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某班同学写了一份请柬,邀请老师参加班级举行的晚会,以下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们敬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望按时光临。 |
B.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敬望守约出席。 |
C.您被邀请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
D.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诗词是祖国文化的瑰宝,那里蕴藏着我们需要的大量营养,堪比我们的“文化母乳”,它可以使我们同本壮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积累丰厚的底蕴。 |
B.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
C.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
D.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
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阀之律,移刑法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今、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卑)始为县,置今、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选入时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
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阀之律,移刑法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今、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卑)始为县,置今、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选入时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
C.《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
C.《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
D.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
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文献 对此事件均无直接记载,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
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用的 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
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
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得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的。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喜欢她写的一段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我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
【小题3】请结合文本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的意蕴。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得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的。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喜欢她写的一段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我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感慨,表达了对南国的秋天与之类似的感受,作者在本文中对秋的体验和郁达夫在文中对故都之秋的体验完全相同。 |
B.作者说“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
C.“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
D.第四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和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
【小题3】请结合文本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的意蕴。
3.材料作文- (共2题)
5.
下面是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的一段话,请概括郁达夫对《古文辞类篡》的评价。要求:运用一个转折复句,不超过50个字。
《古文辞类纂》风行二百余年的原因,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就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了一步,想依文章的表达方式来分类辨体。于是乎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
《古文辞类纂》风行二百余年的原因,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就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了一步,想依文章的表达方式来分类辨体。于是乎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前不久,一则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被网民、媒体定义为“碰瓷新高度”,招来骂声一片。然而,真相却与传言截然相反,大妈的确被玩具车撞倒受伤,也被孩子家长及时送到医院,非但没有敲诈勒索,而是婉拒了对方更多的赔偿。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致歉,一位记者坦言:他乍看网传视频时想当然地认为老人在碰瓷,完全忘掉了新闻人应该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事后很是惭愧。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前不久,一则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被网民、媒体定义为“碰瓷新高度”,招来骂声一片。然而,真相却与传言截然相反,大妈的确被玩具车撞倒受伤,也被孩子家长及时送到医院,非但没有敲诈勒索,而是婉拒了对方更多的赔偿。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致歉,一位记者坦言:他乍看网传视频时想当然地认为老人在碰瓷,完全忘掉了新闻人应该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事后很是惭愧。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语言表达-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