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139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9/4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科学发展观不仅从方法论的层面为我们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而且从世界观的层面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企业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B.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新民说,对曹操高陵的认定是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
C.在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培育创业文化,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湖南省就业压力,对于湖南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坚持科学跨越式发展、促进富民强省具有重要的意义。
D.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铁矿砂和煤炭等能源型商品,可有效解决中国生产性原材料不足和能源缺口的困境。
2.该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完成问题。

【小题1】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B.汽车工业C.石化工业D.钢铁工业
【小题2】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对大海其实并不陌生,也曾徜徉其间,像一叶扁舟,在无垠的波峰浪谷沉浮。海的阔大无边,繁衍想象无跟。

住地旁是岛城最南端的海湾,木质廊桥沿海边蜿蜒,消失在望不到头的天涯。季节进入暖意融融,白日的大海是温柔的世界,轻轻的潮汐如同婴儿的嘴,甜甜地啜吮着岩石。不知何来的红衣女子,在远处的礁石上________,海风轻吹,她婷婷玉立的身影,在蓝色的背影下,宛若一尊塑像,是在和海交流吗?

夜色降临,一轮昊月从东方升起,黑魃魃的大海还在呼啸,耳边依然能听到________的涛声,只是这涛声没有了________的气势,就像在江南听江潮,隐隐约约,确又让你分明感觉到磅礴的力量。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徜(chǎng)徉 繁衍 一叶扁(piān)舟
B.啜(chuò)吮 想象 暖意融融(róng)
C.磅(pāng)礴 潮汐 婷婷(tíng)玉立
D.蜿(wān)蜒 昊月 黑魃魃(xū)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伫立 若有若无 风起云涌
B.矗立 若有若无 波诡云谲
C.矗立 若即若离 风起云涌
D.伫立 若即若离 波诡云谲

2.句子默写(共1题)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
(5)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
(6)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①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②。斗城③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④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⑤。怀倥偬⑥。落尘笼。簿书丛。鹖弁⑦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⑧动。渔阳⑨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注释)①五都:泛指北宋的各大城市。②鞚(kòng):有嚼口的马络头。③斗(dǒu)城:汉长安故城,这里借指汴京。④嗾(sǒu):指使犬的声音。⑤冗(rǒng)从:散职侍从官。⑥倥(kǒng)偬(zǒng):事多、繁忙。⑦鹖(hé)弁(biàn):本义指武将的官帽,指武官。⑧笳鼓:都是军乐器。⑨渔阳: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是对这段生活的总括。以下分两层来写:“肝胆洞,……矜豪纵”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的“侠”。“轻盖拥,……狡穴俄空”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性格上的“雄”。
B.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过去的生活虽快乐,然过于匆匆,如梦一样短暂。
C.“思悲翁”,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
D.全词叙事、抒情结合紧密,笔力雄健劲拔,神采飞扬,而且格律颇为谨严,句短韵密,激越的声情在跳荡的旋律中得到体现,两者臻于完美的统一。
(2)本词上、下两片运用何种表现手法突出构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结合下片诗句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不请长缨”?下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示季子懋修书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或者欲厚积而钜①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使诿之命耶,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己而自足   矜:同情
B.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   比及:等到
C.而使诿之命耶,之甚矣   惑:糊涂
D.所以则于后人者   贻:遗留,留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谓楚而北行   申之以孝悌
B.弃其本业,而驰鹜古典   度我至军中,公
C.天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吾还也
D.己则乖谬,使诿之命耶   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兄弟或姊妹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排行,本文中季子指张居正的小儿子。
B.“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其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了。
C.“丙子之春”中的“丙子”为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今年为农历己亥年,则明年为农历己子年。
D.“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中的“第”,指科第,为古代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及第”,没考中称“落第”,“下第”。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今汝既
B.今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C.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D.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居正的儿子懋修自幼聪明异常,学习写文章入门很快,张居正认为他是“千里马”,张居正的朋友们都称赞懋修,懋修是张居正几个儿子中最自鸣得意的。
B.癸酉年科举后,张懋修染上你了一种狂傲志气,丙子年春的考试遭受了挫败。
C.张居正用自身的经验教育儿子,不可好高骛远、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要认真反思,改正自己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写字虽然是小事情,但是不能不努力练好,字写得潦草不能归咎于命运,由此教育懋修,不可自暴自弃,要踏实努力学习。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3)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查。
B.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
C.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
D.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B.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解构。
C.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B.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
C.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D.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宁的权利

张承志

(1)进入90年代以后再做草原之行,感觉说不清地在哪儿变了。在社会和自己、蒙古牧民和我之间,仿佛硬拱进了一个第三者。它使人别扭不快,使人心思烦乱,而且使长久的安宁被一丝丝抽去。

(2)在都市里我已经习惯了它。换言之,我们习惯了日复一日在罪恶的喧嚣中,让双耳渐渐失聪,让眼球终日充血,让心灵的休息和宁静被扯出一根线,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地被抽着,像抽丝,像吸血。我们在大都市里以憔悴换回存活,再拼命干才能捎回一点意义。

(3)而漠北草原不同。那里静谧得简直能听见四十里外的一只獭子咳嗽。或者,在草海潮动时,能吞吸近在咫尺的声音。所以汽车和拖拉机常常闯到鼻子下才被人听见。

(4)我的养生之道,是两年里去草原休憩一回。然而人多难如愿,实际上只做到十年一两度。即便如此,在沉稳的静谧和安宁中,我摄取了清风露水,也摄取了安宁和平和。身心调整一月,然后人就能重返城市前线。

(5)原来养牧五畜的游牧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费几千年时间逐渐凝结了自己的民族和传统。他们享有几十里空阔无人的前庭,依靠绵延茂密的后山。视野里遥遥出现一星人影,他们知道那是谁家的老人去寻马找牛。夜深时仿佛传来一声响动,他们会意那是北边的某某趁月色运送青贮草。酷热的夏天午后他们放心地在山腰熟睡,因为毗邻的羊群今天向东面出牧了,而自家羊群应该在西山游荡。冰封雪断的冬月平原出现了两骑马,他们警惕地注视着,外人闯入的消息在傍晚前就能传遍方圆百里的所有人家。

(6)全套的语言依这种环境和生活建立起来,教科书和外语学院是无法归纳它的。全套的传统习惯和民族心理也在这里丰满。他们剽悍,因为必须降服野性的大畜;他们勤劳,因为生计贫富成败都只在自家一户每日的安排;他们寡言,因为自幼至老不出草海,针对外界的语言从来只是在半导体收音机里听过;他们满足,因为祖辈相传直至上溯成吉思汗,生活就是如此,而且平民的富裕也就是如此;他们热情,因为他们精熟四野,他们自己在风雪中独自找马或买粮的时候,也必须投宿求人。美好的文化形象被传诵了,蒙古草原,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拥有勇猛、古老、善良的名声。

(7)但是,今天这一切正在遭受着粗暴的破坏。前年回草原时,以前毡房羊群布散草海的风景,被挖上了疮疤似的窟窿——原来想发财的人刨开了青草,挖出一个个土法采铜的矿井。采矿坑或是长槽,深数米;或是坑道,深不可测。草地上游荡着三五成群的闲汉,用肉引开牧民家的狗,闯进毡包抄起壶自斟自饮。夜间不时蹿过摩托,载重卡车隔几天就运走一车矿石。

(8)以前,牧民讲述四周地名的时候,说到奥由特,总是带着神秘的语气。“有翡翠的地方”,我听着也觉得高兴。可是如今奥由特成了破坏植被和自然的情报源,亘古以来游牧民族享有的安宁被打破了。

(9)去年夏天再回草原,牧民兄弟的神经已经失衡。丑陋的黑洞愈挖愈多,家门口南边山坡上,视野中已是一片疮痍。采矿队搭的地窝子挡住路口,他们每天开着拖拉机汲水,使得水井总是几近干涸。牧民们的眼神不再自信和悠闲,他们老是紧张地盯着山梁上溜达的人影。家家的狗都晕头转向,不知该叫该咬;黑糊糊的地窝子附近,草原上甚至奔跑着两三头猪。马驹在矿坑里摔断腿,掉队的羊被人盗走。争吵纠纷时一片混乱,你蒙他汉,各自吵嚷着对方听不懂的语言。

(10)安宁被破坏了。古老的生活,被推上了一个边缘,摇摇欲坠。粗暴的深沟,不仅挖在奥由特的山坡上,它挖得文化、自然还有人心都伤痕累累。

(11)享有纯粹而悠久的安宁,也许是蒙古牧民的一项奢侈。虽然它才是人的基本权利。怕的是才刚刚开头,我想着打了一个寒噤。

(12)自然保护的话题正在外面大肆流行,而自然于一户户牧人是“努特格”,这个词一层层有营盘、草场、家乡、祖国的含义。或许他们该去听听天山天池的哈萨克,以及北京三里河的“和屯”人,听听更地道的绝望和不安。我沉吟了许久,空空凝视着旱季的绿草原。

(13)正在这时门前喧闹起来。出去看,牧羊犬咆哮着,对着远处两个怪物般的黑点狂吠。孩子们抄起套马杆,兴奋地跑去追赶。原来是挖矿人养的猪窜来了。惹得孩子们想套翻它。大人又吆狗又骂孩子,后来静了下来。像是话匣子里刚响过一个难听的插曲。当夜异常的静,包外又不时有摩托的响声。

(14)我睁眼望着半圆形的、蒙古包的天窗。墨蓝的天穹上缀着几颗星星,还是那个古老的大陆腹心的草原之夜,它眨着眼,注视着我们的不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2)段“在都市里我已经习惯了它”,“它”指“罪恶的喧嚣”,作者连用由三个“让”引导的排比句,写出了这种喧嚣给都市人带来的身体和心灵上的紧张焦虑与疲惫感。
B.第(5)段写了几千年来草原的游牧民形成的自然安宁的生活习惯和状态,与后文草原遭到破坏后,喧闹混乱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感慨。
C.第(6)段展现了草原牧民勇猛、勤劳、寡言、满足、热情的民族心理和性格,并形成一种被传诵的“美好的文化形象”,不管草原遭受怎样的变化,牧民的这种心理和形象,都不会发生改变。
D.第(8)段插叙地名“奥由特”的含义,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读者对草原的兴趣。
E.第(1)段,“怕的是才刚刚开头,我想着打了一个寒噤”这一句,写出了作者认为草原的安宁将继续被破坏,并对此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和不安,也流露出了面对现状的无可奈何,触动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小题2】在文章第(1)段中,作者“感觉说不清地在哪儿变了”,实际上在后文他讲述了这种“变”,请结合全文概述这种“变”的表现。
【小题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墨蓝的天穹上……我们的不安”。
【小题4】结合全文,阐述标题“安宁的权利”的内涵。

6.材料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演艺界涌现出很多“流量明星”,他们拥有数量可观的粉丝群,对文化娱乐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很多影视产品的创作方向,长此以往还可能影响到更大范围的文化生态。因此,“流量明星”和粉丝们都应该更多一分社会责任担当。很多“流量明星”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等领域内以身作则,带领粉丝们给全社会奉献出一份满满的正能量。但也有少数“流量明星”及粉丝们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能量。前不久蔡徐坤因流量造假被央视和共青团点名批评,近日张云雷因调侃汶川地震被叫停已售票的演出,都可算是此类情形的代表。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公民,你想对这些“流量明星”和粉丝们说些什么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7.语言表达(共3题)

10.
仔细观察下面的一幅漫画,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11.
仿照下列示例,以“春”为描述对象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
要求:与示例结构相同,修辞手法一致,字数相同,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
(示例)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试题)
这里就正是春天。
它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它说“我管那些?”,说完,_____________,注目大地。春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_____________。
12.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情制作推出三集高清主题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请阅读以下有关纪录片的简介,从中提取四个关键词。

这是全球电视领域第一部全景式梳理与讲述亚洲文明的高清主题纪录片,通过看景、看物、看故事的线索,浓缩呈现亚洲地区从文明出现、建立、成熟、辉煌到交流、影响的历史进程,讲述了越南的奥黛、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巴迪、约旦的佩特拉古城、马尔代夫的海洋生态等文明在历史中不断延续的传奇历程和亚洲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历史的伟大故事。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