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8750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1

1.选择题(共10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
C.④②⑤①③D.④①③②⑤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及“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等相关内容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和运营,对我们这个汽车大国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B.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语言交际场,学生在这里通过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可以更好地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语言交际本领与素养。
C.“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体现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我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非凡智慧,传递我省为千万农民创造的美好生活。
D.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B.对“教养”的追求(即精神和心灵完善),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C.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呱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D.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像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B.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描准。
C.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摩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
D.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悲(chuāng)冬(lín)   什海(chà)   围炉煮(míng)
B.狭(ài)    或(jiān)   羊肉(shuàn) 窗临远(fù)
C.色(zhuó)  匀(tiáo)   花生(bāo)   无声息(qiǎo)
D.起(liāo)  菜圃(pú) 马脚(lòu)   按不住(nà)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同学,最近因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无独有偶,考入安徽大学的另一位同学也获得了奖学金。
B.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只猫咪和两只犀牛的关系亲密到间不容发的地步,惹人怜爱。
C.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D.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7.园林局绿化队绿化一条街道,第一周绿化了这条街道的 213 ,第二周与第一周绿化的同样多,两周一共绿化了这条街道的{#blank#}1{#/blank#}.
8.
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下列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  )
A.晏殊,字同叔 韩愈,字退之B.柳宗元,字子厚    孟郊,字东野
C.周瑜,字公瑾 张衡,字平子D.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9.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C.无以至千里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0.
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师不必贤于弟子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句子默写(共1题)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师说》)
(3)__________,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赤壁赋》)
(4)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3.诗歌鉴赏(共1题)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枝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小题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一种_____________的气氛,以映衬作者的精神境界。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
A.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来到
B.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轻易得到
C.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同“缭”,连接,盘绕。
D.逝者如斯,而未尝也   往:流逝。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中,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鱼虾而友麋鹿
A.幽壑之潜蛟B.望西山,始指
C.假舟楫者,非能D.入深林,回溪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目遇之成色 其隙也,则施施
B.苏子愀 其高下之势,岈洼然
C.托遗响悲风 冰,水为之而寒
D.哀吾生须臾 句读不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5.现代文阅读(共3题)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所以超过其他生物,因人类有一种优越力量,能变化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她,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我们对外界尚需要调理,则对自己而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学科网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所以我们的东西不要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节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小题2】根据文章,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A.备考要拟定周密的学习计划,拟定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者“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情,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他那时只是为了那条鲜红的线织腰带感到新奇而激动不已,却不能意识到生命历程的第二个十二年即将开始……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从小镇小学校后门走出来便踏上了公路。这是一条国道,西起西安沿着灞河川道再进入秦岭,在秦岭山中盘旋蜿蜒一直通到湖北省内。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支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老师和大同学临走时留给他的一句话是:“往前走不敢停。慢点儿不要紧只是不敢停下。我们在前头等你。”

⑤似乎不单是脚后跟上出了毛病,全身都变得困倦无力,双腿连往前挪一步的勇气都没有了,每一次抬脚举步都畏怯落地之后所产生的血肉之苦。他看见杜老师在向他招手,他听见同学在前头呼叫他。他流下眼泪来,觉得再也撵不上他们了。他企望能撞见一位熟人吆赶的马车,瞬间又悲哀地想到,自己其实原来就不认识一位车把式。

⑥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只要能走进考场,他自信可以不需要翻动它们就能考中;如果万一名落孙山,这些课本无论语文或是算术就都变成毫无用处的废物了。可那些纸张经不住砂石的蹭磨,很快被踩踏成碎片从鞋窝里泛岀来撒落到砂石国道上,像埋葬死人时沿路抛撒的纸钱。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⑦他站起随之又坐下来,等待有一挂回程的马车,即使陌生的车夫也要乞求。他对念中学似乎也没有太明晰的目标,回家去割草拾柴也未必不好…伟大的转机就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⑧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⑨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在离考场的学校还有一二里远的地方,他终于追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却依然不让他们看他惨不忍睹的两只脚后跟。

⑩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有删改)

【小题1】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他”在报考中学途中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如何表现人物矛盾的心理。
【小题3】文章以“汽笛·布鞋·红腰带”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析理由。
【小题4】综观全文结合加点字部分,谈谈这场“人生之旅”带来的启发。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小题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小题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6.材料作文(共1题)

17.
你听到过的对你最好的一个建议是什么?请你回顾一下,什么时候“我”在遇到什么情况时,别人对“我”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对“我”又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请写一篇以记叙为主、能点明意义的文章,(题目自拟)原创。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1题)

18.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我国1901年出版的一套小学字典。试根据其对“仁”“京”二字与《新华字典》不同的解释,概括出这本小学字典的几个优点,各不超过5个字。
仁:
《新华字典》:同情、友爱;敬辞;果核的最内部分。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爱之所由出也,仁义、仁爱;人心也;仁由心出,故果实之发于心者,亦谓之仁,如俗称杏仁桃仁皆是。
京:
《新华字典》:京城,国家的首都,特指我国首都。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首善之区曰京,北京,京都;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
①□□□□□ ②□□□□□ 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