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①______!这形式,是轮训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②______;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A.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 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的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
B.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 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
C.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 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
D.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 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
A.听闻母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本应该躬临盛会,但因事不能参加,深以为歉。 |
B.我自从高中毕业之后,一直垂念师恩。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 |
C.您是我市的知名作家,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惠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
D.我们是相交多年的好友,这次你从千里之外捎来如此厚礼,我却之不恭,只好笑纳啦! |
A.徐志摩可以说是诗歌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能望其项背的。 |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
D.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
Welcome to the House of Noodles! In our restaurant, we have some great specials. We have different kinds of noodles like mutton noodles and beef noodles. There are some delicious vegetables in the noodles. 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A large bowl of beef noodles is only eight yuan. For mutton noodles, a small bowl is five yuan, a medium one is seven yuan and for a large one, it is just ten yuan. You can also order our cabbage and egg noodles for just four yuan. And we have free green tea for you every day. All our noodles are good and at a good price!
A.自中央作出部署以来,无论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清理“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自的歪风,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都使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制,也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清。 |
B.离开文化的滋润和文明修养的增强,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内心极度焦虑,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变得紧张了。 |
C.各地要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新路子,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
D.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再创新高,住宅待售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去库存”是2018年房地产市场的主调。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沁园春 长沙》中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_。
(3)惨象,_________________;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诗歌鉴赏- (共1题)
卜算子.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小题1】***词原稿是“梅也不争春”,后改“梅”为“俏”,下列对这一修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去“梅”字,使全词处处写梅而字字无梅,收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
B.改“俏”字以后,两个“俏”字相连,使上下片衔接更紧凑,音韵更和谐。 |
C.用“俏”字体现梅花比其他花更美丽、娇艳。 |
D.“俏”而“不争春”,突出了梅花谦逊自处的高尚品德。 |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蔡徵,字希祥,侍中、中抚军将军景历子也。幼聪敏,精识强记。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徵本名览,景历以为有王祥之性,更名徵,字希祥。梁承圣初,高祖为南徐州刺史,召补迎主簿。寻授太学博士。天嘉初,迁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历外兵参军事、尚书主客郎,所居以干理称。至德二年,迁廷尉卿,寻为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掌诏诰。寻授左民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后主器其材干,任寄日重,迁吏部尚书、安右将军,每十日一往东宫,于太子前论述古今得丧及当时政务。又敕以廷尉寺狱,事无大小,取徵议决。俄有敕遣徵收募兵士,自为部曲,徵善抚恤,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近一万。徵位望既重,兼声势熏灼,物议咸忌惮之。寻徙为中书令,将军如故。中令清简无事,或云徵有怨言,事闻后主,后主大怒,收夺人马,将诛之,有固谏者获免。祯明三年,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徵日夜勤苦,备尽心力,后主嘉焉,谓曰“事宁有以相报”。及决战于钟山南岗,敕徵守宫城西北大营,寻令督众军战事。城陷,随例入关。 徵美容仪,有口辩,多所详究。至于士流官宦,皇家戚属,及当朝制度,宪章仪轨,户口风俗,山川土地,问无不对。然性颇便佞进取,不能以退素自业。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徵不修廉隅,皆此类也。隋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会旨,然累年不调,久之,除太常丞。历尚书民部仪曹郎,转给事郎,卒,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蔡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
B.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
C.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
D.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
A.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右迁”“陟”表示晋升;“左迁”“迁谪”表示降职等。 |
B.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
C.后主,在本文指陈朝的末代君王。我们熟知的“后主”还有蜀汉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 |
D.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
A.蔡徵孝顺父母,笃守孝道。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就按成人礼节为母亲服丧;他的父亲认为蔡徵有孝子王祥的品行,替蔡徵改名。 |
B.蔡徵政务娴熟,办事干练。陈后主诏令蔡徵决断廷尉寺狱大小事情;蔡徵受命招募兵士,十天到一个月之间,招募兵士将近一万人。 |
C.蔡徵位高权重,险遭不测。蔡徵担任中书令时,有人说他有怨言,陈后主听闻后大怒,想杀蔡徵,幸有人极力谏诤,蔡徵才免于一死。 |
D.蔡徵历官三朝,颇受器重。梁高祖征召他为主簿;陈后主让他给太子讲述古今得失和当时政务;隋文帝召他咨询,即刻授予太常丞。 |
(1)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 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 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强力输出物质商品、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 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 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 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人民日报》2018年3月14日07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这是 “文化全球化” 产生的背景。 |
B.“文化全球化”将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
C.通过交流互动强力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 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 “文化全球化” ,以攫取更多利益。 |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 “文化全球化” 这一伪命题做了细致的分析。 |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这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 “文化全球化” 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的深度思考。 |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 “文化全球化” 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 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 “文化全球化” 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会消融其他文化, 那将是灾难性的。 |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
种草不如种青稞
凌仕江
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
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7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50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
最初的几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
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天醒来就老了!
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
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
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
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开除。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
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
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
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
“狮泉河。”
“为啥呢?”
“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
“活的,死的?你都看见了?”
“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
“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
“挺好,青青的。”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
6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干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桌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
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
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
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
不久,局长就退休了。
后来,他也当了局长。
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
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
(选自《今日文摘》2009年1月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作者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他”和老局长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便于作者站出来发表议论。 |
B.小说结尾写道“他也当了局长”,说明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只要能够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 |
C.小说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刻画人物形象,“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等言词,表现出老局长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 |
D.小说以“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 |
【小题3】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
6.语言表达- (共2题)
据说,清明这天一定要放风筝。有些地区还举办放风筝比赛,人们认为风筝飞的高低是年景好坏的标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传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是在春秋时期制造的。按其构造,风筝一般有硬膀、软膀、排子、长串、桶形等区别。为了增强风筝的娱乐性和趣味性,②_________________,如风琴、笛哨、锣鼓等。我国的风筝产地有很多,以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最为著名。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来,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才钻了出来。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命题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