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A.2019 年女排世界杯今日结束第五个比赛日的争夺,中国女排以3比0完胜东道主日本女 排,豪取世界杯五连胜。 |
B.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在朋友圈刷屏了,歌曲在 QQ 音乐数字平台上线将近两个多小时,销售额就突破千万,成为该音乐平台历史销售额最高的数字单曲。 |
C.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文物界出了名的“工作狂”,不仅他练就了自己坐在车上用电脑 写稿子的本领,也影响并锻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
D.面对教育部推行的汉语四六级考试,国人纷纷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国语 冷”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吗? |
A.李泽厚先生学贯中西,对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研究造诣精深,见仁见智,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美的历程》。 |
B.近些年来,众多电视连续剧在题材方面陈陈相因,导致剧情枯燥乏味,越来越满足不了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
C.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这一天,刺耳的警报声响遏行云,提醒着中华儿女缅怀先烈,勿 忘国耻,发奋图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D.王菲、王力宏等大牌明星现场演唱被质疑水平失常,让人有味同嚼蜡之感,但有媒体称 是音响团队影响了歌手发挥。 |
李老师:
您好!上周四您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老师作画相赠,我感激不已。我定会惠存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我今天已将最近付梓的拙作邮寄给您,请您教正。
敬祝
教安
学生:黄少明
2月23日
A.蓬荜生辉 | B.惠存 | C.教正 | D.教安 |
①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的商人皆笑着, 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嘘嘘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个人手里。
②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至于闲人们传扬开去,给小D王胡等辈笑 话,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③古老的教堂和卡西莫多之间有种心电感应,相互吸引,意气相投,外表相像,使得他紧 紧黏附于它,就像乌龟黏附在甲壳上一样,那凹凸不平的教堂正是他的甲壳。
④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糅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 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及语段出处文常,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嘘嘘 强迫(qiǎng) 沈从文《边城》 |
B.抱负 一笔勾销 鲁迅《阿 Q 正传》 |
C.甲壳(qiào) 意气相投 巴尔扎克《高老头》 |
D.胶柱鼓瑟 矫糅造作 曹雪芹《红楼梦》 |
A.轻歌曼舞 一年之季在于春 拙劣(zhuó) 力能扛鼎(gāng) |
B.雍荣典雅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打烊(yáng) 寅吃卯粮(mǎo) |
C.毋庸赘言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果脯(fǔ) 焚膏继晷(guǐ) |
D.大厅广众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履历(lǚ) 瘦削不堪(xuē) |
①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3•11 日本大地震五周年之后,录像、证言的公开在世人面前愈发 模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真相越来越 了。
②笔者自 1992 年 7 月起进入广东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有幸 ,跟随先生学 习书画鉴定近十年,其中于先生之事耳濡目染既多。
③李金发雕塑作品不多,却成为第一个在法国最高艺术沙龙中展出雕塑作品的中国人。他 一生不大与文坛往来,却以风格迥异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 。
④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 ’偏你们又不留着 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人拔去了。”
A.①朦胧 ②忝列门墙 ③开山鼻祖 ④留得残荷听雨声 |
B.①蒙眬 ②登堂入室 ③始作俑者 ④留得残荷听雨声 |
C.①蒙眬 ②忝列门墙 ③开山鼻祖 ④映日荷花别样红 |
D.①朦胧 ②登堂入室 ③始作俑者 ④映日荷花别样红 |
A.休憩(qì) 蓦然(mù) 不更事(gēng) 退避三舍(shè) |
B.翕张(xī) 内讧(hòng) 拧毛巾(níng) 不稂不莠(láng) |
C.狡黠(xié) 噱头(xué) 冠心病(guàn) 情不自禁(jīn) |
D.谙熟(àn) 木讷(nè) 独角戏(jiǎo) 钻木取火(zuàn) |
A.题纲 发祥地 别出心裁 大海里捞针 |
B.渎职 敲竹杠 步履为艰 快刀斩乱麻 |
C.忖度 破天荒 声名雀起 人不可貌相 |
D.幅员 开倒车 察言观色 礼轻情意重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小题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
B.“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 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
C.“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
D.本诗构思精巧,内容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 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
【小题3】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 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 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 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 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 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 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 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 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来惟觉阿旨顺情 比:近来 |
B.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将:护理 |
C.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 |
D.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 治:治理 |
A.①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①皆为蔽其耳目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
C.①莫以天下无事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D.①有道则人推而为主 ②拔剑撞而破之 |
A.贞观,是唐太宗时期的年号。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 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从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 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
B.擢,本义是抽引,拉拔。在古代,擢还可以表示选拔、提升官职的意思。升、拔、迁、 拜、放、徙,也都有提升官职的含义。 |
C.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作为皇帝侍卫官代称,还有中郎、郎中、侍郎、提辖、判官 等。 |
D.《书》,即为《尚书》。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 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 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 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
(1)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
(2)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史可法的扬州肖复兴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 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 年过后,上个世纪90 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 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 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 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 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 1645 年 4 月 25 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 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场景,表达了对英雄 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 |
B.作者之所以写出前两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游人稀少,是为了与下文第三次来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
C.国家大剧院演出《桃花扇》,史可法的唱词体现了英勇无畏和誓死抗敌的精神,史可法也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的形象。 |
D.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经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
5.名著阅读- (共1题)
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 “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 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此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此后徐庶和刘备各做了什么事情?6.情景默写- (共1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洒酒酬月,用(1)___,( 2 )___寄 托人生感悟;在《琵琶行》中月与诗人一起沉浸在音乐之中,(3)___,(4)___之句里刹那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给读者留下了隽永回味的广阔空间;月也可以在《短歌行》 寄托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与渴望——(5)___,(6)___;也可以在《咏怀古迹》中和杜甫一起书写昭君坎坷的命 运—— (7)___,(8)___。
7.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