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 。 。
, , ,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①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②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③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④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
⑤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
A.①③④②⑤ | B.②①⑤④③ | C.③②①⑤④ | D.③②⑤①④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边 词
张敬忠 ①
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穷边词二首(其一)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③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注]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②五原:现在内蒙古治
区的五原县。③汧(qian牵)州,今为陕西千县。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张诗前三句极力铺排边地的节气之迟,再以“正是长安花落时”对比,突出了边地之寒冷,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
B.姚诗前两句,“古”字突出了此地的历史久远,“腻”和“柔”突出了景色的迷人,用词古雅,刚柔相济 |
C.姚诗第三句“清夜满城丝管散”描绘入夜以后,丝管之声在大街小巷满城荡漾,写出边城独特的风情。 |
D.两首诗构思非常精巧,张诗把边地与长安作对照,而姚诗站在边地的角度,向行人介绍边地生活与景象,语含夸耀之意。 |
【小题2】两诗都以“边词”入题,都写了边地之景,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人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槃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人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人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人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人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
A.服阕,为了给父母守丧而解除官职,和“丁忧”的意思一样,都是遭逢父母丧事, 多指官员居丧。 |
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爵位的大官死了也叫“薨”。“死” 按尊卑分为五种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C.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 书”指皇帝给臣僚的文书。 |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功过是非与品德修 养,给予一种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由于悲痛伤心几乎难以操办丧事,常常 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并与亲友们隔绝。 |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 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至情相送。 |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外国商船来 往频繁;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虽然脸色没变,但 却大呼别人助其更衣;他读书勤奋,裴子野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 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
(1)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2)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的团结互助,维护切身利益组织蹴鞠比赛和宣传推广蹴鞠活动。 |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来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这不是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是比控球的灵巧性。 |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为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
D.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
A.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的神圣感。 |
B.杜甫的《清明》诗和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且这两种习俗在唐朝都已很盛行。 |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仅表现为在上层流行,还表现在有专业的踢球艺人,更表现在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和组织了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
我的遥远的杭州
田洪波
元旦的日历刚刚撕下,刘晓红他们4个知青就筹划着回家的事了。
那天开过年工资,几个人就乐颠颠地去了一趟镇里,买回许多东西,大包小裹倒腾起来,只有王广胜,一个人低头出门抽起闷烟。
在这之前,大家曾约他一起搭伴回家,但王广胜谢绝了。由于他块头大,平日里就比刘晓红他们花销多。今年拿到手的工资不过30元。核计来算计去,尽管强烈地想念白发苍苍的母亲,最终王广胜还是决定不回去了。
从胜利大队到莽山屯要买长途车票5元,从莽山屯到佳木斯火车票是10元,从佳木斯到上海硬座火车票要33.3元,从上海到杭州要3.6元,光路费就差不多了,路上还要几天时间的吃喝,怎么掰手指头数都不够啊!
其实,王广胜当天晚上就失眠了。夜里他默默流泪,他已经快两年没有回家了,寡居多年的母亲是他永远的牵挂。
“有啥需要我们帮你带的东西?”不知何时,刘晓红站在他身后。
王广胜把眼睛看向天:“不,不用,谢谢你们的好意。”
刘晓红沉默一下,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但王广胜没动,半晌,猛地转身进屋:”我帮你们收拾东西!”
刘晓红眼圈儿也红了,她知道王广胜心里难受,叹了口气,跟进屋去。
房东老何让刘晓红他们放心,他会换着花样给王广胜做吃的,保证不会亏待他。几个人这才放心地踏上回家的路。
当天晚上,老何的屋子清净了许多,只有高粱米的清香萦绕。老何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卷五香干豆腐,小心地切开,拼成一盘。又洗了几块白菜、萝卜,倒上一碟大酱,烫上两壶白酒,招呼王广胜吃饭。王广胜没滋没味地吃着,却并不说话。老何偷偷瞄他一眼:“如果你真的想家,想你母亲,其实也不难。”
王广胜吃惊地看着老何。老何一笑:“我知道你开的那点儿工资不够路费,我的意思是,我可以借你点儿钱。”
王广胜想笑得轻松些,嘴角却下意识地牵出一丝苦来。
老何眯眼:我知道你这孩子会拒绝。
老何说着倒满酒:“你面薄,这我知道,其实也没打算让你短时间还。不过,我还有个主意,就是从莽山屯到佳木斯这段路程,你如果敢逃票的话,能成功,再精打细算地花,估计这一趟费用也就够了。 ”
王广胜已经喝得脸红了,决然地摇摇头。逃票,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是多么丢人的一件事,再怎么困难,他也不能干啊!当然,老何这是为自己好,为自己着想。王广胜无言地冲老何举了举杯。
晚上,王广胜彻底地在炕上烙开了饼,快天亮了才糊糊地睡着。随后的几天也是,整个人无精打采。
小米,面食,老何变换着给王广胜做吃的,但王广胜就是说不出那个谢字。他把力气都用到了黑土地上,发疯似地干活。
春节刚过,刘晓红他们就回来了,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气。大家给王广胜带回许多东西。刘晓红还给王广胜买了一副耐磨的手套,王广胜的心稍平静了些。
那天,王广胜肚子不舒服,被队长特批提前回家了,却正好撞上邻居王婶从老何家走出来的背影。王婶挥手说着回吧,别客气,没面没米了再去我那儿拿。
王广胜的心突然一紧,想着老何那几天对他的照顾有加,脸热了起来。他想说什么,一米八的大个子矗在那里,半天却没动。
中午返回部队,有人给他带来一封信,是母亲寄来的。王广胜激动不已,颤抖着手急忙撕开。母亲在信上说,他托战友给她的30元钱和20斤粮票已经收到了,让他别亏着身体,她一切安好。
30元钱20斤粮票这是一笔多么大的数字!几乎一年的工分啊!王广胜惊呆了!
他想到了刘晓红他们,想到他们回来后,绝口不提回家的事,想到他们小心翼翼的神态,想到他们带给他的那些东西,想到他们怎样历尽艰难,在杭州的偏僻小巷里找到他的家,把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一张张纸票递到母亲的手中。
王广胜蹲下身,哭得像个孩子似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而标题却用第一人称,充满着浓烈的抒情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B.房东老何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敏感、自尊心强的王广胜照顾有加,但他也是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从他要王广胜逃票可以看出。 |
C.小说写王广胜无意中撞见从老何家出来的爽快大方、乐于助人的邻居王婶,主要目的是暗示老何对王广胜的照顾有加背后的不易,让王广胜心生感动。 |
D.小说故事温馨动人,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注重在细微处着墨,如“刘晓红沉默一下, 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的形象跃然纸上。 |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王广胜,有人认为是关心帮助他的群体,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作文- (共1题)
6.语言表达- (共2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子女尽孝,最重要的是,要看父母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其实,孝与不孝,________ ,而在于老人是否“养则致其乐”。如果子女们因为精力有限,(2)____,让父母住养老院应是很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________,可以让老人们衣食无忧,病痛有保,颐养天年。特别地,还有很多同龄的伙伴,有共同语言和志趣,可以一起聊天、读书、娱乐,这更有益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