子香透窗棂的那一碗面吧!原谅我对于其他食物认识有限,我是一个只知吃面的人,因为面,我无法长时间奔赴异乡。

(8)如今,照片上吃面的人已经丢下我走远了,走远到我打听不到任何音信的地方,而活着的我几天无面就长夜难眠,饥肠辘辘。

(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1)成长让一个人岁月静好尘埃落地,好么?也好也不好。成长,刀锋似的,瞬间削你到老。
(2)面于李师师,李师师于赵皇帝,赵皇帝、李师师的故事于北宋难民,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就是那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就是颠沛流离的南逃路上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小题2】文章第五段中有大量的列举,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面是一生最好的渴念”中“面”的理解。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兴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也成为世界打量与认识中国的窗口。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门槛,汉字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楷书,不少人开始研究汉字的演变历程,试图通过汉字溯源,解开更多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密码。

汉字的起源与早期的图形符号有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因此,汉字字形从诞生起就蕴含着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国家典章制度等文化信息,还蕴涵着中国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逻辑,它不仅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其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汉字进行溯源至关重要,这与汉字的特质有关。欧美国家的语言大多是拼音文字,它的意义由其所指决定,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则不同。北师大教授齐元涛认为:“词义不是汉字最核心的问题,字形和词义的关联才更重要,这是汉字本身的特点。我们今天用的是象形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楷书和简化字,这便需要我们去溯源。”陈寅恪曾说,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汉字教育就是将字与文化整合起来。据此,齐元涛提出了“字课思维”,希望在语文课上能用汉字溯源作抓手,让孩子们在对汉字的认知基础上走向对自然的认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当下汉字溯源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因为生活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都已经遗失了。当然,现代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字课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它使汉字教育可视化成为可能。融媒体儿童教育丛书“汉字魔方”作者李英说:“汉字动画主要通过图形呈现在书里,让孩子在图中找字,让学习成为一种游戏。”不过,需要规避的风险是,精彩和趣味背后有可能出现的不准确、不严谨。特别重要的是,广大教师要意识到,汉字溯源不是简单地将汉字和文化放在一起,而是要还原汉字和文化结合的历史的真实意境,从而理解其初始的意义。

(选自201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B.“六字”是许慎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归纳。
C.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字形与字义相关联。
D.“字课思维”就是通过识字教学启发思维。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破解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密码,只能通过汉字溯源来完成。
B.陈寅恪的话为齐元涛提出“字课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
C.汉字溯源的现实困难是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已全都遗失。
D.运用现代融媒体技术需要规避过于追求画面感的风险。
16.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节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两篇选文均为小说的结局,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人公有何作用?请作简析。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故宫口红、角楼咖啡、故宫上元之夜……一项又一项新颖的文创产品令北京故宫爆红网络。今年春节,故宫博物院更是借助着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以“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将繁华的春节景象从历史档案史料中,带到二十一世纪的大众身边。

这座明清两朝,绵延6个世纪的故宫,其威严的形象,在今天渐渐显露出它多元的魅力与色彩,超越岁月,散发出朝气与活力,也通过崭新的形式,与我们前所未有的靠近。有人说,600岁的故宫,像年轻人一样思考。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