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757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对下列材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A.写文章先结构,选材料。B.写文章必须注意衔接,前后勾连。
C.写文章打好基础,注重积累。D.写文章围绕中心,收放自如。

2.句子默写(共1题)

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3)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4)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5)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6)一肌一容,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7)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其作者是 时期的    
【小题3】据上文,“若膺之学”深在何处?(15个字以内)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发为文章,遂以雄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而抄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呜呼!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发为文章畜:积聚
B.知之深而信之者笃:厚道
C.余而抄之假:借
D.宗后学钧衡谨识: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天下山水奇迹余乃共取编
B.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天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2)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3)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小题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以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在这片绝对自由的园地上,各式各样的韵律的变化,与各种不同的结构形态都经尝试而有新的发现。中国之毛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家自己去决定创造。如是,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渐渐认识线条上之美质,像笔力、笔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脱;又认识结体上之美质,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条畅茂密、矫变飞动;有时甚至可由特意的萎颓与不整齐的姿态中显出美质。因是,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
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是来自动植物。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中国文人接触了这些,把其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它表现生动的美,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
现代艺术为寻求韵律而试创结构上新的型体,然至今尚无所获。现代艺术家们,如果你研究下中国书法,也许能够获得新的启示。
(节选自林语堂《中国书法》,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中国“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请分点概括。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中国书法中所融会的“神韵”的具体内涵。
【小题3】在作者看来,中国书法可以给志在创新但迄今尚无所获的现代艺术家们以怎样的启示?为什么?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重建历史意识
庄秋水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所有“现在的事态”,都是具有不同起源和节奏的运动复合体,今天的时间既始于昨天、前天,也始于遥远的过去。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任意挥霍社会资源,不仅屏蔽遥远的过去,还在拆除昨天与前天。
近几十年里,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譬如出于商业利益拆毁过去幸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能够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时代情趣的建筑。北京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以及蒋介石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让人觉得这种针对“历史意识”的暴力冲动,其戾气已积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19世纪以来,保护旧建筑和纪念建筑就是政府和个人的一项重要活动。那些与神圣事物、世俗权力、艺术和历史等有联系的建筑,是构筑社会与个人的历史意识的重要元素。历史意识是一种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无论是对历史敬重、依恋,还是憎恨、厌恶,此种感受力传递给了每个人,成就了人在精神活动里不可缺少的时间维度。作为单个人的历史意识,不会只满足于构造自己的生物世系来填补历史空白,它对自我的界定,一定关涉广泛的往昔事物。于是,在代代相传中,某种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社会制度,既延续共同之渊源、主题,也会发生变异,然后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梁林故居所承载的正是建筑史和文学史某个阶段的重要价值,蒋介石行营作为抗战遗址则是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艰危时日的象征。它们的存在,虽未必保存在大众记忆之中,但经由历史学家等人的记载描绘之后,便会唤起大众对历史人物和文物、历史事件和信仰的回忆,从而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建筑使过去延续至今,在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自我的文化密码,并给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我们并非要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想象一个布满旧建筑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很少有人因热爱过去而愿意放弃当今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便利。社会的迅速转型,会摧毁那些不再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旧传统。但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说的那样,“被发明的新传统”,必定是植根于旧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像小丑一般可笑。当记忆不起作用时,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代展品。
这是人类与过去的关系。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过去和现在将永远互相给对方以启示”。
(选自《看历史》2012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标题中的“历史意识”应怎样理解?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在二、四两段中两次提到梁林故居和蒋介石重庆行营,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