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8879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关注自我感受而漠视规则约束,强调个体价值而忽略奉献他人,那种雷锋式的高尚精神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已经是大音希声了。
②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③邪教往往具有伪装性和隐蔽性,依靠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和种种神秘力量的渲染,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④他没读过几年书,却能管中窥豹,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揣摩他们的心理,这种洞察力令人叹服。
⑤莫言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⑥会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克服不良会风不可能倚马可待,整改会风没有休止符。
A.①②⑥B.①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⑤

2.句子默写(共1题)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明与自己交往的都是当时的名士的两句是“          。”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两句,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时候,用了四句话予以概括,其中写夏景一句是:“ ”。

3.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 “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胱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小题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文言文阅读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 “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
年十九,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允讨捕杀之。而津兄弟谄事宦官,因缘谮诉,桓帝震怒,征太守刘瓆,遂下狱死。允送丧还平原,终毕三年,然后归家。复还仕,郡人有路佛者,少无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补吏,允犯颜固争,球怒,收允欲杀之。剌史邓盛闻而驰传辟为别驾从事。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废弃。
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辟,以司徒高第为侍御史。中平元年,黄巾贼起,特选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为从事。讨击黄巾别帅,大破之,与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等受降数十万。于贼中得中常侍张让宾客书疏,与黄巾交通,允具发其奸,以状闻。灵帝责怒让,让叩头陈谢,竟不能罪之。而让怀协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传下狱。
会赦,还复刺史。旬日间,复以他罪被捕。司徒杨赐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乃遣客谢之曰:“君以张让之事,故一月再征。凶慝难量,幸为深计。”又诸从事好气决者,共流涕奉药而进之。允厉声曰:“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槛车。
既至廷尉,左右皆促其事,朝臣莫不叹息。大将军何进、大尉袁隗、司徒杨赐共上疏请之曰:“夫内视反听则忠臣谒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允以特选受命诛逆抚顺曾未期月州境澄清诚以允宜蒙三槐之听,以昭忠贞之心。”
书奏,得以减死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内视/反听则忠臣/谒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允以特选/受命诛逆/抚顺曾未期月/州境澄清/
B.夫内视反听/则忠臣谒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允以特选/受命诛逆/抚顺曾未期月/州境澄清/
C.夫内视/反听则忠臣谒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允以特选受命/诛逆抚顺/曾未期月/州境澄清/
D.夫内视反听/则忠臣谒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允以特选受命/诛逆抚顺/曾未期月/州境澄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古代一月为三旬,一旬为十天。“旬日”指十天。旬也可指12年,一般说大一旬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12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允出身官宦之家,才华横溢。他家世世代代为州郡官员,他受到同郡郭林宗的赏识,二人结为朋友。
B.王允嫉恶如仇,不畏权势。他毅然搜捕斩杀了贪横跋扈、为害县里的小黄门赵津;他敢于触犯太守的威严,力争不可任用年轻无操守的郡人路佛。
C.王允受人陷害,刚直不屈。他因得罪中常侍张让而遭到打击报复,一月之内两次被捕,但他不屈不挠,拒绝服药自杀,毅然决然登上囚车。
D.王允忠诚贤良,深受敬重。在他到了廷尉那里准备接受邢罚时,皇帝身边的侍从都阻拦反对,朝臣莫不叹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 “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2)于贼中得中常侍张让宾客书疏,与黄巾交通,允具发其奸,以状闻。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文化的各种构成中,制约人们精神状态的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文化,特别是构成文化核心部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关系尤为重要和密切。文学既广泛反映文化的内容,同时,作家因自己赞同或反对某种文化,文学作品反过来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是“礼乐刑政”。“礼”指的是道德伦理。“乐”指的是文学艺术。“刑”与“政”指的就是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如果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就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它们与文学虽有区别,却往往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而文学也往往通过自己的传播,宣扬或反对一定的政法文化与道德文化。
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自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渗透于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文学要描写人,自然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文学艺术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往往都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善,就包含政法与道德判断。文学作品由于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熏陶读者,使读者于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教育,包括受到政法和道德伦理的教育。文学艺术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其中也包括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历代优秀的杰出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总在这方面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宗教文化与文学在历史上也早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人类的宗教想象和文学想象往往混在一起。文学作品不但表现有宗教内容,并且由于自己的艺术性,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的工具。因此,宗教也很乐于利用文学作为它的工具。在一定条件下,宗教可以有益于社会,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而在另一条件下,宗教则可能有害于社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这在历代都不乏先例。
文学与哲学都是人类精神的花朵,又似乎是对立的两极:一个是形象的;一个是抽象的。文学作品很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哲学著作则往往只能在社会精英的有限范围内才得到阅读和理解。读文学作品,会得到审美的愉悦;读哲学著作则得到的主要是智慧的启迪。文学通过形象的描绘去表现人自身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通过抽象思考企求回答人与宇宙生存的基本问题的答案
自然,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作品都表现政法观念或道德、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因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而非为了寻求其他。有相当多文学作品即使没有反映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内容,也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但一部作品如果完全缺乏上述文化的内涵,只停留在对生活现象的琐屑的表面的描绘,那么它的价值就必然要逊色。
(选自张炯《论文学与文化的生态关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成文化的核心部分,与文学的关系最为重要和密切,它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状态。
B.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在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渗透,能够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
C.“刑”与“政”虽是指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但它与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常常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
D.文学作品既表现有宗教内容,也因自己的艺术性而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工具,这一点,很受宗教的喜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文学一方面广泛反映着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B.由于文学要对人进行描写,就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
C.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必定成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
D.文学与哲学因有形象和抽象的区别而似乎成了对立的两个极,但文学作品得益于其形象性而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乐刑致”是我国古代社会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其中“刑”与“政”的作用是大于“礼”与“乐”的。
B.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形成是渐进的,历代许多优秀的作家在丰富和升华读者精神世界方面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C.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又可以成为有害于社会的破坏力量。
D.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即使对那些没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也要认真地读一下。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其中“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王先生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

6.语言表达(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某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统计表

统计项目

使用情况

一周平均每天时长

6小时以上

4—6小时

2-4小时

2小时以下

39%

29%

21%

11%

一周每天使用时段

上课时

课间

休息时

睡觉前

43%

24%

10%

23%

使用微信主要目的

获取资讯

读书

抢红包

聊天

25%

11%

21%

43%

 

(1)根据图表数据,结合三方面情况,得出一个相关结论。(不超过30个字)
(2)根据图表数据,从统计项目中任选一个,提出一条意见或建议。(不超过30个字)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美国耶鲁大学一项持续12年的研究表明:由父母同时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尽管很多男性已经领悟到父教的不可或缺, 。中国家庭分工普遍注重“男主外,女主内”,‚ ,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一些男孩的绵软脆弱,性格中性化甚至女性化,“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等,可以说ƒ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