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 )记得。一切( )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 )你( )生萍儿,受了病,( )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 )保留着,为的是不忘记你,弥补我的罪过。
A.都总由于因为总是全 | B.总全都甚至于曾经由于都会 |
C.都全由于因为都至今 | D.总都甚至于因为总都 |
A.提防(dī)谛听(dì)楔子(xiē)鲈鱼堪脍(huì) |
B.伺候(cì)惊愕(è)喘气(chuǎi)阿谀奉迎(yú) |
C.埋怨(mán)暮霭(ǎi)凝噎(yē)繁文缛节(rù) |
D.自诩(xǔ)慰藉(jí)罪愆(qiān)刎颈之交(wěn) |
售价(元/本) | 50 | 55 | 60 | 65 | … |
月销量(本) | 2000 | 1800 | 1600 | 1400 | … |
已知该图书的进价为每本30元,设售价为x元.
2.句子默写- (共1题)
(1)云树绕堤沙, ,天堑无涯。
(2)人生如梦, 。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4)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6)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 ,到黄昏、点点滴滴。
(8)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
3.诗歌鉴赏- (共1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关汉卿不朽
夏 衍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金元间解元”之说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想象之谈;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吕·一枝花〕套中的描写,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子。我看这也是很片面的推断,姑不论词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即使是吧,在那个黑暗时代,这样“自述”一番,何尝不可以解释为故作佯狂,以冲淡他的政治色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
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他身受和目击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了勇敢的斗争。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两句话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他所说的“一空依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辨骚》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小题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关汉卿为“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证明了关汉卿不可能在元朝时“得解”。 |
B.郑振铎指出“解元”只不过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
C.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项下没有“尹”这个职位。 |
D.“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 |
A.作者处于社会低层,身受并目击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
B.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 |
C.关汉卿用“自铸伟词”来描述自己的戏曲创作,表现了他对屈原的追慕。 |
D.关汉卿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
A.作者认为《不伏老》不是关汉卿自然主义的自述,而是故作轻狂以冲淡政治色彩。 |
B.文中用来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有 “不可能”、“想象之谈”、“很片面”等等。 |
C.作者对元明两代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说法,所持的基本态度是:怀疑。 |
D.语段有立有驳,“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是立,对人们的四种说法是驳;论据充分有力。 |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①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②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③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④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⑤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⑥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⑦一切苦难深重的人暂且放下肩上心头的苦难,因为是秋天了,秋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沟通着我们的情感,倾吐胸臆,仰天长啸,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
⑧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⑨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
B.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 |
C.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秋天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
D.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
E.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
【小题3】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
【小题4】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5.语言表达- (共3题)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 , 。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