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十一模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127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5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乐派要成为一派,首先就需要 ,明确自身特点。儒家音乐美学与道家音乐美学两大传统恰恰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儒道互补”的基本架构,(    ),便形成了儒、道、释的三维架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还形成了另一种三维架构,即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的三维架构,它们分别对应着以“乐通伦理”范导的官方音乐传统、倡导“声无哀乐”的士人音乐传统和走“俗声俗韵”路线的民间音乐传统。而这三维也不是 的,很多时候民间音乐也可以上升到士人音乐层面,文人也可以参与到民间音乐创作当中,这种例证在传统的戏曲音乐里面

而今,在百年中西融合的基础上,中国乐派的出场获得了历史契机。这种历史机遇有两个:一个是全球化的语境,另一个是生活的根基。在全球化的挑战中,留存与强化中国音乐的“文化身份” 。同时,要让音乐向大众生活回归,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人们把音乐当着一种审美生活方式。这才是中国“音乐生活美术”的真谛所在:音乐与生活不即不离。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追本溯源 泾渭分明 比比皆是 势在必行
B.寻根究底 黑白分明 俯拾即是 志在必得
C.寻根究底 泾渭分明 比比皆是 志在必得
D.追本溯源 黑白分明 俯拾即是 势在必行
【小题2】在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被整合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也会被中国化
B.被中国化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也会被整合
C.由此再来整合被中国化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
D.由此再来中国化被整合了的佛家音乐美学传统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被确立。
B.要通过教育在大众中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得以明确。
C.要在大众中通过教育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被建立。
D.要通过教育在大众中普及中国音乐传统,使中国乐派的“民族身份”得以实现。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 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卫景瑗,字仲玉,韩城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河南推官。崇祯四年征授御史,劾首辅周延儒纳贿行私数事,复劾吏部侍郎曾楚卿佞邪。帝不纳。出按真定诸府。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历尚宝、大理丞,进少卿。十五年春,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岁饥疫,疏乞振济。搜军实,练火器,戢豪宗,声绩甚著。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将犯山西,宣大总督王继谟檄大同总兵官姜瓖扼之河上,瓖潜使归附而还。景瑗不知其变也,及山西陷,景瑗邀瓖歃血守。瓖出告人曰:“卫巡抚,秦人也,将应贼矣。”代王疑之,不见景瑗,永庆王射杀景瑗仆。会景瑗有足疾,不时出,兵事,瓖主之。瓖兄瑄,故昌平总兵也,劝瓖降贼。瓖虑其下不从,人犒之银,言励守城将士,代王信之。诸郡王分门守,瓖每门遣卒二百人助守。至三月朔,贼抵城下。瓖即射杀永庆王,开门迎贼入。绐景瑗计事,景瑗乘马出,始知其变也,自坠马下。贼执之见自成,自成欲官之。景瑗据地坐大呼皇帝而哭,贼义之,曰“忠臣也”,不杀。景瑗猝起,以头触阶石,血淋漓。贼引出,顾见瓖,骂曰:“反贼,与我盟而叛,神其赦汝耶!”贼使景瑗母劝之降。景瑗曰:“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母出,景瑗谓人曰:“我不骂贼者,以全母也。”初六日自缢于僧寺。贼叹曰:“忠臣!”移其妻子空舍,戒毋犯。福王时,赠景瑗兵部尚书,谥忠毅。

 (《明史•卫景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
B.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
C.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
D.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服阕,按旧俗,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左迁,指降职或贬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是升官的意思。
D.歃血,指的是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的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瑗公正廉洁,执法不阿。他在担任御史一职时,先弹劾首辅大臣周延儒贪污受贿,又弹劾吏部侍郎曾楚卿邪佞,不避权贵,秉公办事,深受皇帝信任。
B.景瑗勤政爱民,政绩显著。他在担任大同巡抚期间,百姓饥寒交迫,疾病流行,他及时上疏朝廷,请求赈济灾民。此外,他还厉兵秣马,铸造火器,打击豪强,有很高的声望。
C.景瑗孝顺父母,恪守孝道。父亲过世,他未等朝廷准假即归故里。景瑗被贼所擒,贼使其母来劝降,景瑗为保全其母,故不骂贼。
D.景瑗尽忠守节,宁死不屈。李自成犯山西,因姜瓖叛主投敌,景瑗不幸被擒。但他宁死不降,终以死报国。其气节令义军叹服,后被福王追赠兵部尚书,谥忠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大总督王继谟檄大同总兵官姜瓖扼之河上,瓖潜使归附而还。
(2)绐景瑗计事,景瑗乘马出,始知其变也,自坠马下。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得出才气愈易成功。但是这种浮浅的炫耀对于文学作品却是大污点。一般文学作者越有才气,也就越难避免炫耀雄辩的毛病。
从前文人夸口下笔万言,倚马可待,文成一字不易,做诗押险韵,和韵的诗一做就是几十首,用堂皇铿锵的字面,戏剧式表情的语调,浩浩荡荡,一泻直下,乍听似可喜,细玩无余味,这些都是卖弄才气,用雄辩术于文学。爱好这一类的作品在趣味上仍不很高。
选自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要有学识,但是这种学识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要无形,不漏痕迹。
B.现在新进作家在写骈俪文时也爱犯卖弄辞藻的毛病,只顾堆砌漂亮的词眼。
C.艺术有品格。品高的艺术通常追求内在的充实而不 “外求光辉”。
D.文学作者越有才气,就越喜欢炫耀雄辩,并以此显示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
【小题2】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态度方面提出文艺的特点是“表现而不是卖弄”,并分别对“表现”和“卖弄”在文艺中的体现做了形象的阐述。
B.从第三段起,作者重点论述“卖弄”。文章分别列举了文艺作者卖弄的几个层面,论证条理清楚。
C.举例论证是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比如,用“大家闺秀”论证品高的艺术品,用“小家娼妇”论证品低的艺术品,说服力强。
D.本文论证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方式多样,说理深入浅出,增强了阅读兴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引人注目却不招邀人注目,就在于它不卖弄,不做作。
B.如果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必要,那么,辞藻绚丽夺目也是无可非议的。
C.作品中用典也是作者卖弄学识的体现,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D.文艺作品中,卖弄是作者创作态度的一种体现,卖弄的作品,艺术品位不会很高。
5.
(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寻找民工老海
过了春节,何家庄的男人就踏上了淘金之路。出了火车站,一帮人背着铺盖卷,浩浩荡荡走了两条街,忽然发现队里的老海不见了。一行人急忙掉转头往回找,可哪儿找得见老海的人影?
大伙都急了,这老海五十多岁的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头一次出远门不说,身上也没带什么钱,如今让他一个人落了单,这还不要了他的老命哇!大伙儿回到火车站,以为老海会撞回到这里来的,谁知等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见人。
第三天,来了一个招工的胖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大伙儿惦记着老海,安顿好以后,就接着出去找老海。可要想在这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找一个人,况且这个人还是个文盲,这简直比海底捞针还要难。
人没找着,大伙心里不好受,老板一看不乐意了,说:“我叫你们来就是为了赶工程的,你们倒好,天天跑到外面玩,明天再不开工,我只好去叫别人了。”队中年纪最长的老山头急忙赔着笑解释:“老板,我们走丢了一个同伴,不找到他,心里不踏实呀!”老板一听笑了:“我还以为丢了个小姑娘呢,不就是个大男人吗?你们还怕他被骗去当小姐呀!要干就开工,不想干趁早走人……”大伙儿一听老板的话没有商量余地,就想,还是先保住这份活,再慢慢找吧。
于是,以后大伙就利用收工后的空闲时间出去找老海。他们一共七个人,就分成几组,往几个方向找去,像在家里围猎野猪一样,一定要把老海围出来。可这种方法一到大城市显然就行不通,一个月下来,他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根本不见老海的人影儿。大伙一商量,就想出了个新招:在走过的地方贴上他们的名字和地址,这样老海看到就知道他们在哪了。转念一想,这老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就算看到了,还不是睁着眼走过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仍然没有老海任何消息。大伙又着急又担心,老海身上那点钱肯定早用光了,他普通话不会说,字不会认,肯定也没法子找到活干。这样一来,老海不知道已经饿了多久肚子了,说不定就加入丐帮了呢!大伙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后来,大伙出去时,眼睛总是盯着街上那些乞丐,一看到跟老海身子有点像的,就走上去仔细认一认。一看不是,就比划着向他打听,然而,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劲,老海好像已经在这座城市蒸发了。
一天,队里一个年轻后生忽然想出了个主意,兴奋地说:“老海虽然不认字,可他不是瞎子啊!我们只要在去过的地方留下一个他认得的东西,这样就容易多了!”大伙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可有什么东西能让老海知道是他们留下的呢?想来想去,家里这时候不是家家都在搞编织吗?对,就留一个家里特有的那种小篾箪,老海看到了,再怎么笨的人也该知道是家里人留的吧,然后他就会在那地方等,这样,他们碰面的机会就大多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大伙收了工,就在工地上捡了一些不用的竹子,开成篾片,编成一个个小篾箪,街上的电线杆上、路边的大树上、公园大门口,都挂了一些上去。在一些小篾箪里,他们还放进了水和一块大面包,这样老海看到的时候,马上可以拿来充饥。他们又考虑到,如果老海发现了小篾箪,跟着来找他们怎么办?于是,他们在通往工地的小路口挂了十多个小篾箪,用油漆涂成红色,显得十分醒目。
这样一来,他们找人的方法从游击战变成了“守箪待人”。每过两天,他们就像在家里查野猪夹一样,到挂有小篾箪的地点去巡查一遍,看看里面装的东西还在不在。如果东西没动,担心变质,就拿回去大家吃,再换上新鲜的水和面包。
一晃又是一个月过去了,老海既没找到工地来,大伙儿也没在挂小篾箪的地方守到他。大伙都挺失望:这老海,咋就不能多走动走动,多抬头瞧瞧呢!可是,这办法还得坚持下去,他们轮流着隔两天三天就去查看,更换水和面包。
不知不觉,一年就要过去了,工地在春节前半个多月就停工放假。一天,老板回到工地查看,发现工棚里还住着人,进去一瞧,原来是他们这一伙,老板奇怪了,别人巴不得赶早回去,这伙人看样子还没有走的打算,就问:“咋的?我又没少你们一分工钱,不想回家过年啊?”老山头忙说:“哪能不想回家啊,一年没见着家里人,心早回去了。可我们还少一个人。”
老板这才想起他们说过走丢了一个同伴这回事:“哦,还没找到呀!我看,你们别等了,这年头无名死者多了,没人认领,往火化炉一扔完事!”大伙一听,脸顿时变了色,面面相觑。这个他们倒从没想过,难道老海真的……老山头紧紧闭着嘴唇,脸上的肌肉颤抖了几下,缓缓开了口:“我们乡下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十个人进山,决不能九个人回来,不管是人还是尸。我们八个人来,不能七个人回去。”
老板想了想,说:“我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不过得花钱。在报上登个寻人启事,说明有报酬,就是一只蚂蚁也能给你找出来。”大伙忙问要多少钱,老板笑了:“这就说不准了,有钱人找条狗找只猫出个三万五万不算多,没钱的找儿找女三百五百不算少,这要看他在你们心中是什么分量!”大伙儿转头看着老山头,等着他发话。老山头叭叭地抽了一回烟,说:“这样吧,我们七个人,一人凑五百出来。”说着,率先掏了五百元。大伙纷纷拿出钱,很快凑了三千五百块。老板有点惊讶地打量着他们,他知道他们这一年到头也就挣了四五千块而已,这五百块可就是他们一个月的血汗钱呢!老板二话没说,就带着他们找到报社,第二天,寻找老海的启事就登出来了。报社还根据他们的描绘,用电脑拼了一张老海的图。见报后,他们满怀希望地在工地等候着。
时间过去了好几天,他们还是没有等来好消息。眼看离春节只有几天了,老山头心情沉重地对大伙说:“这个年,大家都别回去了,在这过吧!”大伙儿默默地点头,决定留下来后,他们就一起到挂小篾箪的地点去查一遍。走了几个地方,没发现什么异样,大伙累了,蹲在一棵树下歇脚。忽然,一个后生指着树干喊了起来:“你们看,这儿写着老海!”大伙凑近一瞧,果然没错,树根上被人用刀歪歪斜斜地刻着两个字:老海。大伙顿时兴奋起来,这么说,一定是老海曾来过这儿,还在这儿给他们留下了记号。他们来了劲,继续往前搜寻,走了两条街,又发现了一棵留有老海名字的树。看来,老海一定在这一带出现过。
可是,老海根本就不认识字啊!大伙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不放过这一线希望,就坐在树下等,一直坐到天黑,也没见到老海的影子,他们决定明天再来。回到工地,他们发现工棚里亮起了灯光,疑惑地走进去一看,乐了,屋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老板,另一个不是老海是谁?
“老海!”大伙冲上去和老海抱在一块,又跳又喊。好半天,大伙才问老海到底躲在什么地方,害他们找了一年。老海嘿嘿地笑了:“我命好,被一个煤气店老板看中,叫我去拉煤气,一天给十五块钱。我一想,这活也挺好,可以天天在街上,说不定就能碰见你们呢!后来我又想,你们不是都认得字吗?我求人教会了自己的名字,把它刻在树上,这样你们一看到我老海的名字,就知道我在这里出现了。”大伙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都怪自己光注意高处的小篾箪,哪里想到老海会有这一手哟!大伙又问老海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老板拿出一张报纸笑了:“你们看看吧!”大伙接过一瞧,原来是老海登的一个寻人启事:寻找七个民工……老海挠着脑袋说:“快过年了,老板问我为啥还不回家,我说不行啊,我们八个人来的,找不到那七个,我不能回去呀。他就给我出了个主意,在报上登这个东西,谁给我找着你们,给他一千块!”说着,老海就从身上掏钱,大伙一看明白了,是老板看了报纸带老海来工地的。可老板却把老海的钱推了回去,并且从包里拿出几张车票来,一边塞到老山头手里,一边说:“这是我托人买到的车票,过完节,我在工地等你们来。记住,是八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围绕着“寻找”展开,在老山头他们寻找老海的同时,老海也在找他们,两条线最后因找到人汇在了一起。
B.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的大都市,这更能丰富小说的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
C.老山头是小说中民工群像中的一员,从文中他的几次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他有情有义、值得信赖,却也有些独断。
D.整篇小说按时间顺序进行,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符合所塑造的人物身份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小题2】(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小题3)有人说工地老板最后送票的行为太突然,与前面反差太大,不合情理,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
(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当时形势险恶,自己境况孤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2题)

7.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对全国两会上的这个表态做点评。要求:有明确的观点,阐释理由,语言表达准确、连贯、90个字左右。
2019年3月11日,在全国两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茅表示,对于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在处罚方面,要依法加大、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包括实施巨额惩罚制度、巨额补偿制度、重奖举报人制度。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老爷爷在某学校门口卖小吃维持生计。5块钱一份的小吃,却有人转账时只付1块钱,甚至还有1分钱的。一位老师得知此事后,给老爷爷道歉送去100元,称自己没有教育好学生。那一刻,老爷爷感动得落泪了。

一位老人在路边卖菜,收了一张百元假钞。有好心人看到后,用100元“买”下了那张假钞,当场撕掉。被撕掉的是假钞,弥补的是受伤的人心。

善良的人占多数,也要承认,人心是复杂的。如何让善行占据主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篇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1题)

9.
下面是某自来水公司一则广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方便群众,我公司想在最近这段时间对小区自来水管子进行改造,施工时间为上午八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到五点半,到时候可能会对用户用水造成不便,特此告诉大家,敬请谅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